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2023-06-30欣闻
欣闻
切实强化规划引领
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南农业正处于由“大”向“强”跨越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不动摇,把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重要位置。省委一号文件立足当前,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着眼长远,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
强省建设规划先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抓紧组织力量,高标准、高起点研究制定建设农业强省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分阶段、分步骤扎实稳步推进。省农业农村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农业强国规划思路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深刻领悟农业强省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统领地位,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规划编制立足省情农情,以前瞻30年的眼光,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一是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突出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接实施新一轮粮食千亿斤产能提升行动,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探索总结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二是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任务。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坚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尤其是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和实际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做足“土特产”文章,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省、畜牧产业强省、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强省、农产品加工业强省、现代种业强省、农机装备制造强省,实现优势真优、优势更优、优势长优。
三是把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作为激发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动力源泉。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加快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推动农业科技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加快把科技力量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丰富和完善农村资源资产权能,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
四是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一并实施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应有之义。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实施“184”行动,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五是把有序建设分类梯次推进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实现路径。优化“一区两带三山”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农業强市、强县、强镇(乡)、强村,支撑农业强省建设。
(张鸿雷,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守牢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安全底线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对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守牢改革发展安全等方面的底线,严防“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发生,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营造良好氛围。
守牢农村改革底线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妥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严格落实省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房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严格履行并充分发挥三支队伍法定公益性职责和作用,构建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小农户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在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星级评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抓好“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和农药兽药使用减量行动各项重点工作,部署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行动、优质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优质农产品消费促进行动和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行动,加快推动农产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三品一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监管。全面贯彻落实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范围。探索试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逐步实现对纳入追溯管理平台的经营主体实施信用分级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守牢农业生产风险底线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科学防范低温冻害、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加强科学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全力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搞好重大病虫害疫情防控技术支撑,引导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做好动物疫情防控,全面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严防疫情反弹;扎实开展口蹄疫等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应免畜禽的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达到国家要求。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力量。围绕农机、渔业和农业行业特点,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落实脱贫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脱贫地区涉农统筹整合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支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引进、设施更新、品牌营销和人才培养。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加大产业政策资金倾斜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到脱贫地区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布局加工产能和流通设施。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脱贫户、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大循环。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民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致富。
(张金龙,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主任)
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力争到2025年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这是省委、省政府站位建设农业强国大局、立足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实际,积极对接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产能提升行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河南实践。
实现1400亿斤产能目标,我省有基础、有潜力。从基础看,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建成国家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并入驻“中原农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从潜力看,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可增加粮食产能33亿斤以上;高产示范方小麦单产超900公斤,玉米单产超1000公斤,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通过科技创新、集成推广应用提升粮食单产仍有较大潜力。
聚焦1400亿斤产能目标,我省早谋划、早动手,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更多支持,着力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下功夫、挖潜力。
一方面,抓住耕地要害,深挖粮食生产能力。一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用途优先序,开展全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专项治理行动,持续抓好“大棚房”问题清查整治,形成制度性安排。加强动态监测,严防“割青毁粮”,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组织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坚持新建与提升并重,分类分区域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改造提升280万亩,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750万亩;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要求和亩均投资不低于4000元标准,加快在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今年再打造400万亩,到2025年完成1500万亩,为产能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强耕地土壤分类管理。统筹运用深耕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平衡施肥、轮作等措施,稳步提升耕地地力。
另一方面,抓住种子要害,深挖粮食单产潜力。一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国家级、国際化的“中原农谷”,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依托国家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重大平台,集聚省内外高端种业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实施单产提升行动。以玉米、大豆为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整建制单产提升行动。2023年,选择15个玉米县、5个大豆县,示范推广高产耐密品种,集成配套增产防倒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力争单产有明显提升,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三是开展“吨粮县”创建行动。选择一批发展基础好、单产水平高的市、县,依托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分品种制订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吨粮县”“吨半粮县”。
(魏国强,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处长)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的制高点。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建设农业强省,首先要建设种业强省。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对打造国家现代农业创新高地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这是立足建设农业强省实际,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出的战略安排。
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加强建设河南种业强省。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大头落地,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开工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入驻“中原农谷”运营,秋乐种业成功上市,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0个,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省种业振兴行动高位起步,实现良好开局。
今年,我省将持续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种业根基。
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按照“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目标定位,坚持“专班+部门”工作机制,加快构建“1+1+2+N”政策体系,确立运行管理架构和运营体系,构建完成中原农谷建设的“四梁八柱”。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或成为其组成部分,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好种业科技创新主平台作用,推动种业科研实验示范基地创新集群成势见效。推动全省农、科、教、研等资源整合进驻,加快“谷城院”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事关种业振兴全局。今年我省将持续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评选,编制发布种质资源普查报告;加快推进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基本建成,力争今年6月份投入使用,推进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水产和家禽种质资源库建设,打牢保护基础。
持续开展种业创新攻关。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线,以市场和农民对品种需求为目标,持续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行动,做强小麦、玉米、花生等育种优势,补齐大豆、杂粮等育种短板,以优势种业企业为主体,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着力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抗病抗逆的革命性新品种。
加快推进种业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落实国家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加快推进国家级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启动建设省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促进龙头种业企业与基地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良种繁育能力;持续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遴选一批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加强核心育种场管理,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种畜禽。
做大做强种业企业。抓种业振兴,必扶优企业。加快推进河南省种业集团组建工作,争取早日在中原农谷挂牌运营;发挥好河南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融资平台作用,重点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优势种业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良种联合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种业航母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强种业企业上市跟踪服务,全力支持优势种企上市融资。
深入推进种业市场净化。持续开展种业市场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强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和质量抽检,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切实维护好育种家权益,激发种业原始创新动力。
(江传杰,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
实施万亿级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河南食品产业体量大、种类多,是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加快升级,持续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建设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这为高质量发展绿色食品业提供了新的动能。
加快发展高效种养业。建设优质小麦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持续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好11个国家级、3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抓好6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与管理,示范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确保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油料、蔬菜、茶园、中药材、稻渔综合种养分别发展到1700万亩、2410万亩、2600万亩、170万亩、570万亩、110万亩。
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业。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强化食品功能、数字赋能、品牌升级,申报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把握市场风向的新业态龙头企业,做优粮食制品、做强肉类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振兴酒业、奶业。巩固预制菜在全国领先优势,夯实河南酸辣粉在全国龙头地位。
持续推进产业链式发展。建设20条优势特色产业链,抓好延津县小麦等3个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和双汇国家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绘制全产业链图谱。培育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上下游主体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争创一批国家级联合体。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200个,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抓好1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274个市级、27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持续打造和争创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成和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加快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推动农业农村与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旅游、气象等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遴选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万亩,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创建化肥减量增效“三新”示范区,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持续推进24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建设,建设生态农场。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严格落实禁渔期和“长江十年禁渔”制度,强化增殖放流管理。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重要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示范创建。
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培育。立足粮食、畜牧、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培育一批“大而优”品牌;聚焦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创建一批“小而美”品牌。抓好1037个省级知名农业品牌建设,年度新增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380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个、农业企业品牌30个、农产品品牌100个,创建更多国字号品牌,传承弘扬更多老字号品牌,加快打造“美豫名品”“豫农优品”整体品牌。
(赵栓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
实施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行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重点是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稳定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加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建设,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养牛大县、奶业重点县,加快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实施禽肉禽蛋提升工程,扩大家禽层叠式饲养规模。这对我省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畜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22年我省畜牧業生产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1325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12;生猪存栏4260万头、生猪净外调量1694万头、禽蛋产量456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当前,我省畜牧业正在加速转变,“调肉”与“调猪”比例由2020年0.8∶1提高到目前的1.6∶1,养殖设施装备由普通机械向智能精准转变,疫病防控由圈舍防疫向全程防控转变,科技支撑由引进消化向自主创新转变,品种培育由传统繁引向现代育种转变。2023年,我省将大力实施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行动,积极在“养殖用地、粪污治理、设施装备、模式机制、双轮驱动、产业结构”上探索突破,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再创新佳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做强生猪产业。落实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和生猪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稳定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不断提升国家级和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稳产保供能力,确保全省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稳定在360万头以上,力争处于绿色合理区间。加强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全数监测和预警指导服务,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探索楼房养猪模式和生猪肉食综合体模式,培育千亿级生猪产业集群,全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78%以上。推进生猪就地屠宰加工,提升“调猪”向“调肉”转变水平。
做大牛羊产业。落实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建设40个养牛大县和18个奶业重点县,启动培育肉羊大县,积极打造牛羊产业优势区。以养牛大县存栏10头以上母牛养殖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大力推进母牛扩群倍增,支持新扩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进中小牧场改造升级。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实施粮改饲试点和高产优质苜蓿建设项目,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加快建设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力争全省牛饲养量达到70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4800万只,奶类产量达到230万吨、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
做优家禽产业和特色养殖。推广肉鸡、蛋鸡层叠式养殖技术,鼓励引导家禽企业提升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黄羽肉鸡等优质家禽。持续促进蜂业质量提升,鼓励引导鹌鹑、肉鸽、肉兔等特色养殖,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养殖优势产区。创建10个畜禽养殖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和100个省级美丽牧场。
(张全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
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黨的二十大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也都提出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一定程度上可以破解传统农业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提高土地产出率、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更加有力地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河南通过持续扶持推动,全省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400万亩左右,基本形成了豫南地区塑料大中棚为主的早春和晚秋菜,豫北日光温室为主的冬春菜,豫东、豫中地区温室大棚并重的冬春和早秋菜四大基地。全省生猪、肉鸡、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77.3%、80.2%和72.2%,畜禽综合规模化率71%。万头以上猪场出栏量占全省总量40%以上;千头以上奶牛规模场存栏和奶产量占规模场比重均超过70%。全省池塘网箱养殖面积13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容积15万立方米,设施渔业年产量约6.3万吨,这为我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对标国内国际前沿科技,我省设施农业发展还存在土地资源紧张、设施装备层次低、老旧棚室占比大、智能化装备应用慢等问题。下一步,我省将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盘活现有设施农业用地,不断挖掘非耕地资源,从设施瓜菜、食用菌、设施畜牧、设施水产等四个方面发力,大力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高水平打造一批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蔬菜、猪禽、奶牛、鱼虾等“菜篮子”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
提升蔬菜设施。实施装备优化升级行动,巩固提升50个蔬菜大县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推进蔬菜老旧设施升级改造,完善配套生产管理机械装备,推广应用新型温室大棚和覆盖材料,增强抗灾能力和使用性能。以大中城市周边、城乡近郊为重点,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密集优势,建设一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推广一批新型高效节能温室大棚,示范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连栋温室,引领全省设施蔬菜生产保障能力提升,确保全省设施瓜菜面积发展到410万亩。
提升食用菌设施。以37个食用菌大县为重点,积极推进老旧菇棚升级改造,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推广机械卷帘、雾化保湿以及食用菌拌料、装袋、接种、喷灌、通风等自动化控制装备,加快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年生产能力万吨以上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建立食用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力争全年食用菌产量达到185万吨。
提升设施养殖。积极探索楼房养猪、家禽层叠式饲养,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不断提高畜牧业设施化、智能化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林下养殖、庭院养殖等模式。
提升设施渔业。加快全省集中连片池塘高标准改造,提高池塘养殖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积极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地域特点的设施渔业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广漏斗形池塘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新模式,鼓励不占用耕地的工厂化或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力争设施水产发展到7万吨。推动设施农业数字化升级,建设一批智慧农(牧、渔)场。
(黄伟,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经济作物处处长;张全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马玉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局局长)
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着眼建设农业强省全局,作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为统领,合理确定乡村建设目标标准和具体任务,深入研究、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点面结合,持续提高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示范创建参与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明确重点任务。按照《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15项重点工作,概括起来就是重点实施“184”行动。“1”是编制一个规划;“8”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8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是统筹推动教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4项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健全专班推进机制。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建设专班推进机制,成立省乡村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和13个乡村建设专项行动专班,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小组组长,副省级领导分别任专班组长,专题研究、专班推进。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组织实施好各项重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抓好示范带动。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不“撒胡椒面”,集聚“人、财、物”等要素,培育乡村建设样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签发《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方案》,明确每年选择20个县、100个乡镇开展示范创建,省级财政对每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奖补5000万元,对每个示范乡镇奖补1000万元。同时,在示范县、示范乡镇中打造乡村建设示范村1000个,争创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50个,对每个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奖补100万元。目前,已公布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单位20个,谋划近期开工和签约项目587个,总投资额达1619亿元,引发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
健全奖惩机制。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强化督导考核和激励机制,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作为乡村振兴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把乡村建设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督查范围,对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的地方进行激励。
完善保障措施。各地加强投入保障,将乡村建设作为地方政府支出的重点领域,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乡村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县级可以按规定统筹使用相关资金推进乡村建设,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政策,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化用地审批流程,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挪空间用于支持乡村建设。积极探索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模式,拓宽乡村建设金融渠道,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政策保障。
激发内生动力。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运用好“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机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共享乡村建设成果。
(张俊杰,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也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一重大部署,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强化政策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示范带动,主体组织优势凸显,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加速释放。目前,我省培育农民合作社19.8万家、家庭农场26.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主体仍处于成长期,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总体上单体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全产业链收益能力较低。扎实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开局起步,更需要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能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对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能力、加快由数量增长向量質并举转变作出总体部署,力争通过今后一个时期努力,基本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一是培育农业农村人才。各地要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继续举办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聚焦全面保障稳粮扩油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等5大重点领域,培训高素质农民6万人以上。推进农业领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构建农业技能评价体系。今年计划完成农业从业者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同时深入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全年招生非全日制中职学历农民5000人。
二是突出抓好两类主体。持续发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加强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示范县(市)创建,提升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到2023年年底全省列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到27万家。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完善基础制度、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对接服务、健全指导体系,支持26个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建设,逐步扩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推进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年底农民合作社达20万家以上。
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严格履行并充分发挥三支队伍法定公益性职责和作用,构建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小农户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大力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服务标准建设和合同规范,推动服务主体与农资、农机、金融等相关主体加强业务对接合作。指导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市)和创新示范服务组织、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建设,持续推进省级示范组织创建,为全省农业社会化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