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与重构: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

2023-06-27鲁硕

艺术大观 2023年13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

鲁硕

摘 要:石佛寺玉雕是当地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革新和社会转型与重构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以石佛寺玉雕为研究对象,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梳理分析了玉雕艺术的内涵、所处文化语境的转换以及艺术转型的驱动力,指出文化语境对艺术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得出结论:第一,传统手工艺(艺术)具有参与社会构建的能动作用,其发展和革新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力;第二,在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中,传统艺术的发展应建立在坚持民族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石佛寺玉雕艺术;转型与重构;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J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3-0-03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弘扬并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变和运用,尝试将传统艺术创造性地介入“美好生活”的构建中。玉雕艺术是我国历史文明进程中的典型艺术形式,自古至今它一方面表现出时人的审美认知,另一方面参与到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构建中,成为文化团块中难以剥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的玉雕艺术(以下简称“石佛寺玉雕艺术”)产生于宋元时期,兴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之后,其产生和发展构成了当地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石佛寺玉雕艺术集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于一体,一方面,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驱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玉雕艺术作为一种具象的文化载体,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精神文化层面的活动,激活了新文化场景的构建,介入当地社会的转型与重构中。

一、玉雕艺术的新认知

我国玉雕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见证并参与到了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改造以及创造中。这是在艺术人类学视角下,将玉雕艺术放置在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理解、分析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這种新的认知不同于以往多聚焦于玉雕作品本身(材质、工艺和造型)的研究,而是将玉雕艺术的创作者、玉雕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以及这三者所处的社会语境看作一个整体,进而探讨玉雕艺术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学家Evelyn Payne认为,“如果我们想获得输入艺术品的深层意义,而非满足于所提供给我们的零星片段,就有必要认识到,我们需要试着合零为整,构想艺术语境及其文化语境”。这意味着,对玉雕艺术的新认知不仅要考虑该艺术自身的材质、工艺和造型风格等内容,还要考虑玉雕艺术在具体文化语境中所发生的作用关系。因此,笔者在对石佛寺玉雕艺术的研究中发现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首先,石佛寺玉雕艺术发源于宋元时期,兴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之后,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气息和传统,它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石佛寺玉雕艺术在材质运用上,舍近求远,当地产出的独山玉使用较少,以新疆、青海、俄罗斯产出的和田玉以及缅甸翡翠为主要材质;最后,关于石佛寺的当代发展,一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玉雕产品加工和销售集散地,二是在发挥自身玉雕产业优势和特色、促进经济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发生着由玉雕生产地、集散地向玉雕艺术区的转型。

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去看待石佛寺玉雕艺术在产生、发展以及参与当地社会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为了能得到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解析,需在考虑玉雕自身因素外,还需将石佛寺镇的自然历史背景、社会组织结构、经济运行模式、从业人员构成、人们生活方式和习俗、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以及其他民族或地区艺术文化的影响等变量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前面所提及的艺术所处的文化语境。

石佛寺玉雕艺术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作为一种传统手工业与农耕业共同构成了当地经济支柱。这是我国传统乡镇的社会运行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工业社会得以发展的根基。正因为如此,在改革开放一系列国家政策引导下,石佛寺玉雕产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石佛寺玉雕艺术在材质上舍近求远的运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玉文化和消费者对玉石种类认知及偏爱的基础之上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玉石材质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运用,不仅为玉雕艺术带来了更多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还使不同地区的商贩和不同的文化及审美观念进入石佛寺,进而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此外,由于近年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玉雕从业者、爱好者来到石佛寺,投身到玉雕艺术产业中。从业人员构成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玉雕产品的艺术风格走向、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及价值取向。上述现象的发生都对石佛寺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玉雕艺术和社会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玉雕艺术文化语境的转换

关于玉雕艺术文化语境的转换,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展开阐述:一是外部力量的影响,原有文化语境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逐步形成新文化语境;二是内部力量的驱动,原有文化语境在一系列玉雕艺术活动的介入和影响下形成的新的文化语境。

首先,关于外部力量影响下文化语境的转换。受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语境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外来文化介入下解构再重构的“新传统艺术”和新的文化语境。石佛寺玉雕艺术新文化语境的形成是外来艺术创作者,如高校艺术教师、艺术爱好者和跨界艺术家等,和当地玉雕艺人或匠人共同协作下产生的。外来艺术借助传统玉雕技艺和新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玉雕艺术的形式和观念,表现出高科技含量、高人文知识含量的特征。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高涨,中国文化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青睐。作为中国文化典型形象的玉石,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珠宝品牌运用到自己的产品当中,如卡地亚、宝格丽等世界知名珠宝品牌将玉石材质应用到高端珠宝设计中,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玉雕作品的陈规再造,这些举措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经济价值。

其次,在内部力量驱动下玉雕艺术文化语境的转换。在网络、通信和运输等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下,石佛寺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中外艺术创作者,融合了新的审美观念,掀起新的艺术活动,构建了新的文化场景。一是玉雕艺术场所的建立,如外来艺术创作者工作室和玉雕作坊的成立、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玉雕艺术博物馆和玉石交易大厅。固定场所的出现一改先前杂乱无章的布局,使石佛寺玉雕艺术文化语境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二是玉雕艺术活动的举办,政府与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南阳玉雕节”,由文艺表演、中华玉文化研讨会、玉雕精品展评会、拍卖会、全国宝玉协会换届会和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活动构成,这吸引了海外和全国玉石界以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汇集了各地玉雕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玉雕艺术品,为石佛寺玉雕艺术的世界化创造了条件。此外,还有高校与企业合作组织的玉雕艺术设计比赛,大幅度提高了玉雕作品的设计水准,为玉雕创作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帮助。系列玉雕艺术活动的举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原有的文化语境,并成为当地新文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石佛寺镇,玉石市场更加规范、从业人员构成更加多元、科技和文化含量更多,玉雕艺术正在朝着一种代表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世界艺术发展。“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们在地方和全球两极所发生的变迁的复杂的辩证法中,把个人同大规模的系统连接起来”。[1]石佛寺玉雕艺术所处的文化语境正在经历一场这样的变革和转型,而这种主客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恰是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面对“新传统艺术”和新的文化语境的形成,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进而实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当代转化,这是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玉雕艺术重构的驱动力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因此艺术重构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转型现象。方李莉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开始迈向后工业文明的社会或知识型社会,它不仅仅是指单项发展指标的转化与实现,还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价值以及生活方式等一种整体和全面的转型”。本文所要探讨的文化语境中玉雕艺术的转型与重构,则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石佛寺玉雕展现出来的一种历时性的艺术状态及社会现象,其背后的驱动力可分为以下三方面:市场的调节作用;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合作。

第一,市场的调节作用对石佛寺玉雕艺术的转型是直接而有效的。因为玉雕艺术自身及其作用关系直接存在于市场中,并且其发展走势时刻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石佛寺作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玉石集散地和生产区,聚集着成千上万的商家和作坊,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有条不紊地生产着、创造着和运转着。市场中活跃著的每一个因素,即艺术家、匠人、商贩、学者、游客和农民等,他们都是触动市场经济和社会组织结构发展的“动力”,他们的改变会及时且有效地影响着石佛寺玉雕艺术的发展。在玉雕从业者艺术素养提升和消费者审美观念转变的市场环境下,玉雕艺术作品建立在传统之上的革新更易受到市场的认可和青睐:它们或以传统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时下生活热点,如“一带一路”、三星堆文化和抗击疫情等题材;或将传统的造型和纹饰进行抽象化、几何化变形,以简约、干练的风格迎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基于与生活热点或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石佛寺玉雕被赋予了现代性和时尚性。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也加快了风尚的改变,玉雕产品连续不断地、日渐加快地被新产品取代,表现出“瞬态化”的产品特征[2]。

第二,新技术对石佛寺玉雕艺术的转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的改变是引起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三次技术革命(蒸汽机技术的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充裕的物质生活。而当下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四次技术革命,即智能化和生态化技术革命,它将为我们带来充裕的精神文明生活。计算机扫描雕刻、3D打印、网络VR等其他智能设备和技术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传统玉雕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部分艺术效果。玉雕艺术创作过程中“原石—开料—设计—粗坯—精雕—抛光—销售”等工艺流程都由相应的专业人员或商家、部门肢解并负责,专业、细致的分工不仅推动单一工艺技能的精进,也降低了玉雕从业者的资本投入,使这一传统手工艺更加开放和亲民。加之,销售途径由线下向线上转变,玉雕艺术创作者与玉雕艺术的接受者、消费者实现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运作模式。这一系列技术性变革导致玉雕艺术作品呈现出分散化、个性化、多品种少量化。市场也反馈出具备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玉雕产品不仅价格更高,而且更受消费者认可,就像方李莉教授所说,“人们在利用自己的技术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3]。

第三,“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合作对石佛寺玉雕的转型起到了保障的作用。政府提出了“特色立镇、产业兴镇、旅游活镇”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玉文化产业发展,倡导“玉雕节”的举办,兴建玉文化博物馆、“天下玉源”玉料市场、国际玉城和华夏玉都等项目,为石佛寺玉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政府支持下玉雕企业集中科技、互联网等因素力量,强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玉雕产业与互联网、电商经济迅速融合,提升了传统玉雕产业的竞争力,催生了产业发展新业态。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设置玉雕专业学校的教学、师徒传帮带以及玉雕大师入驻校园等形式,夯实了玉雕专业人才基础,形成了“老—中—青”完善的梯次人才队伍。政、企、校协同发展,产学研相衔接,为石佛寺玉雕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上述对石佛寺玉雕艺术的描述,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玉雕艺术,发现它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玉雕产品,还是一种知识文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而这正是传统手工艺术以一种驱动力的形式,去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去塑造当代中国某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缩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介入乡镇建设的效果和前景:石佛寺正从一个玉石生产加工地、集散地蜕变成一个艺术、文化生产区,正在由传统的工业社会迈进后工业社会。此外,还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传统手工艺(艺术)具有参与社会构建的能动作用,它的发展和革新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力;第二,在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艺术的发展应建立在坚持民族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方李莉.超越现代性的景德镇发展模式:从生产地到艺术区的变迁[J].艺术人类学.2020(05):130-147.

[3]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J].民俗研究,2021(03):42-51+158.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
翻译与语境初探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文化语境对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评价理论视域下新闻语篇分析同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分析
文化语境下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兴起原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