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翁源青云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分析
2023-06-29谢梅英曾献兴杨新东陈流保黄清华叶佳慧杨瑞岸
谢梅英,曾献兴,杨新东,陈流保,黄清华,叶佳慧,杨瑞岸
(1.广东省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2.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翁源 511100;3.广东中创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30)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类生产活动和气候变化却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群落组成、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主体,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2]。由于鸟类物种对栖息地变化的快速反应,鸟类能较大程度地反映栖息地植物结构、管理水平和生境异质性等许多生境特征[3]。因此,在保护区开展长期、有效的鸟类监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翁源青云山保护区是以白鹇、褐翅鸦鹃、黑翅鸢和松雀鹰等珍稀野生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广东翁源青云山保护区作为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摸清其鸟类多样性信息,对于华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笔者根据2022年样线法实地调查数据和保护区前期生物多样性监测资料,对广东翁源青云山保护区鸟类名录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在为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基础信息的同时,也为保护区生物资源利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1 调查方法
1.1 研究地点
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翁源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为24.239 4°~24.362 5°N,114.130 6°~114.290 3° E,面积7 359 hm2。保护区西部和北部与翁源县龙仙镇交界,东南部与新丰县毗邻,东部与连平县接壤。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属于自然生态类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目前已记录野生脊椎动物5 纲29 目81 科183 属258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 种,包括Ⅰ级保护物种4 种、Ⅱ级保护物种24 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15 种,IUCN 受威胁物种10种,CITES附录保护物种31种。水鹿、鬣羚和白鹇等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珍稀动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多。经过多年的保护,翁源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得到了全面有效保护[4]。
1.2 野外调查
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采用样线法对青云山保护区鸟类进行科学考察。根据保护区的植被特征和地形地貌,共布设10条样线(见表1),样线总长度为26 km,每条样线平均长度为2.6 km,平均宽度为20 m,覆盖了保护区内典型区域和各类生境类型。每年于6 月、7 月、8 月、9 月和10 月分别进行1 次样线调查。2 人为1 个调查小组,于鸟类活动频繁的6:00—10:00和15:00—18:30,以每小时1~2 km的速度行进观察。调查采取双筒望远镜观察、鸣声识别和摄影等方式记录样线两侧和前方出现的鸟类,记录鸟类种类、个体数量和相关生境类型。根据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等特征将生境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湿地、农耕区5 类。在视线受限的森林生境中,采用样点法进行了补充调查,共设置样点6 个,直径80 m,每个样点每月调查1次,每次调查2~3 h,集中在07:00—11:00,记录内容与样线法相同。
表1 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样线
1.3 数据处理分析
鸟类名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确定,结合保护区及周边生境类型并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http://www.birdreport.cn/)发布的鸟类观察记录及图片信息,同时参考《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内部资料),对鸟的种类进行复核。参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确定物种名称、分类体系、中国特有种和物种的居留型[5]。参照《中国动物地理》确定物种的区系成分[6]。物种濒危等级参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参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7]。
鸟类群落优势物种采用Berger+Parker 优势度指数(I)来确定:
式中Ni为物种i的个体数量,N为全部物种的总个体数量。优势种划分依据:I≥0.05 为优势种,0.005≤I<0.05 为常见种,I<0.005 为少见种或偶见种[8]。不同生境之间鸟类群落相似性采用Jaccard 相似性指数(Cj)计算:Cj=,式中,A∩B为生境A和生境B共有的物种数,A∪B为生境A和生境B的总物种数[9]。
2 结果与分析
2.1 鸟类组成与多样性
青云山保护区共有128 种鸟类,隶属15 目44 科(见表2、表3)。其中,样线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2 种,保护区原有记录98 种,两者共同记录的有62 种,通过文献查阅补充30 种。在青云山保护区内分布的128种鸟类中,以雀形目最多,有27 科82 种占64.06%;䴕形目和鹃形目次之,分别有2 科8 种和1 科8 种,共占6.25%;鹰形目有1 科7 种,占5.47%;鸡形目有1科4 中,占3.13%;其他目共有12 科19 种,合计占14.84%。青云山保护区内分布的128种鸟类包括游禽、涉禽、陆禽、猛禽、攀禽和鸣禽6类,以鸣禽类为主,有79 种占61.72%;猛禽类次之,有19 种占14.84%;攀禽类和涉禽类分别有15种和7种,分别占11.71%和5.47%;陆禽类有5 种占3.91%;游禽类最少,仅有3种占2.34%。
表2 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组成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数量
表3 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名录
2.2 濒危保护等级
青云山保护区鸟类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8 种,分别是白鹇、褐翅鸦鹃、黑翅鸢、凤头鹰、松雀鹰、黑冠鹃隼、赤腹鹰、蛇雕、黑鸢、画眉、红嘴相思鸟、小鸦鹃、白眉山鹧鸪、蓝喉蜂虎、领角鸮、领鸺鹠、红隼和红头咬鹃。依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有2 种,分别是黑喉山鹪莺和普通夜鹰;易危(VU)1 种,为绿翅金鸠。列入CITES 附录Ⅱ的物种有11 种,分别是画眉、红嘴相思鸟、赤腹鹰、黑鸢、黑冠鹃隼、黑翅鸢、凤头鹰、松雀鹰、领角鸮、领鸺鹠和红隼(见图版1)。
图版1 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部分鸟类照片
2.3 区系组成及居留类型
保护区所记录的128 种鸟类中(见表4),东洋界物种有97 种占75.78%,古北界物种有9 种占7.03%,广布种有22 种占17.19%。从居留型来看,留鸟有104种占81.25%,夏候鸟有12 种占9.38%,冬候鸟有12种占9.38%。其中,在保护区内繁殖的鸟类(即留鸟和夏候鸟,共计116种)中,以东洋界物种(81.90%)为主体。在保护区内越冬的鸟类(冬候鸟)中,古北界物种占比高达41.67%。
表4 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组成及居留型单位:种
2.4 优势种分析
本次野外调查记录到的93 种鸟类中,优势种有6种,分别是红耳鹎(I=0.142)、黑领椋鸟(I=0.129)、灰眶雀鹛(I=0.103)、黑领噪鹛(I=0.072)、家燕(I=0.054)和红嘴蓝鹊(I=0.053);常见种有45 种,如麻雀(I=0.035)、褐翅鸦鹃(I=0.016)、白鹭(I=0.11)和白鹇(I=0.007)等;少见种或偶见种42种,如池鹭(I=0.003)、画眉(I=0.003)、蛇雕(I=0.000 6)和紫啸鸫(I=0.000 6)等。
2.5 生境分布及种群相似性分析
保护区3 种主要生境中,本次野外调查鸟类群落物种数和Shannon-Wiener 指数的大小关系为针阔混交林>农耕区>湿地,Pielou 均匀度指数为农耕区>针阔混交林>湿地(见表5)。Jaccard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与农耕区之间生境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Cj=0.375 0);针阔混交林与农耕区之间相似性较低(Cj=0.208 7),针阔混交林与湿地最低(Cj=0.123 7)(见表6)。
表5 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统计
表6 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相似性比较
2.6 鸟类名录变化
与青云山保护区前期科学考察结果记录的98种鸟类相比,本名录新增加了30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 种,分别为小鸦鹃和蛇雕。新增的30种鸟类中,东洋种24种,占新增鸟类的80%;古北种1 种,占新增鸟类的3.3%;广布种5 种,占新增鸟类的16.67%(见表3)。但青云山保护区前期科学考察报告中提到的黑冠鹃隼、赤腹鹰、黑鸢、领鸺鹠和红隼等36种鸟类在本次调查未观察到,后期需要通过保护区近期建立的红外相机监测系统或其他监测手段进行进一步观察。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维护者[10]。由于鸟类种类繁多,种群数量庞大且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其群落结构和数量变化是反映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指标[11]。本次在青云山保护区共调查到92种鸟类,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2 种;CITES 附录Ⅱ名录鸟6 种。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新增30 种鸟类,如小鸦鹃、蛇雕、橙腹叶鹎、白腹凤鹛、白鹭、池鹭和红脚苦恶鸟等,保护区鸟类种类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体现了青云山保护区卓有成效的保护效果。
青云山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包括调查、管理和科研在内的一系列保护工作,在保护区的生物资源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2]。但保护区仍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辖区林分布有苦竹凹、罗甘坪、石阶岭、下斜、园洞和茶园坪等8 个自然村,导致保护区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放牧情况。畜禽不仅在栖息地、食物和水资源等方面与野生动物发生竞争,而且畜禽身体所携带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会对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13]。与此同时,当地居民对果树的精细化管理,导致鸟类生活所需的灌丛和次生林面积缩减;此外,果农频繁的户外作业对一些抗干扰性差和适应性差的鸟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且,每逢节假日,保护区沿途及周边优越的生物环境和亚热带森林风景都会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但是由于保护区生物保护相关宣传较少,且保护区内界碑和警示牌数量不足,导致游客某些游玩行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野生动物生存的干扰因子。这些人为干扰因素对保护区动物的影响体现在与针阔混交林区相比,农耕区(放牧和种植)和湿地区(游客)生境下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因此,保护区应通过多平台(网络短视频和宣传册)、多标识(宣传牌和警示语)和多地点(社区和学校)的科普宣讲及自然教育活动,培养游客和当地居民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科学意识,减少人类行为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效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最好途径,也是长期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方法[14]。不同生境植被情况、地理环境和人类干扰等因素的不同,其在满足鸟类觅食、生长、繁殖和躲避天敌等方面的能力也不同,导致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结构特征有所差异[15-16]。调查发现不同生境中鸟类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多样性方面针阔混交林最高,农耕区次之,湿地最低。针阔混交林生境植物群落复杂,小气候条件多样,能够为不同生态位的鸟类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因此针阔混交林生境鸟类多样性最高。农耕区鸟类以麻雀、珠颈斑鸠、白颊噪鹛等人类伴生种类为主;其鸟类多样性高于湿地生境,可能与农耕区食物资源丰富有关。保护区内的湿地以细小溪流为主,植物群落较单一,导致鸟类多样性在所有生境中最低。
3.2 小结
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石,研究表明保护地的建立可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17]。本研究通过样线法科学考察和文献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了青云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信息,形成了较完善的鸟类名录。研究表明青云山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鸟类物种资源,共有128 种鸟类,隶属于15目44科,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8种。鸟类多样性不仅可以反映群落本身状况,也反映了其栖息环境的变化,在环境质量监测和生态平衡维持中起到很好的指示作用[18]。虽然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珍稀鸟类多样性比较丰富,但目前对保护区鸟类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内容也多局限于鸟类多样性调查方面。因此,在保护区的后续工作中,首先需要建立长期固定监测样线,定期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并结合保护区前期建立的红外相机监测体系[4],对青云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完善。此外,对于新发现的物种和消失的物种需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项目攻关,阐明鸟类多样性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最后,针对特有物种和珍稀濒危种,需要深入研究其行为、种群、生境变化和活动节律等特征,从而为保护区长期监测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