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大学,荣耀犹存
2023-06-27杏子肥
杏子肥
20世纪90年代之前,“全国重点大学”,这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六个字,却是高校的金字招牌。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们开始使用“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来评判高校的综合实力,“全国重点大学”这六个字便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1954年的6所到1959年的20所,从1960年的64所到1964年的69所,从1978年的88所到1981年的99所。短短28年的时间,“全国重点大学”的范围不断扩大,且它们当中的多数后来都入选了“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
不过,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全国重点大学”因地理位置、自身发展水平、政策等没有被纳入“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中,仅存“全国重点大学”之名。
17所大学未能进入“211工程”“985工程”
有17所曾位列“全国重点大学”的大学,后来未能入选“985工程”和“211工程”:华北地区5所,东北地区4所,华东地区3所,华南地区2所,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各1所。
华北地区:北京的国际关系学院、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河北的铁道兵工程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大学),山西的大寨农学院(现山西农业大学)。
东北地区:黑龙江的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85年迁往河北省秦皇岛市,后更名为燕山大学),辽宁的阜新煤矿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
华东地区:江苏的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后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并与镇江医学院等校合并组建成江苏大学)、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西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江西农业大学)。
华南地区:广东的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和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
其他地区:湖南的湘潭大学、陕西的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重庆的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
第一轮“双一流”迎回2所
2017年,第一轮“双一流”评选结果出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入选,前者入选的学科是大气科学;后者则有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共4个学科入选。至此,依然有15所曾经的“全国重点大学”被排除在“重点建设”范围之外。
第二轮“双一流”再迎回2所
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评选结果出炉,湘潭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新晋入选。前者入选的学科是数学,后者入选的学科是作物学。入选第一轮“双一流”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此轮又新增了一个一流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至此,仅有13所曾经的“全国重点大学”被排除在“重点建设”范围之外了。
重振昔日荣光
虽然一些大学错过了“211工程”“985工程”或第一轮“双一流”,但这些昔日的“全国重点大学”并未就此沉寂,而是默默蓄力,不断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华南农业大学和湘潭大学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些大学向我们证明着,昔日荣光犹在,厚积方能薄发。这里限于篇幅,仅介绍湘潭大学这一重振昔日荣光的大学,并以此一窥其他厚积薄发之大学的发展历程。
湘潭大学:“计算湘军”,重回国家队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湘潭大学的数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曾经的辉煌
湘潭大学的创办,源于一位伟人,始于一纸校名,兴于一句嘱托。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下“湘潭大学”四个遒劲大字,并亲切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由此开启了学校办学的光辉历程。1974年,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复校重建,并确立为文理工综合性大學。
1975—1978年,湘潭大学先后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干部约300人,湖南省内的高校和其他单位共支援湘潭大学教师和教辅人员60余人。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国发〔1978〕27号文批将湘潭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一起列入首批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湘潭大学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4年,学校的计算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获得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学校的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分析化学获得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湘潭大学在辉煌中隐藏
的“计算湘军”之路
1974年,湘潭大学复校,一颗数学的种子播撒在校园。陈仲沪、郭青峰、杨向群、傅凯新、陈传淼、李寿佛、朱启定、阮国桢等热血青年响应中央号召,怀着满腔热忱千里迢迢来到湘潭大学,组建数学学科。
1980年,湖南省举行理科数学分析竞赛,湘潭大学学生参赛。在这次竞赛中,湘潭大学的数学“一战成名”——袁亚湘和许进超夺得一等奖,邹恒辉和罗承杰获二等奖,杨新建获三等奖,比赛成绩名列全省榜首。
1997年,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中国计算数学界最高奖)颁发给三人,其中两人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湘潭大学“计算湘军”之名开始形成。
2007年,湘潭大学计算数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两个学科分别跻身全国第6位和第8位。
湘潭大学那时的辉煌,从人才培养上也可见一斑。
偏居湖南湘潭,不长的办学历史,湘潭大学却一共为国家培养出18位大学校长,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欧进萍、北京外国语大学原校长彭龙、西北大学原校长方光华、湖南大学原校长赵跃宇、湘潭大学原校长黄云清、湘潭大学原校长李伯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校长廖小平等。
另外,湘潭大学也培育出了多名院士,如中國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原所长袁亚湘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原所长周向宇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等。
重返“国家队”
过往的辉煌历历在目,无不展现着湘潭大学这所高校的深厚底蕴与办学实力。然而,转折很快到来,由于地理位置等,湘潭大学先后抱憾落选“211工程”、“985工程”、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工程。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湘潭大学的“名校光环”褪去。从绚烂之极到归于平淡的过程中,这所学校却没有自乱阵脚。它默默蓄力,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等待再度腾飞。
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一般指2016—2020年),2017年,湘潭大学数学学科勇开先锋,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且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2018年,湘潭大学成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响应号召,研究大数据产业;2020年,学校再立新功,黄云清教授作为“几类偏微分方程高效算法”的独立完成人,斩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举拿下入围下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门票;2020年,湘潭大学又牵头组建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这一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落户湘潭大学,是湖南省数学界第一个国家级平台,含金量不言自明。
另外,2021年,学校获批教育部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为湖南省属高校中首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舒适教授领衔的“计算数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为曾经的“全国重点大学”,湘潭大学虽经历了低谷,但不气馁、不激进,一步一个脚印,集全校之力深耕数学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建设之路。一代代湘大师生脚踏实地的一步步,终于让湘潭大学在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凭借数学学科“破茧成蝶”,重返“国家队”!
而今迈步从头越
除了以上几所“重回国家队”的了不起的大学,在“全国重点大学”阵营中,还有10余所高校,虽然遗憾落选,但它们无一不具备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下我们从能进入“双一流”名单的一些条件来谈谈几所学校。
强大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实力和师资力量,是一所大学学科发展的基石,也是入选“双一流”的必备条件。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机械四小龙”之称的燕山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A-,这也是河北省唯一的A类学科。除此之外,学校还有7个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获得B类评估结果。
一贯低调的燕山大学在港珠澳大桥、C919、“中国天眼”、“北斗”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中贡献着老牌工科强校的智慧与担当。
江苏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作为我国最早开设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江苏大学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并列全国第8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并列全国第9位,机械工程并列全国第20位,这3个学科获评B+,进入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获评B,进入全国前30%。
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优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所高校的法学共同入围A级,稳居全国10%。法学学科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多年传承,从未褪色。
西南政法大学校友遍布国内法学界。北京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朱苏力在其所著的《从法学引注看中国法学的现状》一书中,曾开出一张国内法学学者“大名单”——近乎一半出身西南政法大学。因此,西南政法大学也被称为法学界的“黄埔军校”。
对高校而言,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对其科学研究水平与国家贡献层面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2017年,石家庄铁道大学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收入囊中;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除此之外,燕山大学共获得了3次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陕西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也都各有斩获。
另外,一所高校发展的根本核心仍在于人才。
院士对普通高校而言意义重大;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是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17年,燕山大学田永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除此之外,从2017年到2021年,燕山大学每年都能培养出一位“杰青”,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长足动力。
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除此之外,南方医科大学5年培养了3位“杰青”,实力不输部分“双一流”高校。
……
对这些曾经的“全国重点大学”而言,非“985工程”、非“211工程”、非“双一流”让它们的平台和经费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一旦获得机会,它们仍是所有高校中,最不可小觑的一批。
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想要一直保持高峰的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昔日相比,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地位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对于位置不在高峰的变化,除了要接受,院校还要找到自身的短板且多向其他院校学习。如此,在取长补短之后,院校才可能重新回到“重点大学”的建设行列,进而入选新一轮“双一流”的可能性才会增加。
至于它们什么时候能重振昔日荣光,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