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成因、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3-06-28马莉单海蕾钱玲杨贤传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4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内涵建设高职生

马莉 单海蕾 钱玲 杨贤传

摘 要:学习倦怠问题严重干扰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提炼出了学历高消费、对职业教育缺乏信心、内涵建设不足和疫情干扰等学生学习倦怠的四大成因。探索了解决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困境,揭示了学习倦怠问题难解的根源和痛点所在,由此明确了解决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思路和可行路径。在此基础上,从改变招聘选人标准、品牌形象构建、内涵建设和课堂回归等四大视角论证了解决学习倦怠问题的一些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学习倦怠;不唯学历;内涵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54

0 引言

倦怠最早來源于学者对于职场从业者的热情缺失,行为冷漠,精力丧失等负面症状,随后学者们慢慢发现倦怠现象绝非职场个案,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同样比比皆是。学习倦怠下的学生对课程丧失兴趣、逐渐远离身边的老师和朋友、自我效能感不足、对未来感到迷茫。学习倦怠现象日益受到教师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对象跨越了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研究对象聚焦在基础教育和大学生中。现有文献将重心放在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特定群体表现差异和测量工具开发等三个方面,差异化的研究结果折射出学习倦怠及其成因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和现实独特性。就学习倦怠成因而言,学者侧重于验证某项举措或某项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及过程机制。然而,面对学习倦怠冗杂的成因,实证研究只能作出部分解释,受制于模型自身的解释力,有些研究结论受到一定质疑。在“学历情节”“学习无用论”等思潮的叠加影响下,职业教育首当其冲,高职教育概莫能外。污名化严重的高职教育处于教育基层,接受高职教育往往是考生“无奈的选择”,社会刻板印象短期内无法扭转,社会负面评价不可避免地传导至学生层面,成为学习倦怠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脱离高职情境和高职学生去研究学习倦怠议题容易得出偏误的结果。为此,本研究对具有代表性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开展深度访谈,并获得一手资料,采用扎根研究思维,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提炼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具体成因和现实困境,结合理论文献、专家建议和访谈资料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破解对策。

1 学习倦怠的具体成因

1.1 学历高消费导致高职生低感知可雇佣性

对于多数高职生而言,达成期望的就业质量是求学的源动力,更是人生理想实现的依托。面对愈演愈烈的“学历高消费”,以及史上“最难就业年”的余波未平,高职生对于自身竞争力普遍持怀疑态度。由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和自控力等构成的可雇佣性能力决定了学生未来职场中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因素被雇主普遍外化为学历层次加以识别,即雇主倾向于借助学历作为有效线索对应聘者能力做出评估。线索效用理论认为,即使内部线索对于质量的评估更为有效,但人们往往更依赖于外部线索进行质量评估。面对短暂的应聘考核,拥有自由裁量权的雇主更愿意选择高学历人员,以简化招聘流程,避免“逆向选择”。学历偏好的结果使得全社会出现了“学历高消费”现象,而其溢出效应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根据访谈结果,高职学生普遍出现了自我效能感不足,不但对自身掌握的技能不自信,也没有信心完成未来的岗位任务。较弱的自我效能感逐渐迁移至专业学习兴趣和日常生活情绪,未来的不确定性加重了学习倦怠感。

1.2 对职业教育信心不足

通过访谈发现,多数学生对高职教育信心不足,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多数由中专院校演变而来,缺乏良好的社会形象,甚至有污名化趋势,社会认可度不高。较低的起薪水平,以及用人单位平淡的反馈意见,在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中加速扩散,加剧了学生对职业院校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逐渐转化为负性情感,从而对学校所传授知识的有用性抱有怀疑态度,“学习无用论”等负面思潮在高职院校开始蔓延,造成学习氛围恶化,这是高职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外部因素。不可否认的是,高职(专科)层次学生的起薪和成长通道相对较窄,自身的岗位胜任力较高学历竞争者要差,导致成长机会的获取能力不足,容易步入恶性循环。特别是近些年来,高学历毕业生求职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委曲求全,让高职学生笃信自媒体中的相关资讯是“理性的讨论”,他们更加坚信现有的高职教育不足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学习倦怠感油然而生。即使有少数反对者持有不同意见,面对“多数意见”的压力,也无法跳出沉默的螺旋。

1.3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改革理念层出不穷,而内涵建设进展却不如人意。高职院校内涵不足的典型表现就是课堂知识输出能力不足,有效课堂时间较短,“向45分钟要效益”似乎更加适合当下职业教育课堂现状。低效的课堂教学引发了学习倦怠,导致了学习效能感不足、学习兴趣缺失、师生关系冷漠和缺乏学校认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一直是决策者和社会各界面对的痛点和难点,当前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社会歧视、有效课堂时间不足、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能力欠缺、自身学习领悟短板多重共演,造成相当数量学生坠入学习倦怠迷途。与基础教育不同,高职学生求学自带“两手准备”,即就业和升学,而就业将是多数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人生抉择。对高质量就业的渴望与先前自身的知识储备现实,使得他们对高职院校抱有更高期望,一旦入学后发现学校育人内涵与自身期望存在明显落差,疲乏、焦虑、压抑、学习兴趣下降甚至身心衰竭接踵而至,共同困扰着高职学生,造成学习效能下降。

1.4 疫情干扰是重要的现实原因

延续三年有余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日常教学活动影响深远。即使老师和教学平台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远程教学的临场感也远远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无论线上教学平台如何增强现实、场景营造如何生动,缺乏课堂气氛和面对面互动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习倦怠。以疫情为代表的现实情境确实是造成学习倦怠的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其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并且显著调节着学习倦怠感的形成。通过访谈发现,新冠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线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氛围较差,无法与老师和同学实时互动,自己有挂线缺课行为。虚拟性虽然可以实现远程教学,但教学实践划定了线上教学的功能边界。

2 解决高职生学习倦怠的现实困境

2.1 学习倦怠破解工作两头承压

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一直努力寻求学习倦怠的解决之道,但收效甚微。部分学者将学习倦怠归因为网络成瘾、手机依赖和自控力差,强调了问题破解的任重道远。与基础教育和本科以上层次学生相比,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更甚。学生主体层面,高职学情解构了大多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造成学习倦怠问题一直没有觅得解决良方。教师主体层面,高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要显著低于本科院校,学历、职称和科研素养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受访学生一致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虽有所革新,形式较为新颖,但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照本宣科、围猎教材现象较为突出,有效教学时间不足,极易引发学习倦怠。

2.2 应用型科研生态尚未形成

高职是否需要科研,在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论。部分学者认为高职院校重心应该聚焦在日常教学,无需承担知识生产任务。但是,高职院校相对低效的课堂教学预示着上述观点有失偏颇,高职院校也需要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提升师资素质。部分高职教师将学生學习倦怠完全归因为课堂生动性不足,据此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形式的优化上,力求课堂生动逼真、语言幽默和精彩互动,确实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访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受访学生反映老师所授知识相对陈旧,课堂逻辑主线不清晰,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呈现割裂和堆砌状态;部分学生反馈授课教师所授知识完全源自课本,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理实脱嵌,本质上还是照本宣科,课堂有时气氛活跃,时间长了,还是让人感到乏味,学习热情慢慢就会消退。以上访谈信息揭示出缺乏科研体系引导的高职教师无法完成知识的更新、储备和自我迭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容易沦为口号,成为空洞的自我叙事,造成职业教育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严重对立,外化为教师职业倦怠和学生学习倦怠。

2.3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高职课堂常见的“低头族”警示着现有改革措施受挫,重新检视职教运行逻辑以及现有改革策略十分必要。目前,高职院校的自设目标和社会期望明显超越了学校功能边界,管理部门有意识地引导学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举措整合社会存量资源,补齐自身功能短板,然而效果不如人意。造成这一局面的症结在于高职院校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企业无法获得利益递归,合作意愿低下,“企冷校热”现象普遍;现有的合作范式较为肤浅,产教貌合神离,对日常教学的支撑作用并不明显。经世致用的职业教育优势无法成形,更多流于办学宣言,“本科压缩”模式仍是主流。课堂教学只是形式生动,内容仍然陈旧,知识载量偏低,教学场景变换停留在短期参观访问,没有形成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对于社会优质存量资源无法有效整合,教学改革沦为独角戏,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3 解决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对策建议

3.1 探索不唯学历唯能力的实践路径

“唯学历”现象的种种弊端早已被全社会抨击,然而当机构选人用人时,又重新用学历对标能力,破除“唯学历”遇到了实践困境。现实中,学历仍然是能力最大的解释变量,即使存在解释能力上的不足,但无法取代其核心地位。当今社会倡导不唯学历时,存在逻辑起点上的谬误。不唯学历本质上是破除将学历作为唯一标准,教条化使用学历标尺,并不是贬低学历,轻视名校效应。在拥有完全自由裁量权的前提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降低引才中的交易成本,缩短人才的变现流程。如果将“不拘一格降人才”完全寄托于招聘者的精准人才识别能力上,就会陷入实践迷雾。回归实践理性才能找到不唯学历唯能力的有效实践路径,带给高职学生真实的可雇佣性希望。当然,要向学生强调,酒香是根本,然后才是巷子不能深;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确立努力方向、人生航向,深刻领悟时不待我,努力靠当下,与其倦怠费时,不如只争朝夕。

3.2 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学生对职业教育信心缺失是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面对污名化的职业教育,单纯心理劝导无异于饮鸩止渴。针对一系列处于“并联状态”的改革理念,可以运用品牌形象战略加以串联,避免改革的零散性和随意性。不断苦练内功,狠抓教学质量,破解自身制度性梗塞,理顺体制、机制,释放内部潜力,整合外部资源,着手提升学校的软硬实力,引发公众对高职教育更多的正面联想。随着由品牌形象衍生的育人承诺得到有效履约,学生对职业教育信心将会逐步得到恢复,教师认同、学校认同、自我认同将得到重构,课程热情、人际互动、未来憧憬将重新回归,学习倦怠问题才会慢慢得到缓解。学校品牌形象不是抽象和空洞的概念,教育从业者需要从学校形象、(教育)服务形象和(使用者)用户形象等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加快教育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3.3 内涵建设“赋能”课堂教学

高职内涵建设要紧紧抓住职教本质,对接产业,布局好专业群框架,体现产教映射,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契合产业发展,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和行业归属,明确学习目标和人生航向,培养专业承诺、课程兴趣、职业理想。克服学生的“怕学、厌学”情绪,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基本准则,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到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力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化解学习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增加课堂知识输出,建立应用型科研评价体系刻不容缓。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完成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更新和输出;实现理实融通,传授知识支撑下的技能,改变单纯模仿式的技能教学,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解构学习倦怠感形成的内在逻辑。

3.4 课堂教学要回归教育本原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呈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范畴,学习倦怠完全依赖炫酷的教育技术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扭转,课堂回归已是大势所趋。要逐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出现的浮躁风气,重新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课堂教学为中心,让课堂回归宁静与真实。高职课堂存在的浅表学习和虚假学习对学习倦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管理者不能只专注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而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困境,据此推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进入学生的微观精神世界理解学习中存在的真实困难,尝试建构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值得警惕的是,技能大赛的功利化导向是引发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技能大赛是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检验,而不是替代。因此,需要正确使用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尺,正视技能大赛出现的异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璟,袁悦,熊红星,等.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学习倦怠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5):116120.

[2]张一林,周姿言,刘雨佳,等.无聊倾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3):419425.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5458.

[4]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1820.

[5]贺宝勋,张立国,庄科君,等.游戏化评价对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3):6268+119.

[6]杨贤传,刘琼,孙海燕,等.高职品牌形象塑造对学生再选择意愿的影响——对安徽省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3):132138.

[7]杨贤传.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1:6070.

[8]王奕冉,程族桁.未来时间洞察力在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效应[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4):26852688.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内涵建设高职生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