唤醒自驱力,提升孩子的软实力
2023-06-30陈若葵
陈若葵
很多家长感到苦恼:下班回家,还要上第二个“班”——陪孩子写作业或督促孩子学习。即便如此,也能发现孩子学习时经常磨洋工,抠手指头、开小差、偷玩手机,把2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拖沓到1个小时左右;看似读了半天书,一问却啥也没读进去……不少家长疑惑,“别人家的小孩”是如何修炼成的?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孩子,大都具有比较强的自驱力,即一个人想要掌控的能力,是主导自己人生努力向前的源源不断的内在推动力。他们无须家长催促也能努力学习,不断自律,提高自己,积极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自驱力十足的孩子呢?
给孩子自主时间和空间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莱恩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认为,如果孩子的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驱力。其中,自主需求,即孩子能获得有边界的“自由”最重要。
学习压力大,被父母安排得多、干涉得多、代替做决定多,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感,凡事都被动接受。想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家长要扭转这种“鸡娃”状态,适当放宽对孩子的管理,给孩子一点自主时间和空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他们才能得以“喘息”、放松、静下心来,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领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实践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之前完不成的事情,这时候,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对自己的认可,这也是孩子体验成就感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當孩子因此获得满足、感觉到自己对生活拥有一定的胜任感时,就会心情愉悦,求知欲、自驱力也会增强,这时如果看书学习,能更快更好地进入专注状态,遇到挑战会跃跃欲试,主动攻克难题,学习也能事半功倍。
帮孩子建立积极的“人设”
儿童的自我评价,大多来自父母、老师,以及孩子认为重要的、亲近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构成了孩子“人设”的主要内容,并左右着其未来的发展。很显然,“我笨,我蠢,我是捣蛋鬼,我是小磨蹭,我不善交朋友,我无药可救”等消极“人设”,会导致孩子干脆放弃努力上进和成为好孩子的念头而破罐破摔;而“我是最棒的,我非常聪明,我是最能干的,我是学霸”等完美“人设”在现实中碰壁,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挫败感,使其怀疑自己,甚至自暴自弃,这两种“人设”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帮倒忙。
相比之下,积极的“人设”,即让孩子拥有成长的心态,使之相信自己在新事物、新挑战面前具备胜任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驱力。这里的“胜任”,指的是“相信自己能做到的”感觉,而非一定能做成某事。比如“我是爱动脑筋的、努力的、上进的、有能力的,我是不怕困难敢于试错的……”这样的“人设”,能激励孩子在面临难题和挑战的时候,在想偷懒、想放纵的时候,自觉克服惰性,把专注力放在自己努力的过程上,淡化结果,坚持完成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这时,无论孩子成败,父母都应对孩子做事的过程给予表扬和鼓励,启发他从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认可孩子努力的价值。父母这样的态度,有助于孩子产生自信,日后更加积极主动。
帮孩子建立积极的“人设”,家长要实实在在相信孩子,欣赏他,看到他的点滴进步,如此,孩子内在的动力才可持续。
与孩子共情,让他拥有自主权
当下,很少有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然而,如果家长能在孩子考试失利的状况下保持淡定,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与之共情,亲子之间就不容易产生对抗情绪。
比如,面对孩子并不亮眼的分数,父母可以说:“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这学期一直很努力,或许这个分数并没有反映出你的真实水平。如果你愿意,我们不妨一起分析分析,或许对你的下次考试能有些帮助……”
这样的对话首先体现了父母能将心比心,理解孩子的苦衷,也肯定了他的努力,相信他有提升的空间,给孩子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和自己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而“如果你愿意”这样商量的口吻,表明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主的姿态。
对孩子经历的大大小小挫折,父母能感同身受、体谅、安慰,这种共情也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使之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重新审视和了解自己,振作起来。因为有主动权,孩子也更容易产生自驱力——调整自己的状态,基于自己的见解做出明智决定,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善现状,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心中有目标,做事有方向
孩子内驱力的养成,通常需要两个因素,一是目标,二是执行,有目标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努力。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现状,使之客观定位自己。然后,鼓励孩子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觉察现状和目标之间的落差,产生自我努力的动机。
要实现既定的目标,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把目标分解、细化成若干个小目标,并对此做出详细的计划,计划越清晰、具体、可衡量、有时间点,越容易实现。因为一份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计划,能促使孩子产生想去完成的紧迫感,渴望看到自己努力后的阶段性成果,每一次小小的成果又能帮他巩固信心,使之再接再厉。比如,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确立“新学期我要好好学习”的目标就比较笼统,而“争取在期中考试时减少错误率5%,在期末考试时减少错误率10%以上”的目标就很明确。如果孩子的耐力不足,就不适合制定类似“3分钟跑完800米”的目标,而应把目标定为“每天坚持慢跑20分钟,逐渐提高速度”。好的目标,是孩子通过一定努力可实现的。
在培养孩子自驱力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强化孩子积极、正向的心理体验,让他们在一次次从努力到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自身的力量,体验成就感和掌控感,这是孩子最需要的精神支持。有了它,孩子就有了成就自我的动力和软实力。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