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恰图良《宣叙调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2023-06-27齐璇璇

艺术大观 2023年1期

齐璇璇

摘 要:哈恰图良是二十世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宣叙调与赋格》中賦格曲的主题灵活运用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素材,是其很重要的一部钢琴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中七首赋格中主题的音高参数、首部特征、结构、节奏节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作曲家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富于创新性的音乐创作,为赋格曲的创作提供开阔的新思路。

关键词:哈恰图良;赋格主题;黄金分割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1-00-03

赋格主题是赋格的“灵魂”,是构成完整赋格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体现了赋格在音乐形象、风格上最核心的部分。并不是任何旋律都能够作为赋格主题的,它必须具有明显的特征,这样在赋格发展过程中主题重新出现时,才容易被辨认。

一、音高参数分析

哈恰图良赋格主题的调式调性的应用是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哈恰图良七首赋格曲有六首都是建立在传统大小调的基础上的,一首是建立在自然音体系调式的基础上的。

(一)传统大小调第五首

谱例1,这是一首C自然大调二声部赋格主题。乐曲的进行非常平稳,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赋格主题典型的主属跳进,然后迂回下行再到调式的主音。主题的起始音和结束音都是主音C。符合传统赋格主题主属结束音的特点。乐曲的一开始给整个赋格音区的变化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虽然是一首二声部钢琴赋格作品,但是主题音域跨度只有六度,而且在乐句进行过程中只有一个主属五度跳进,没有变音。看似简单朴素的主题,反而蕴藏着巨大的变化空间。这首赋格曲后面的发展正印证了其巨大的可变化性[1]。

(二)中古调式

谱例2,这是由c多利亚调式写成的极具民族风格特点主题,主题中的倚音、复附点节奏都显示出它浓郁的民族化的音乐性格。主题的起始音为主音C,尾音为属音G,正符合传统赋格首尾主属音的特点。

(三)自然小调

如这部作品中的第六首赋格曲的主题,虽然这个主题的第一个音是降d,但是主题真正的首音应该是第二个音降e,第一个降d是它的一个倚音。接下来是一个下四度的跳进音,到调式的属音降b,这是一个典型的句首主属进行的乐句。之后旋律的进行也围绕着降e音来进行的,最后主题又停在了小字二组的降e,也印证了降e为调式的主音。所以本主题为降e自然小调三声部赋格主题。虽然在西欧古典音乐中,自然小调只是偶尔使用,而整个建立在自然小调上的作品则根本没有。但是在俄罗斯音乐中自然小调却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传统音乐中自然小调的运用本身就非常少,那么运用在赋格主题中的就更少了。在赋格主题中运用自然小调,是哈恰图良对于赋格曲创作的创新[2]。

(四)离调

谱例3,这是D自然大调赋格主题,看似很平淡的一段旋律,但是在第三小节的第二拍加入了一个升Ⅳ级音#G和降Ⅲ级音F。顿时给这段原本平淡的旋律增添了光彩。在第三小节首先是一个向下的小七度跳进,然后是反向的减七度跳进,这个进行使原本平淡的主题旋律顿时有了特点,是主题从D自然大调向A和声大调做了一个短暂的离调,这在传统赋格主题中是不多见的。

(五)变化音

谱例4,为g小调三部赋格主题。音域跨度为八度,起始音为属音D,结束音是降B,g小调的三音。出现第三小节的变音为还原F、还原E和还原B,这几个音为旋律隐伏声部构成调外的变化音。主题含有半音进行的隐伏声部#F-F-E-bE的半音进行。也是在这个地方形成了四组的大跳,分别是小六度、增四度、纯五度、大六度的跳进。如此频繁的跳进,加上隐伏声部的连续半音化进行,让赋格主题具有二十世纪音乐的特征。

这部作品中第三首赋格曲的主题,是一首d小调四部赋格主题。作为钢琴作品的四部赋格主题,主题的开始音为调式的属音,最后的结束音为三音。第一小节的bD可以处理成#C的等音。第三小节的还原B就是升Ⅵ级音,和下面#C的连接正好是旋律小调上行的自然音。后面的bG和bD可以处理成d小调变和弦里的降Ⅱ级和降Ⅳ级音。但是像这种变化音如此频繁地出现,这在传统赋格写作中是不常见的,具有二十世纪音乐的特征。可以看出虽然哈恰图良的写作力求创新,但是他又是在传统的基础框架下进行的[3]。

二、主题首部特征分析

赋格主题的首部尤为重要,是最能引起人注意的部分。所以常常把最富特征的音调和节奏型放在主题的开始部分,以引起人的注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弱起

为了加强主题的前进动力,赋格主题的首部常常采取弱起的方式进入。在哈恰图良的七首赋格主题中,有四首赋格主题都采用了弱起进入的方式来写作,分别是第一首、第二首、第四首和第七首。弱起后通常是级进的进行。

谱例2,赋格主题的首部是弱起小节,而且前五个音为由主到属的连续音阶上行,并且节奏方面是由紧到松的排列。先是十六分音符,然后是八分音符,最后是四分音符,从节拍上看是弱起小节,从节奏上是先密后疏;演奏法上是先连奏,后断奏,后面加上装饰音的奏法;力度上,有个弱拍的强奏,故意打破节拍原有的强弱规律,这样的首部极具推动力。

谱例3,弱起后首先是两个八分音符,然后再接一个四分音符,然后停在第二小节的强排上,也是一个四分音符。节奏上是从密到疏的;音高上是一个连续上行的音阶;从节拍上看是弱起的,节奏上看是先密后疏,音高上四个音是连续级进上行的音阶。这些元素都是具有紧张感和推动力的。

谱例4,从第一小节的第四拍的附点节奏开始,然后进行到第二小节四分音符上,又接一个五度的跳进到附点四分音符上。节奏是越来宽的,音符时值是越来越长的,这样的进行让乐句很有推动力。弱起小节的附点节奏,音符时值逐渐变长,从级进到跳进,这些元素给了赋格主题足够的动力和它每次重复出现的辨识度[4]。

(二)跳进

主题首部采取跳进,是一种引起注意的方式。

在哈恰圖良的七首赋格主题中,除去以上四首弱起开始的主题之外,另外三首不是弱起的赋格主题,都是以跳进开始的。

谱例1,这个主题的首部跳进是整个赋格主题句唯一的一次跳进,而且是赋格主题典型的主属跳进。之后是连续的四个断奏的同音进行,非常有特点,能让人一眼认出。而其余的进行都是级进。作者把唯一的跳进、同音进行、断奏奏法等唯一的音乐元素都放在了句首,说明赋格主题句首的重要性。

如这部作品中第三首赋格曲的主题,前三个音时值都是不少于四分音符的长时值音符。这三个音都是大跨度的跳进,先是一个八度的下跳,然后又反向一个九度的上跳。这种连续的大跳特别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这种长时值的音符连接在主题的后面是没有的,能一下对比出来是否是主题又重新进入了。这种长时值连续的大跳能让人在主题每次重新进入时,都能一下辨认出来。而且,这种九度不协和的大跳还会给人一种“意外”的感觉,甚至跟第一首一样巧合的地方是,下行大跳的度数和上行大跳的度数差,恰好都是小二度这个极不协和的音程,这能看出哈恰图良对“小二度”的喜爱。

三、结构分析

巴赫的大部分赋格主题的结构设计都是符合平衡对称和黄金分割原则的,哈恰图良的主题设计继承了这一传统。

(一)平衡对称原则

如谱例1,如果以四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的话,整个赋格主题一共15个单位,高点音为三拍的G出现在第五至第七拍上。那么从开始到高潮的部分,跟高潮后的部分,正好都是7个单位。而且主题的起始音和结束音都为C,这个构建主题的方法,符合平衡对称的音乐美学思想。

如谱例3,主题的旋律进行是以平稳为主的,如果是以最低点音#G为对称轴的话,整段旋律被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迂回上行,后半部分为迂回下行。前后两部分都是级进为主,只有在对称轴#G前后有音程的大跳。

如谱例4,如果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话,主题一共是十四拍,主题的对称轴刚好在第七拍的高点音D上,刚好是在主题一半的位置上。主题高点音作为对称轴把主题平均分成了两份,符合传统平衡对称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黄金分割原则

所谓黄金分割,就是把任意线段分成两份,其中较长的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较短的部分与全长的比值是0.618。

如谱例2,主题旋律进行是平稳的,只有一处跳进是G到D的上五度跳进到达主题旋律的最高点,也是以此为分界点,前半部分旋律的进行方式是迂回上行,后半部分是迂回下行。如果以主题的高点音小组二组的d为分界点,以八分音符为一个单位,前半部分为A,后半部分为B。那么,A部分为9,B部分为15,A/B=0.6,B/(A+B)=0.625,比值接近0.618。所以,这首主题的高点就是G.P点。这首赋格主题是用了黄金分割的美学思维来布局结构的。

四、节奏节拍分析

这七首赋格曲主题的节拍使用,其中有三首4/4拍、两首3/4拍、一首6/8和一首变换拍子写成的。哈恰图良对节拍的使用是相对比较传统的。

谱例1,主题为四四拍和四三拍的交替节拍,虽然开始的时候是四三拍的节奏,但是,第二小节三拍的G音跨小节连线和第三小节E音的跨小节连线,明显地把四三拍的节奏变成了四四拍的重音节奏。而第四小节四四拍的节奏,又被跨小节连线分成了四二拍和四三拍的重音节奏,这使得这个主题没有一个固定的重音规律。

谱例2,这首赋格主题是六八拍,但是从第一小节来看,最后两拍不但是这个小节里时值最长的,而且还加了重音记号。第二小节的最后两拍也是本小节里时值最长的。从第二小节开始,每一小节的最后一个音都与下一小节有同音连线。这说明,在这里作者有意打乱原六八拍的强弱规律,使用连线和重音,与原六八拍的强弱规律形成对抗。二十世纪节奏用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节拍框架与节奏内涵分离。这种不规则的节奏律动,常常通过切分的连接线、重音记号、弱拍上长时值的音等方法获得。这种切分和节奏重音移位的变化,具有二十世纪音乐的特征。

谱例3,作者都是通过加跨小节连线、加重音、切分音的方式打破原有节奏固有的强弱规律。虽然作者没有使用二十世纪常用的混合节拍、频繁变节拍、大量休止等方式变化主题的节奏,但是作者仍然在传统节拍的基础上,做出了大量的节奏变化。

这部作品中的第六首赋格曲的主题,虽然主题是四四拍的节奏,但是作曲家加了跨小节连线和小节内的切分节奏,有意打破原来固定的四四拍节奏型。虽然在节拍上没有使用二十世纪常用的变换拍子、交替拍子等元素,但是在创作上已经有意打破原来固定的节奏特点。这是哈恰图良立足传统的基础上,仍然不断追求创新的体现。

五、结束语

哈恰图良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他在坚持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民族风格与西洋风格的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特点。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评价哈恰图良的作品的时候说过:“不管哪部作品,单凭几个小节就知道是否出自他的手笔”[5]。哈恰图良以其作品突出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创新性特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与个性特点。他的这种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刘永平.现代对位及其赋格[M].上海:上海云月出版社,2017.

[2]陈铭志.赋格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梁发勇.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4):101-109.

[4]邹建平.二十世纪赋格主题的特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02):9-19.

[5][苏]格·西涅尔松记.哈恰图良自传[M].哈恰图良口述.郝一星,史佳,杨洸,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