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安徽大有可为的时候了 ”
2023-06-29姚成二许盼丽
姚成二 许盼丽
对话嘉宾
王德忠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曾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
刘志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参与世界分工的“重要玩家”
《决策》: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如何深刻认识长三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德忠: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国家一项新的重大部署,这与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区别。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是外向型的,或者说是国际循环;现在,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转变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国际大循环,做一个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要构建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巩固和适当拓展国际大循环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提升国内大循环的相对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本身就具有外向型经济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仍然要发挥经济向外的枢纽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另一方面,从国内循环的角度,长三角能够带动区域内甚至区域外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辐射扩散,即发挥“流量经济”的作用,畅通内部循环,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
更重要的是,从经济规模看,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贡献率越来越高。
曾刚:从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实践来看,长三角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长远意义。
首先,长三角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者、先行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初期主要依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长期被“锁定”在组装加工等低端环节,落在“微笑曲线”底端。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在转型升级上勇立潮头,取得明显成效,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样板。
其次,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脊梁。仅以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经济的1/4,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国比重甚至超过了1/3。在2022年上缴中央税收排行榜中,排名前四的省份,广东是第一,其余都在长三角地区。
合肥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图/ IC photo
最后,长三角是中国参与世界分工的“重要玩家”,是展现中国实力的核心力量。通过跨区域一体化合作,长三角产业不断升级,在世界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此外,在节能减排、碳中和等方面,长三角是中国践行对世界承诺、落实全球责任的先行者。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解决我国产业升级发展遇到的技术“卡脖子”问题。长三角在应用技术开发、转化、分配以及跨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有力地支撑了我国供应链安全。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长三角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基础好、发展势头强劲,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为全国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发挥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体作用。2022年上海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芯片生产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国内其他省市汽车生产陷入无“芯”下线、客户无法提车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长三角在全国关键零部件供应的核心作用。
安徽发展最大的“势”
《决策》:“安徽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是最大的发展红利、最大的发展动能。”长三角一体化给安徽带来了哪些深层改变?
王德忠:安徽更深层次地融入长三角,本身就是安徽发展最大的“势”,对安徽来说,融入长三角,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具体来说,在理念改变方面,安徽在融入长三角以后,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省一市之间的交流互动、理念碰撞频次明显多了,相互之间可以学习到很多先进理念。
比如,创新理念,上海在大工业基础上布局了科研项目,江苏的产业创新,浙江的数字经济;再如,政策理念,上海、浙江、江苏总体上比安徽开放的更早,更早“沐浴”了改革春风,在政策制定、实施上相对成熟,上海建立了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浙江、江苏、安徽都跟上建立自贸区。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些理念交流。
在政策共享方面,像《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后续相关的国家政策支持,是覆盖整个长三角的。安徽融入长三角之后,必然能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红利。
在项目转移和项目合作上,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催化了产业向安徽转移的趋势。我国整个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梯度转移,在长三角地区,安徽更多的是承担接收项目转移的角色,沪苏浙如果向外转移项目,某種程度上首选地就是安徽,其次才是中西部地区。当然,这个趋势不是说有了长三角一体化之后才出现的,而是有了长三角一体化,让这个趋势更加凸显。
此外,长三角在项目合作上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并且从合作的趋势来看,未来合作会超过产业转移。
从安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安徽在长三角中的获益非常大,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双向的利好。
曾刚:首先是认识上的提高。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安徽变得越来越敢于争先争优、追求卓越了,虽然安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安徽有志向、有自信,敢于与沪苏浙“优等生”看齐,主动作为,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朋友圈”的变化。之前,安徽省级合作重点主要是加强与我国中部地区五个省之间的交流,与长三角苏浙沪政府间合作较少;现在,安徽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安徽积极、主动参与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的组织建设与管理运行,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之间的互动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第三是与长三角人员交流层次的提高。与之前安徽农民工来江浙沪“打工”不同,现在到江浙沪投资兴业、经商、干部挂职的安徽人越来越多,甚至在上海松江建设了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安徽科创园。
第四是对外交通的大幅改善。省际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徐淮阜高速建设工程、黄千、来六、宁安、宁和等省际高速公路扩容改造项目完成,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加快建设,安徽交通运输全面对接沪苏浙,为安徽省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合作、密切对外交通联系提供了可靠保障,安徽现在真正融入中国沿海开放大战略了。
总之,长三角一体化给安徽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放眼未来,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和制度改革创新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必将让安徽取得更大的突破、拥有更美好的前景。
《决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怎样找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刘志迎:园区合作是一种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可将发达地区的先进园区建设经验、经济发展经验、城市管理经验、招商引资模式直接导入落后地区的园区,双方在合作中平等互利地共商、共建、共享。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一个生动案例。中新苏滁高新区不是承接苏州工业园区落后产业的转移,而是承接了苏州工业园区运营模式转移。一整套的产业园建设理念、模式和管理方式,从发达地区苏州转移到滁州,带动了落后地区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了园区建设理念提升。园区建设坚持高水准规划先行,招商引资方式转型,园区管理方式升级,产城融合式发展,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特别是在园区规划上,坚持严格执行规划,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蓝图落到实处,避免了“规划残缺、规划变动”所引起的“建了拆、拆了建”各种巨大资源浪费,是值得全省园区学习的重要经验。
滁州市在与中新集团合作建设中新苏滁高新区中,学会并掌握了高水平建设园区的方式方法,也使得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得了强劲的动力。园区合作还提升了滁州市周边县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区建设的水准,这极大地提升了滁州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衡量长三角发展的程度,很可能要看安徽发展得怎么样”
《决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怎样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价值,纵深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王德忠:对于长三角来说,安徽最大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之一首先是人。
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优势。与沪苏浙相比,安徽是后发地区,劳动力比较富裕,所以在沪苏浙的外来人口中,大部分是安徽人,这部分人为沪苏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是人才的优势。像上海的4S店等很多服务行业,安徽人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也说明安徽在长三角的人口层次提升了。
同时,因为沪苏浙发展较早,开发得比较充分,安徽发展相对靠后,所以安徽后续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更大,这也是安徽一大优势。
而且,安徽的资源非常丰富,长期以来安徽一直是沪苏浙发展的资源基地,像两淮的煤、马鞍山的铁等,这方面的资源优势是独特的。
现在看来,安徽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旅游资源,或者从更大范围上讲,是除矿产以外的其他自然资源。当然,安徽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徽文化自成一派,影响的厚度、深度、广度很大。
正因为安徽在长三角中是独特的,所以在长三角发展的版图中,安徽是不可替代的。未来,衡量长三角发展的程度,很可能要看安徽发展得怎么样。
从发展的角度來看,国家需要一个新的强大动力源—长三角一体化,那么,对于安徽来说,安徽现在是“上进生”,长三角需要安徽发展,国家也需要安徽发展,这个阶段,到了安徽大有可为的时候了。
曾刚:首先,安徽可以发挥承东启西、推进长三角与中部省份合作排头兵作用。从地理区位来看,安徽处在我国东、西交汇结合的桥梁位置,可以充当长三角西进的“排头兵”。值得关注的是,安徽除了是长三角大家庭成员之外,还是我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员之一,安徽在理解中部省份发展需求、推进沿海省市与内地省市之间合作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在落实中央双循环战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部署方面,安徽一定能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其次,安徽可以为长三角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空间。安徽待开发土地较多,相较于沪苏浙的发展空间更大。比如,皖北地区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潜力大,长三角一体化有助于皖北承接更多产业转移。
第三,安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长三角地区生态资源短板。与沪苏浙相比,安徽生态资源更加丰富。长三角地区要实现“双碳”发展目标,安徽在节能减排、增加碳汇、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因此,安徽有必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机制,联合沪苏浙,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资源的保护、生态服务价值的兑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提供更多长三角鲜活案例支撑。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需要展示“后来者居上”的自信和胸怀,在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长三角跨域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核心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