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飞生物“起飞”之秘

2023-06-27贺兴梅

当代党员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结核病重庆

贺兴梅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产业又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从项目的早期研究、临床试验、申报上市到投入市场,是一个漫长又充满挑战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失败,甚至连前期的投入都拿不回来。

作为重庆唯一一家研发新冠疫苗的企业,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何有底气踏上这条极具挑战与风险的赛道,并取得连续7年营收增长的成绩?

创新破局,是智飞生物得以“起飞”的关键。

5月25日,位于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的智飞生物总部。

“创新引领发展,我们始终沿着企业的价值理念坚定前行。”智飞生物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蒋仁生说。

瞄准方向让创新更具价值

结核病,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世人。

此前,在结核病的筛查、预防与治疗方面,并没有强有力的针对性武器。

2008年,智飞生物开始布局结核病防治领域。

诊断不明确将直接影响预防和治疗产品的研究进程。而在诊断试剂的研发过程中,抗原设计是关键。

为解决产品表达量、有效性和稳定性等问题,在蒋仁生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反复研究,并和全球的同类技术进行对比,最终确定采用ESAT6—CFP10融合蛋白形式,此后又陆续开展了7项临床试验。

2020年,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宜卡)获批上市。

“EC是国家Ⅰ类新药,用它进行筛查,就像青霉素做皮试一样,简单、方便,而且准确率高。”蒋仁生说,去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结核病综合指南和结核感染诊断检测操作手册》中,EC就被推荐用于诊断结核感染。

筛查是为了预防,以及后续的治疗。

“以往采用的是化学药物的预防方式。该方式用药周期长,依从性比较差,不规范的服药反而会产生耐药性。”蒋仁生说,公司自主产品——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微卡)就是针对潜伏感染人群的治疗性预防产品,很好地破解了容易产生耐药性这个难题。

历时9年研发成功的微卡,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在“结核病研究与发展战略”中推荐的唯一免疫制剂。

宜卡和微卡,共同构建了结核感染“筛查—预防—治疗”体系,为防治结核病提供了有力武器。

“我们的创新研发,始终是沿着‘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这个方向进行的。”在蒋仁生看来,智飞生物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将新冠疫苗的研发推向临床,恰好印证了智飞生物在创新赛道上一直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

2018年,智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疫苗。“MERS病死率很高,但那时并没有在国内出现。我们布局研发,考虑的是万一这个病在国内出现,我们不至于束手无策。”蒋仁生说,这是为潜在的风险作好准备,也是为社会作贡献。

对冠状病毒的研究,让智飞生物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的研发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工艺和经验。

“只有出发点、方向正确了,创新才更具价值。”蒋仁生说。

自主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

巴南区木洞镇,曾经并不起眼的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如今却华丽转身成重庆国际生物城,带动重庆生物医药产业极速奔跑,“全球药重庆造”正一步步实现。

2019年9月,重庆国际生物城成为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个个龙头项目落地于此。其中,由蒋仁生控股、智飞生物参股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无疑是其中的耀眼存在。

占地1000亩、投资额达130多亿元,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全市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单体项目,已落地的智翔金泰、宸安生物、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等子项目,让重庆在抗体、胰岛素等高端生物制药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自主研发,是生物医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亦是智飞生物的源动力和未来发展的生命线。

自主研发,需要厚积薄发。

2002年,智飞生物正式进入生物制品行业。

第二年,智飞生物在北京成立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智飞绿竹以研发和生产细菌类疫苗,比如脑膜炎、肺炎、痢疾等的疫苗为主。

2008年,智飞生物完成对安徽龙科马的并购重组。智飞龙科马主要研发和生产结核病防治产品,以及病毒类疫苗,比如新冠、流感、诺如等的疫苗。

2015年,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重庆国际生物城,分设研发与孵化中心、抗体产业化中心、糖尿病生物药物产业化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四大板块。

“在重庆国际生物城,我们不仅瞄准‘防未病,还瞄准‘治已病,比如说肿瘤等慢性病、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创新类药物研发和生产。”蒋仁生介绍道。

根基稳,则高楼起。

依托北京、安徽、重庆三大研产基地,智飞生物搭建起基因重组、新型佐剂、mRNA、腺病毒载体等九大研发技术平台,广泛覆盖多种疫苗开发路径。以九大技术平台为支撑,公司上市产品和在研项目形成八大产品矩阵,现有28项在研项目,而且完整具备生物制品从研发到产业化全流程实施落地的能力。

“我們将进一步加强研发能力,加大创新投入,朝着‘项目来源国际化、项目选择精准化、项目开发管道化、项目生产本土化的方向完善研产布局。”蒋仁生说。

引育人才让创新细水长流

“公司要发展壮大,最离不开的是人才。”谈起吸引人才的秘诀,蒋仁生多次提到两个字——平台。

5月11日,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关于在重庆金融科技研究院等6个单位设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智飞生物成功获批。

“这为我们今后高水平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蒋仁生有些兴奋。

人才引进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培养人才则让创新细水长流。

定期组织覆盖各岗位的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确保每位员工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通过“训战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员工创造充分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这一点,2019年从清华大学医学院进入智飞生物,负责搭建智飞生物的mRNA研发技术平台的朱丙陶博士感触颇深。

虽然做了10余年的基础科研,但是对产品的生产没有任何经验,朱丙陶直言一开始“压力很大”,“但公司很重视,为我组建了团队,提供了很多的资源,让我放心大胆地做”。

智飞生物的信任给予朱丙陶无限动力。画图纸、买设备,序列设计、专利申请……一年半的时间,从无到有,全程参与。看着经自己手搭建起的平台,成就感溢满朱丙陶的心间。

“企业用充分的信任激发员工的归属感。”2019年被智飞生物引进,2022年带领团队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对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的紧急使用清单(EUL)认证现场检查的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质量受权人王佳霁如此评价道。

此外,智飞生物还制定并完善了薪酬考核与激励制度、短期激励机制,实施《科研项目研发管理及奖励实施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

“对于顶尖人才,我们会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吸引他们。”蒋仁生说,“研发的产品一旦上市,他们获得的收益是很可观的。”

多措并举之下,如今,智飞生物已建立了一支807人(不含参股公司)的研发专业队伍。

对蒋仁生而言,这个数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好的平台足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人才则要让其体现价值。要让人才从为自己,到为团队,再到为社会,充分体现他的价值。”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结核病重庆
重庆客APP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IL-17在结核病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