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收致富谋发展,走出妇女就业新路子

2023-06-30

现代妇女 2023年4期
关键词:凉州区临夏州裕固族

定西市漳县:打通“最后一公里”帮助更多妇女灵活就业

文/苟睿斌

新冠肺炎疫情刚过,马红霞高兴地骑着电动车到翊申文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她说:“我学会了缝纫技术,找到了工作,每月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定西市漳县武阳镇,很多像马红霞一样的留守妇女、陪读妈妈,通过技能培训在家门口的“巾帼乡村就业工厂”务工,持证上岗,成了产业工人。

在全国妇联的帮扶下,漳县武阳镇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打通为妇女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帮助更多妇女实现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

党建带妇建,妇女学会一技之长

武阳镇坚持“党建带妇建,带靓‘半边天”的理念,把妇女党员和产业能人培养成执委,把村妇联主席培养成村“两委”干部,让庄稼地里的女把式、产业链上的带头人等优秀妇女走出来,参与引领产业发展。

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妇联组织;哪里有党的工作,哪里就有妇女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武阳镇采取“党支部+妇联组织+企业+妇女”的模式,在“巾帼乡村就业工厂”建设幸福家园,全力打造企业妇女之家和儿童快乐家园,有效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

武阳镇是县城所在地,留守妇女、陪读妈妈较多,且普遍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就业创业困难。武阳镇按照“促进妇女实现灵活就近就业”的发展思路,先后与劳务、旅游、农业等部门开展合作,邀请专家为妇女举办缝纫、面点、农家乐、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妇女2000多人次,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了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

“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地点离家近,不耽误照顾孩子,让我能安心务工。”来自“锡纸加工微家”的芦让女高兴地说。2021年,芦让女的小女儿转到县城读书,她专门陪读照顾孩子上学,无暇工作。通过在微家培训班“充电”,芦让女掌握了一技之长,工资从第一个月600元涨到现在2500元。

“锡纸加工微家”累计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800余人次,先后帮助500名陪读妈妈及城乡无业妇女实现就业,共带动妇女群众增加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抓引进建企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2019年,通过省妇联协调,漳县成功引进年产30万件服装的生产线建设项目。服装厂优先吸纳有务工意愿的留守妇女、陪读妈妈就业,实现了“车间设在家门口,持家创收两不误”。定西市人大代表、企业妇联主席康晓芳是服装车间的一名熨烫工,每月能挣3500多元,她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组织妇女学习缝纫技术、开展文化活动。

“镇上积极协调村级集体项目资金和到户配股项目资金70万元入股服装公司,村集体年分红5.6万元,并将全镇204户群众201.81万元的到户配股项目资金入股,年均资产效益化分红16.14万元。”武阳镇镇长王小东介绍。

丁妹妹和丈夫回乡发展蔬菜产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气调库10座,流转土地2万多亩,对农户种菜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逐步走上了蔬菜种植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带动2900多户农民种菜增收,吸纳种植区域周边1500多人务工,其中190多名妇女常年务工,人均月工资2700元。李银香身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行动不便,家有8口人,丈夫患慢性病。丁妹妹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她到自己的合作社务工。“丁妹妹对我很照顾,我每年能挣1万多元,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接送孩子、照顾老人。”李银香动情地说。

临夏州:“巾帼就业工厂”释放乡村“她力量”

文/袁鹏

近年来,临夏州妇联认真执行省妇联“巾帼就业工厂”建设标准,有效发挥就业工厂在促进妇女就业方面的作用,着力提升就业工厂吸纳就业和带动致富能力,在乡村振兴中释放了“她力量”,提高了农村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巾帼就业工厂”

临夏州“巾帼就业工厂”最初建设时有42家,后发展为76家,但部分工厂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临夏州妇联为了打造优质的“巾帼就业工厂”,及时对这些工厂进行动态调整,严把认定关口,将不符合“巾帼就业工厂”认定要求的企业予以清退,并及时纳入符合要求的企业。

近年来,临夏州妇联着眼于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巾帼就业工厂”,各县市妇联在“巾帼就业工厂”技能培训、人员素质、培树典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巾帼就业工厂”改进管理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州妇联把“三八红旗手”评比表彰、“双争活动”等活动与“巾帼就业工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巾帼就业工厂”“五个一”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全州“巾帼就业工厂”全面发展。

“我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在州妇联及人社部门的支持下,我成立了‘巾帼就业工厂,还开办了一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非常感谢妇联组织为我们提供的平台和机會!”一家“巾帼就业工厂”负责人解娟说。

“巾帼大讲堂”成为凝聚人心的课堂

“我是‘巾帼就业工厂的一名主管,管理着四五十名妇女,我们主要做手工编织、刺绣工作。姐妹们赚到钱了,也更自信了!”郑麦麦高兴地说。

郑麦麦是临夏州东乡县的一名东乡族妇女,几年前,在当地妇联组织的动员下,郑麦麦参加了手工编织、刺绣技能培训,后来进入东乡县一家“巾帼就业工厂”上班。经过几年的锻炼,她不仅成为工厂的业务骨干,还成了工厂妇联组织的负责人。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当地人比较保守的思想观念,为一些妇女走出家门就业增收带来了阻力。为此,临夏州各级妇联发动妇联干部、执委走进千家万户,动员妇女到就业工厂务工,郑麦麦就是众多受益女工中的一员。

针对因一部分新入厂女工不适应企业管理模式而出现人员流失的情况,州妇联争取到东西协作资金,在全州开展“巾帼大讲堂”走进“巾帼就业工厂”活动,帮助女工适应工厂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她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目前,“巾帼大讲堂”“周末学堂”等已形成常态化模式,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妇女在“巾帼就业工厂”稳定务工的好办法。另外,现有就业工厂也实现了妇联组织全覆盖,“工厂成立妇联组织后,我们的生产管理工作多了一个抓手,能够更好地了解女工的所思所想,调动女工的劳动积极性。”一家“巾帼就业工厂”负责人李百哈表示。

解决务农、赚钱、照顾家庭三方矛盾

“工厂离我家很近,有些活儿还可以拿回家里去做,这样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一名女工说。

通过几年的运行,临夏州“巾帼就业工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帮助农村妇女实现就近灵活就业,解决了她们的后顾之忧,让她们“挣到了钱,管住了家,守住了娃”。

“巾帼就业工厂”在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同时,也积极履行企业责任,回馈社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帮扶困境妇女儿童等工作中,有23个工厂共捐助资金、物资价值达309万元,展现了企业的担当。许多妇女在工厂中不但学到了一技之长,而且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理念,她们积极配合移风易俗工作,带头参与“两癌”筛查,成为妇女群众中的先进分子。

“临夏州的‘巾帼就业工厂在发展中不断探索、调整、积极适应市场,不仅满足了当前低收入妇女就业增收的迫切需求,提升了她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还释放了‘她力量,使妇女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一支崭新力量。”临夏州妇联主席马彩霞表示。

目前,临夏州的76个“巾帼就业工厂”中,州县两级财政资金建设62个,东西协作建设8个,巧手基地转化6个,共吸纳妇女3927人,其中低收入妇女2326人。3年来,州妇联累计争取省妇联奖补资金370万元,对36个就业工厂进行奖补,争取省妇联培训资金34万元,开展“巾帼车间骨干培训班”,共培训工厂骨干390人。

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巧嫂子”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开辟新路子

文/袁鹏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凉州区妇联组织的手工编织免费培训,现在除了在家做公司的订单,有机会我自己也接点活儿,这次培训增强了我的信心,让我多了一个增加收入的渠道!”

2022年以来,武威市凉州区妇联以“凉州巧嫂子”品牌为依托,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因时因人组织开展“凉州巧嫂子”技能培训,有效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增收,为全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任淑霞是凉州区的一名普通妇女,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她做起了加工传统阿胶的小生意,但生意一般。后来,她参加了凉州区妇联组织的手工编织技能培训,并把编织技术与传统阿胶加工结合起来,设计出了可以作为伴手礼的手捧阿胶花,很受客户欢迎。

据悉,“凉州巧嫂子”品牌由凉州区妇联于2021年11月创立。近年来,在省市妇联的指导下,凉州区妇联聚焦区域特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巾帼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家政服务、手工编织等产业。围绕城乡妇女培训需求,凉州区妇联专门建立了分类就业创业需求台账,组织开展“一人学一技”活动,对居家就业的妇女开展手工编织、家政服务等“凉州巧嫂子”技能培训。

与此同时,凉州区妇联再次成功申报“巧兰花手工编织乡村就业工厂”,还积极与山东济宁、青岛和甘肃兰州、白银等地的假发钩织企业沟通对接,引进相关编织项目。同时依托妇女之家、妇女微家等阵地,在深入实施“春风行动”中,积极发布网络招聘信息,为有需要的妇女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推荐培训项目等。

据悉,2021年以来,“凉州巧嫂子”技能培训共培训妇女817人,妇女平均月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张掖市肃南县:“裕固绣娘”品牌闯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文/佚名

在祁连山脚下,有一群心灵手巧的裕固族绣娘,她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传承民族刺绣工艺,创新设计产品,一针一线地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近年来,肃南县积极开展陇原巧手和劳务品牌培训、搭建巾帼展销平台、创新销售方式、提高辐射效应,全力打造“裕固绣娘”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全县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18名,市级65名;取得国家专利产品130个,获得国家级奖励3个、省级16个、市级35个;培训巧手8000余人次、骨干40多名。200余名學员自愿与各家企业签约,成为家庭绣娘,形成了以“裕固绣娘”为代表的裕固族服饰及刺绣制作产业链,既传承保护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带动妇女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产创收。2022年,“裕固绣娘”品牌被甘肃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劳务品牌。

历史记忆增添民族特色“新血脉”

“按照我们的传统习俗,女兒出嫁时,妈妈会精心准备一套亲手绣制的服饰等嫁妆,刺绣技艺因此代代传承。”“裕固绣娘”杨海燕说。杨海燕从小就喜欢手工刺绣,在奶奶和妈妈“手把手”的教导下,她细心挖掘裕固族传统文化精髓,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以裕固族特色手工剌绣工艺品与现代创意设计、科技和时代元素相融合为特点,大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裕固族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用品、手工艺品和旅游商品,先后开发生产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工艺品三大系列380个种类,已有78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并获得了甘肃省专利奖,其公司注册的“红缨帽”商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杨海燕于2021年11月荣获甘肃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非遗保护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市场价值。“以前的图案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花样少,种类也单一。通过外出观摩、培训、展销,我学会了很多刺绣的技术。”“裕固绣娘”妥丽娜说。妥丽娜结合市场需求,逐步确立“莫高回鹘印记、丝路回鹘驼韵、回鹘容颜、回鹘时光”四大项目,并围绕项目开展各项研发工作,逐步构筑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形成以旅促品、以品促旅、品旅结合、城乡互动的工作局面。目前,公司已和埃及、尼泊尔、中亚等地的客商达成了合作意向,使“裕固绣娘”产品成为甘肃乃至全国的一大文化产业亮点。

创培联动助力产业发展“新思路”

每一个绣品都有它的故事,每一位绣娘都有她的坚守。“裕固绣娘”潘小红被人们称为“单手绣娘”,在不幸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气馁,没有妥协,而是选择向命运挑战。从小深受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潘小红迷恋上了刺绣手工艺品的制作,并且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政府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好,我接的单子也越来越多了,我想吸纳更多的妇女姐妹一起来创业,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潘小红说,在她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妇女、残疾人、待业青年走上了增收致富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采取网上直播教学的方式,为“宅”在家里的姐妹们开设了线上刺绣免费培训课堂,让姐妹们在家里也能提高刺绣技能,增加收入。2020年5月,省妇联授予潘小红“全省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称号。她立足全县乡村振兴实际,坚持“政府推动、妇联引导、企业主导、家庭加工”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工厂成为贫困妇女家门口就近就业的孵化地,让妇女足不出户坐在“炕头上”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

巾帼能手带动乡村振兴“新起点”

柯璀玲是尧熬尔原生态文化传承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公司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的标识图案32项。柯璀玲是第一位将本民族的图腾作品珍珠神鹿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裕固族美术工作者,是文化部公布的肃南县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人。她说:“半辈子奔来跑去,就是为了让裕固族传统文化留得住、走得远,让每个裕固族孩子都知道自己的民族拥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柯璀玲将祖先留下来的民间手工技艺无私地传授给几十位不同民族的下岗妇女和残疾人,为了鼓励他们安心学习,柯璀玲还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补贴学徒,资金不够,就想办法借款和贷款来解决。

她们是为裕固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付出的“裕固绣娘”们,始终以妇女文创产品为主题,打造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脱贫与致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业体系,向世界展示和推广“裕固绣娘”文创产品,以此引领妇女手工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让广大城乡妇女通过这一传统文化产业创收致富,使“裕固绣娘”成为张掖特色劳务品牌。

(整理自《中国妇女报》、“金张掖旅游”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 史旺平)

猜你喜欢

凉州区临夏州裕固族
非遗传承视角下临夏州砖雕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陈宗诚作品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张文作品
临夏州走访纪实
甘肃省青少年中长跑、竞走冠军赛在临夏州成功举办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