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年就业,只有加快发展
2023-06-27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青年就业,牵系千万家庭。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然而,16—24岁达到20.4%。这是青年失业率首破20%,为2018年此数据定期公布以来的历史新高。从下一阶段看,临近毕业季,据教育部的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不排除就业总量的压力将进一步放大。
青年失业率固然是一项灵敏的指标,从一个侧面可以体现宏观增长不达预期,但这个指标的价值不应夸大,原因亦不可简化。影响就业的因素错综复杂。三年疫情冲击、外部不利因素、收缩性政策的时滞效应等,短期因素与中长期因素相互交织,不一而足。青年失业率高并不是如今才有,更不是中国特有之现象,如何处理就业问题,以及避免其衍生更为复杂棘手局面,考验治理和发展的智慧。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应当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作为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占比超80%,新增就业贡献率超90%。而眼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足,不仅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犹豫,而且还可能引发降薪、裁员等动作。长远看,解决青年就业难的主要出路就在于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心,稳定其预期。
经历上述不利条件冲击后,企业需要休养生息,需要一段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近年来,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中的短期结构性矛盾得到了缓解,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更多的是从产品端的结构性矛盾出发、在企业端发力,这是在治急症、解表象。但从企业端深挖下去,除了微观主体的治理效能和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外,要素市场化改革则是一個亟待采取措施的切入口。事实上,要素市场化改革,是一种基础性、制度性的改革。因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换言之,是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环境。而只有当企业有良性的长期行为,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就业岗位。
当下,我们既要稳妥地为企业休养生息提供条件,也要推动企业的调整提速。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高标准法治化市场规则。应当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尤其是自上而下行政性和动员式的命令。政府监管必须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这也是一种改革红利。这种红利不是靠某些地方或者部门,用财政的钱、银行的钱,单纯投入产生,而是通过推进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力。
单就劳动力这个要素而言,当下我国因为老龄化和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率趋于饱和,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日益削弱。各级政府应把青年就业放在优先评估级上,进一步健全鼓励就业、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在扶持民营企业的同时,鼓励国企扩大招人,督促国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学校加强学生就业辅导,引导家庭改变择业就业观念。
当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部分行业与就业的关系。尤其是面对外部环境非理性发作,高新技术被视为政治工具,技术创新被频繁提及的今天。
按照一般经济规律,朝阳行业无疑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放在今天,被讨论得最多的,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电子集成等领域。很显然,那种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导致失业增加的观点,是忽视或小看了这些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产业链、供应链和集群效应,以及在创造新增就业、优化就业结构、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讲,无论新旧,无论朝阳还是晚照,只要市场规模扩大,只要障碍性政策因素减少,新职业、新岗位就会大量涌现。
回归常识,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调动了全局的可持续性发展潜力和市场主体的活力,经济方能进入良性循环,企业的预期方能向好,人们的信心方能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