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实践探索
2023-06-30许华庚
许华庚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位谋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就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了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广泛宣传学习与应用。但一些地方和学校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融合质量不高,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引领不足,立德树人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硬融入”“表面化”等多种现实情况存在。下面,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工作,谈一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探索。
一、强化方针政策和理论学习
2022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新党章第十六条规定:“党的各级组织的报刊和其他宣传工具,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这既是对党的宣传工具所赋予的光荣职责,也是对党的宣传工具的纪律要求。
学校党组织可以采用“五专育人”模式(专题学习、专题宣讲、专题培训、专题会议、专题座谈),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每年至少组织5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并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进行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专题宣讲学习。
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论断,要多次在全体党员、全体教师中反复学习,才能让教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基本经验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中敬党、为党、爱党、护党的重要方式。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有三个层面共24个字,国家层面体现的是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体现的是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体现的是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集中表达,是其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基本实践的内核。
学校可以以创建文明校园、文明城市等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了解熟记其内容、讲解其内涵。通过“小手拉大手”、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引导学生价值取向、行为判断,在落细落小、落实落地的育人活动、育人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知识竞答活动促进师生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解与掌握
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力图胜过对方快速掌握知识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为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校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评比、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师生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全面把握、系统了解,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进、以知促行”,促进师生对党的二十大的精神的深刻领会、总体认识。
四、广播宣讲促进师生汲取伟大建党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列为大会主题关键词之一,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定信念。
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坚定的伟大信仰。一个人的思想如果没有被坚定的信仰熏陶鼓舞,那是无益而渺小的。学校是引领学生思想、坚定学生信仰的主阵地、主渠道。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进行宣讲,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了解党在生生不息、风华正茂的征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樣态,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汲取伟大建党精神中坚定信仰、坚守政治初心、担当历史使命等精神特质。
五、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师生对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弘扬
1.利用红色基因文脉探访活动促进师生重拾革命文化的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中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缅怀和集体追思,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学校可以开展以探访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实物、革命场域(如红色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红色线路等)等为主题的红色研学、红色考察活动,结合红色基因中的时代先锋,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超,从吴运铎到丁晓兵……进行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精神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2.利用当地优秀传统习俗寻访活动促进学生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一个村寨有一个村寨的印记,一座古城有一座古城的底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只要学校安排挖掘当地传统习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为学生致力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现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空间环境。
例如,笔者所在的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组织学生开展“大街小巷有名堂”的探访活动。学生探访了甬道街、“酒杯楼”等昆明老街和地标建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确确实实有名堂,进一步体验、感悟、传承昆明地方文化与红色血脉精髓。
3.探寻中国传统节日“微”主题活动让“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中國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教育元素,探寻中国传统节日“微”主题活动便是思政课践行渗透式、浸润式教学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效手段。
组织探寻春节习俗活动,可让学生了解传统春节蕴含的深邃内涵与丰厚的历史文化;探寻清明节活动,可进行缅怀先祖先烈、思念逝去亲人等感恩教育;探寻端午节活动,可进行忠贞报国、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教育;探寻中秋节活动,可进行亲情教育;探寻重阳节活动,可进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探寻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活动,可进行国家命运与责任担当教育;学雷锋纪念日,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探寻植树节活动,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国庆节,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公祭日,可进行历史观教育。
另外,还可以利用自然灾害类事件,如气象灾害、地震、森林火灾等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等。
六、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践行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爱心捐赠、爱心义卖是践行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资源浪费的新风尚,是让特别贫困、特别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心关爱的一种社会爱心、社会文明的集中表现,也是“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五爱”育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相通相融的重要场域,更是学校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青少年不忘初心跟党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把“爱心义卖”搬到了学校操场,学生、教师、家长一齐走进自己精心创设的爱心义卖街市,体验别样的现实义卖场景。各班级的义卖摊位上摆满了同学们自制的手工制品、闲置玩具和书籍等物品,许多学生摇身变成“小老板”,向过往顾客吆喝着、叫卖着自己得意扬扬的作品,而“顾客们”都知道“小老板”做生意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资助对口扶贫学校的学生。别样的现实义卖活动,对培育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有裨益。
七、舞台表演是学生对思想道德与先进文化的创新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思政课”论断,学校可以将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知识竞答活动、广播之声宣讲活动、红色基因文脉探访活动、寻访当地优秀传统习俗活动、爱心义卖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搬到学校操场及舞台,使先进文化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强大精神力量内涵的创新与拓展,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产生增值效应。例如,云南财大附中要求学生在开展“大街小巷有名堂”探访活动后,将探访街区中的红色血脉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自编自演的舞台剧《洁身自重,梅香如故》讲述了朱德从梅园巷开始探索救国之路的故事,表达青年学子立志报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