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探索
2023-06-28赵四军
赵四军
摘要:在初中校园中开展协同育人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教师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顶层设计完善度不高、欠缺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受时空限制等。因此,学校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措施,促使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的深度契合、密切联系强化,使思政教育实际效果得以提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立德树人;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8-004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构建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初中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立项号:GS[2022] GHBZX09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初中校园开展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而在学校的价值体系中,校园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方针和办学理念,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不仅体现了文化育人的效果,还能使思政教育获得较好的育人效果。本文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涵
1.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训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从教学风气、学习风气和校园风气中体现出来。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涵盖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方面。从物质层面进行分析,其主要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部分构成,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外在标志,由人创造,又让人思想观念的发展受其影响。对于精神层面而言,其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认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道德、文化观念,并在学校纪律、校园风气和班级风气等外在形式中体现,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贯穿,对师生关系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从制度文化方面讲,其指的是对学生、教师行为规范进行约束和维护正常秩序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相关文化,是校园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
2.思政教育
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主要是从中学思政课程中体现,属于该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具有生活化、实践性、人性化的特点,思政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适宜的思政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1.思政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能提高教育实效
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其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基于协同育人,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也可以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同时思政教育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场域和载体给实践教学,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基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被含有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校园文化所熏陶,这有利于提高其参加思政实践课的积极性,最终使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得到强化。
2.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当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而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两者协同育人,能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学生除了能在思政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外,还能在课堂之外受到良好精神、思想、信念的影响。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会被优秀的校园文化所影响,并让自己的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的不足
1.顶层设计完善度不高
一方面,初中校园文化所属的管理系统和思政教育不一样,联系不密切。这会导致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各自发展,没有交集,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能相互融合,也无法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部分初中学校的整体规划比较欠缺,使得校园文化仅仅体现在表面,内涵不深刻,不符合当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初中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考核和评估,且相关机制不完善,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会让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和各个科目教师感知不到共同育人的成绩和效果,导致共同培育学生的热情受到影响。
2.欠缺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已经具有发展校园文化的意识,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不完善,设计不具备整体性,让文化互动的形式、内容比较单一,致使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共同培育学生价值的体现过程受到阻碍。一方面,校园活动与思政教育没有密切联系。部分初中学校校园文化多由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形式和内容较为固定,使得学生对其并不重视且没有参与兴趣。还有一些初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系统的设计,也具有新颖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参加的人数也较多,但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如各种主题歌舞比赛、演讲比赛等。因此,从整体层面上看,目前的校园文化仍需要改善和优化,并让思政教育和校园活动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活动的效果,还可以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部分初中学校没有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管理者和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校园文化的教育效果。由于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和考核评价机制,管理者和教师会无法感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对相关活动开展的必要性的认识也相对欠缺。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还会让活動的举办者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将使校园文化失去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受教育模式、传统观念和学生学习任务的限制,部分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限于校园内部,缺乏外部活动参与,且规定了具体的时间,使得部分学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使得教师无法拓展协同育人的空间。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均在校园内进行。目前,初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空间范围多是以校内为主,网络空间虽然也有涉及,但是范围狭窄,加之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共同建设活动需要多人配合、专人指导和充足的资金技术支撑,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仅存在校园这一层面,不涉及家庭、社会层面。这样,就使协同育人价值的立体化受到严重的限制,影响了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初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绝大部分均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接受的文化主要为当前的文化,不能充分感知以往的优秀文化,使得文化育人的直观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主体分散
目前,部分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主体分散,导致协同育人的目标受到阻碍。一方面,教学目标的严格要求以及不断增长的考核压力,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思想政治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思政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能将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来。而部分学生被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价值的体现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主体没有进行充分整合,使得每个主体对自己在培育学生过程中的职责不明确。一些领导认为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即可,对各科教师、学生及后勤工作人员等主体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没有正确的认知,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时也没有将这些主体进行有效整合,导致多个主体一起参与校园文化建议的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
1.改善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要使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共同培育学生的价值得以实现,就需要初中学校对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形式有充分的把握,并对顶层设计进行优化,从而在宏观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密切两者间的关系。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校园文化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借鑒各个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力求在校园文化中将各个年级的思政教育内容展现出来,以此拓展教育场域,提高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思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当前校园文化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来共同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学校要设置领导小组,以保证上述规划可以顺利开展,并进一步对双方的育人作用进行明确,使其能够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在成立领导小组时,将思政教师纳入其中,双方共同交流、沟通,以此将两者之间共同培育学生的方案制定出来,以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次,学校应对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教育的考核评价制度予以完善和优化,以评价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评价促进思政教育,从而让两者共同培育学生的优势体现出来。共同培育学生这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学校在顶层设计中可将考核评价机制有效融入其中,充分了解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思政教育的变化,以达到动态观察最终结果的目标,从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样,才能全面、多角度地推进协同育人的开展,高效实现育人价值。
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一同培养学生的目标,初中学校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成长。但在举办文化活动时,需要遵守其独特的规范和标准,学校管理者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安排进行全面的协调,并从整体上确保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多样性。首先,学校应该制定一套独有的校园文化体系,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教育知识,并保证这个过程具有多样性和长期性,进而为双方共同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要丰富,且形式要多样,进而为实现协同育人价值提供稳定的载体。思政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基础,拓展活动内容,并开发新的活动形式,将其与当前的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需求结合起来,不断开展具有趣味性和意义的活动。比如,每个班级选出10个学生组成小组,教师担任组长,自行选择材料来制作校徽和校旗,并以“思政”为主题,开展黑板报绘制比赛。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将师生合作的创造性发挥出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学校的认同度。再次,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要为校园文化做好物质保障,确保所有文化活动有效进行,并真正使其对培养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来说,要从两个方面加以体现。一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小组成员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来激励学生个体或群体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其有机会自己发起和组织各种小型校园文化活动,如班级内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这样,能充分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二是学校相关部门应完善考核制度,全面考虑校园文化活动中是否含有思政内容,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提供保障,进而实现协同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3.突破校园文化建设时空限制
初中学校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不受时空的限制,使校园文化影响的范围更广,并使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场域也得到有效拓展。在这个背景下,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及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多角度、多范围地宣传校园文化,以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从空间上看,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并结合家庭和社会,可从网络、社会和家庭三个层面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使校园文化更具亲和力,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可以在本校的官网,微课、慕课和思政教育线上平台设置专门的文化栏目,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等内容,让学生在周末、寒暑假等都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学校还可以在本校官网中添加文化园区、校史博览等栏目,让学生在浏览本校官网的时候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还可以借助与社区合作、家校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到社区、乡下去了解有关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从时间角度来看,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历史中的文化情景进行设置,并运用虚拟技术让学生感受文化,使学生的感受从虚拟变为真实,进而使学生切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获得文化育人的实效。比如,学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并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使其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这样,不仅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还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协同育人质量。
4.加强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密切联系
一方面,学校应该明确共同育人的人员范围,建立专门的团队,以便更好地掌控和把握共同育人的发展趋势。为此,学校有关领导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关系到的人员(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人员、思政教师、班主任、后勤工作人员及学生)、校园文化进行充分分析。同时,学校还要发挥引导作用,担负起协同育人的职责,对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职责和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完善与优化,分类划分各个成员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以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作用。例如,思政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余,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对如何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让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可以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可在完成基础课程之后,发挥个人潜力,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校园文化建设的奖励措施,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教师、学生及后勤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使共同育人的价值得到实现。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合理、科学的激励方式,采用评奖评优等方式,调动教师、学生及后勤人员积极参加协同育人。比如,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奖项激发教师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集体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彼此影响并相互促进,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开展良好的思政教育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而思政教育则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在新形势下,初中学校要与时俱进,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思想向多个方面发展,并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佳.校園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2(05).
[2]朱小燕.探索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创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02)
[3]潘治.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现策略[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1(05).
[4]龙隆.初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6).
Explor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o Sijun
(Jingchuan County Ruifeng Town Middle School,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Jingchuan 744300, China)
Abstract: Carrying ou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ork on junior high school campuses can further enhance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elp students form correct valu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problems for teachers in carrying ou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ork, such as low completeness of top-level design, lack of rich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being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Therefore, schools shoul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 so as to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Key word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