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方向
2023-06-28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2022 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不仅展示了打造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农业强国的信心与决心,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建设农业强国的国情根基
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十分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从农业现代化重要指标看,2022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现代化的进步程度,抑或是重要农产品生产总量、产业产品类型丰富程度、重要农产品储备供给能力,包括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份额和地位,中国的进步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为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作为成长型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农产品需求旺盛,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越生产增长速度已持续多年,这一趋势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尽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持增长之势,但是经济成长带来的食物成长性需求,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落户或就业,由农产品生产者转换为消费者带来的食物转变性需求以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地缘冲突加剧带来的食物储备需求会持续增长,从而使农产品供需紧平衡越来越呈常态化表现,决定了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任务艰巨。
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其路径选择既要遵循全球农业强国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农情,走有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之路。其一,中国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多元且差异化明显,这就决定了区域间有不同的农业产业和产品生产布局、不同的生产方式,要依据自己的国情农情,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二,大国小农经营方式要求高度重视普通农户的发展。中国现仍有2.6亿左右的农户,其中承包农户约2.3 亿户,他们既是中国农业经营最基本单元,也构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农业经营主体群。要顺应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用历史观和发展观看待小农问题,在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创办企业,帮助、提高、发展、富裕小农,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其三,农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应高度重视。中国地域广袤,区域发展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城乡不均衡,也体现在不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差异明显。要释放多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区域均衡增长的要求。其四,农业发展滞后于非农产业需要补齐短板。“四化”同步发展,最大的不协调仍是工农两大产业发展不协调,最大的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要实现农业强国就要补短板、强弱项,缩短与制造强国与其它强国目标发展时差。其五,全球农业竞争力缺失要求提升竞争能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产出大国,但除蔬菜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外,几乎所有大宗农产品均处于净进口状态。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之一,中国却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缺失话语权,尚未表现出与全球认同的中国大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大国农业地位,要千方百计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明确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方向
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既遵循全球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体现中国国情农情。坚持以我为主的农业产业安全观,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明确根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找准定位,聚焦重点,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一条多元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之路。
保障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最重要的基础,是保生存、保发展、保安全的前提,也是全球农业强国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更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最重要的任务。为此,要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优化配置各类农业资源,千方百计提升粮食产出能力,增加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总量供给,把保生存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在保障粮食总量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粮棉油糖肉菜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先序。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保数量、保质量、保多元化,千方百计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给链韧性。同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形成多元化农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格局,既保“粮袋子”产品安全,又保“菜篮子”产品安全。
促进农业从业者收入增长。不能为从业者带来平均利润率水平以上收入的农业,很难被认为是强国农业。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迁移就业,在维护小农户根本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减少农业从业者,力争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使农业从业者在全部劳动力构成中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从业者绝对数量每年减少1000 万,到2050年农业从业者占比下降到5%以下,绝对数量减少到3000 万人左右。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或经营作业环节托管,形成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共存格局,提高农业从业者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农业从业者在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努力使农业从业者获得全社会劳动就业者的平均收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生产积极性,让农业成为受尊重的从业选择。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国农业要充分体现农业多元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布局。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出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富县、富民、富区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往村覆盖、向户延伸、补上短板。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救助水平,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聚焦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继续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和面源污染,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历史传承悠久的国家,有独特的乡土文化和民族风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国在全球农业文明展示中的独特风景线,传承发展升华中华农耕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呈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面貌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界就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什么时候轻视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界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耕一定要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东北黑土地,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关注气候变化,促进环境友好,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道路。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形成。
提升中国农业全球竞争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产出大国、最重要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大国,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多元的比较优势,在园艺性产业和畜禽水产养殖产品方面扩大出口优势,引领提升中国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乃至资本密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在资源性农产品进口数量大,对资源性农产品全球贸易格局有深刻影响的优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提升中国在农产品进出口方面的话语权,包括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和资源控制权,增强资源性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坚持“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等农业对外开放方针不动摇,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粮商和大农产品贸易商,积极推动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建立衔接各国和地区的全球农产品流通网络,塑造全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保障链和利益链,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凸显中国大国应有地位。
建设农业强国的工作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服务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瞄准“十五五”、2035 年和2050 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有所作为,努力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强化思想认识。将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置于中国国民经济社会战略框架和全球农业发展格局中思考其重大问题,并与保生存、保安全、保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在制定不同时期,特别是谋划“十五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把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科技强国等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制定加强建设农业强国规划,设定不同阶段的重要农产品生产总量、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科技装备进步程度以及从业者收入保障等约束性要求以及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预期性指标。充分考虑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因素,统筹布局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供应的重大建设项目和目标任务。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与弱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将转型中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农业强国。
定位目标要求。农业强国有多重衡量指标,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相对聚焦点,但共同规律和核心指标是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总量和多元化需求。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观,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储备能力和供给能力,最大化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使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努力提升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从业者获取社会平均收益。推进农村现代化,以农民为本,提升农民现代化生活质量,使乡村生活更美好。秉承绿色理念,传承弘扬中华天地人一体文明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把握基本原则。建设农业强国,各地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一种要求设定行为取向。要体现基本国情农情,把握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实际,既有阶段发展要求,又有具体实施步骤,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功成不必在我,不搞齐步走;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创新思维,探索多种模式和路径,不搞一刀切;三是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协调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不搞一个样板;四是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惠,互利共赢,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搞一花独放;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制度设计安排,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不竭动力,不搞一个模式。
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建设农业强国,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提升自给率,努力实现供需平衡,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为此,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粮食主销区都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不断接续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设施农业建设和创建吨粮田,不断挖掘耕地和非耕地资源增产潜力,稳步提升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聚焦全球农业科技前沿,突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桎梏,把提单产、保总量作为农业科技研发的长期战略,赋予种业振兴行动新的内涵,近期重点瞄准提高玉米、大豆单产。系统集成组装单项技术,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健全农业从业者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努力让从事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从业者基本达到支出均衡,并获得与从事非农产业大体均等的收益,释放农业从业者和地方积极性。在世贸组织规则范围内,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等政策投入,丰富完善绿箱政策内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框架,最大程度优化农业强国建设的外部环境。
塑造典型样板。建设农业强国,是典型的国家行动。但基于中国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步程度,应鼓励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四川等农业大省在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总量增长方面继续付出努力,促进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大省率先发展,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出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农业强县强市强省的经验和实现路径,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树立样板,通过典型引路,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