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浪漫
2023-06-27罗一诺
罗一诺
你知道赤红壤、寒棕壤、黑钙土、栗钙土这些带有古典美的名字可能就是你脚下土地的“独家记忆”吗?
你知道雁荡山的流纹岩、三清山的花岗岩、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克拉玛依“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喀斯特地貌都是大自然运筹千年的鸿篇巨制吗?
你知道互联网公益林里种下的梭梭树、柠条、沙棘为什么能在防治土地沙漠化中起作用吗?
探寻这些秘密,都离不开一个“土”字。土壤,不仅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是地表覆盖的薄薄皮肤,也是探索“植物—土壤—人类”这个循环圈奥秘的基础。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要做的,就是从土壤出发,研究土壤和我们的关系,研究怎样保护生态和怎样用这片土地生长出更健康的食物。
“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会”
资源环境科学的前身是“土壤农化系”,原本的研究内容只是营养吸收与供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吸收了其他学科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涵盖化学、生物,也包含地理、统计等,甚至在某些方面也与经济学规律相联系。因此,资源环境科学的课程内容就和土壤一样,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单从基础学科来看,我们学习土壤学、植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细心的小伙伴一定已经发现,在基础学科里,我们学得最多的就是“化学”。这很好理解,因为土壤的许多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都要用化学键、化学反应的思路来分析解释。比如,土壤本身是一个胶体,具有吸附位点,土壤中的离子要对吸附位点进行争夺,争夺的结果会决定土壤的不同性质。再如,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其中的铁铝锰氧化物,它们发生还原、淋溶,形成了土壤的红、灰、白等不同色调。另外,土壤治理中也会使用石灰、石膏等化学物质,虽然石灰、石膏这两种物质的名字十分相像,但它们作用的方式和机理完全不同。肥料制作中涉及的一些化学反应,决定了能否将这两种物质放在一起生产加工,就像两种药物能否被人同时服用一样,原材料的相配性对肥料能否起作用至关重要。
不仅学习的内容丰富多样,我们的研究也十分细致,乃至会专门讨论酸雨对南方地区红壤的侵蚀应如何防治;苹果树叶面专用肥的配方如何改良;周至县猕猴桃园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以及校园里七叶树的光合速率等。因此,“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会”几乎是我们专业的代名词:我们会制作酸奶和腐乳,会辨认雪松、香樟和梧桐;我们和林学专业的学子一样在行道树上采样,和建筑学专业的学子一样扛着仪器走街串巷,和化学专业的学子一样配出一色七阶的试剂,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子一样一整个星期都泡在机房。唯一特殊的是,我们还要蹲在花坛里采集土壤,体验一把“挖土”的乐趣。当然,我们的工具并非洛阳铲,而是土钻。
“甲方爸爸”和“天涯伴侣”
每天,大家可能都会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今天吃什么。在我们驻足于不同的窗口挑选心仪的饭菜时,可别忘记了,植物也正面临着和我们同样的“终极之问”。
植物“吃什么”“怎么吃”“吃得好不好”正是我们专业研究的核心。民以食为天,人类健康与食物健康密不可分,食物健康又和植物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关注植物健康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人类更好的生存而服务。植物的“食堂”就是土壤。它们通过根系(相当于“筷子”)挑选和吸收养分、水分。当“食堂”饭菜营养供应不足时,植物就需要“加餐”,也就是外加一些营养成分,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施肥。
从某种程度来说,植物就像我们的“甲方爸爸”。它们的性格、喜好大不相同,需求也不一样。为了满足它们的需要,我们会研制适合不同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栽培模式和专用肥料,并随时注意它们的生长状况。因此,走进田间地头,金黄的麦穗和丰满的玉米长势喜人,农民看到的是丰收,诗人看到的是诗情画意,而我们则要查看叶面颜色、果实性状,必要时还要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检测以判断植物的“食谱营养”是否均衡。
图为试验田里的小麦 摄于陕西杨凌
说到这里,就涉及我们的专业课程了。土壤是植物的养分库。因此,为了保证植物的养分供应,我们必然要研究土壤。我们学习土壤学,认识不同土壤的特点,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对养分、水分的响应和储存能力,为选择更适宜植物生长的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学习土壤农化分析技术,采集土壤、植物样品,运用各种提取技术测定不同元素的含量,再根据相应的指标判断作物的营养状况,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围绕植物,我们学习了它们“进食”和“消化吸收”的机理(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学习了如何根据它们的需求给它们进行“营养搭配”(养分资源管理),也学习了植物不同种类的“加餐”(肥料学)。如此纷繁的课程并没有使我们头昏脑涨,相反,我们往往为自己找到了不同课程内容的交叉点而兴奋不已。比如,我们在配制肥料时要特别注意各种植物的喜好,这就用到了在植物营养学中学到的“小麦玉米喜欢硝态氮”等知识。灵感闪现的瞬间,我们也觉得自己是个农业行家了。
由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植物相联系,而植物又分布在目之所及的各个角落,因此掌握这项知识技能的一大乐趣就是拥有了一个“天涯伴侣”——你可以轻松地叫出路边一簇野花的名字,就像与老友久别重逢一般亲切;你也可以不看介绍牌地说出一棵树的科屬种,在走过银杏树下时,跳脱出一地金黄带来的美感,默念着来自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苍凉;你也可以知道萝卜(伞形科)和胡萝卜(十字花科)只是远亲,与白菜(伞形科)才是近邻;当家里的植物叶片发黄或出现斑点时,你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充当一次“植物医生”,用最常见的醋或啤酒让植物重新充满活力;如果你碰巧有绘画这一技之长,那不妨拿起画笔,在走过每一处地貌、见过每一株植物时,留下自己的美学记忆。
图为植物及地貌手绘 图源网络
“山岭闲云”与“花花草草”
丰富的实习可谓是我们专业的一大特色。因为学习的科目大多与土壤、植物、生态有关,所以除了在温室中种植一盆盆属于自己的小麦和玉米,在自然界中跋山涉水也是我们的学习常态。
为了掌握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我们的土壤学实习贯穿陕西南北七个县市,每到一处,我们都会挖出一个土壤剖面进行观察。我们实习的工具包里装着铲子、滴管、比色卡、罗盘,甚至还有一小瓶盐酸。为了采集土样,我们上山下沟,到平日里绝对不会涉足的陡坡和草场上一铲一铲地打下工整的土壤剖面,然后捧着新鲜落地的土壤就地蹲在公路旁进行湿度、碳酸钙含量等实验,并对土壤的分层状况和颜色进行实验及记录。
为了掌握垂直地带的气候和植被特点,我们的生态学实习翻越了秦岭。你能想象伫立在空气湿度为99%的环境里,抬眼望去就是秦岭北麓的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到了无以复加的实习吗?我们爬上山顶的草甸,在细雨中听着老师对草甸形成过程的讲解,然后享受着从长满细软青草的坡顶滚下来的童趣。我们拿着地质锤,沿路敲下花岗岩与大理岩进行比较,并凭借上面的流纹辨别它們的身份。我们深入密林,站在人迹罕至的瀑布前,隆隆水声伴着老师关于瀑布成因的讲解。我们在古村落里行走,一路是金黄的向日葵,朱鹮在不远处振翅飞过,最原始的稻田里凫着几只白鸭。
如果你喜爱山岭清涧,钟情于花花草草;如果你向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希望探索它的规律与奥秘,那我们专业的实习经历将是你在大学中最多彩、最难忘的回忆。
“土壤医生”与“环保卫士”
土壤是一个生命体。
也许你会问,土壤不就是雨天黏在我们鞋底的泥块?不就是支撑着花草树木的无垠地毯?
那么请看看我们吃的小麦玉米是从何处生根发芽,我们住的万丈高楼是从何处拔地而起,我们的绿洲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荒漠,我们的农田是如何一步步龟裂板结的吧。
土壤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它不仅和人类一样会呼吸,也和人类一样会生病。
也许你见到过田间地头喷洒农药的场景,却不知道这样的化学品会给田间土壤、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危害。
也许你听说过赤潮(海水变成红色)、水华(海水变成绿色)等异常生态现象,却只惊异于难得一见的奇景,而不知道农民为了提高产量的过量施肥正是诱发生态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也许你知道工厂污水及生活污水会污染土壤、破坏环境,遇到恶臭的污水和堆积的垃圾会掩住口鼻绕道而行,却不知道这些重金属和化学毒素会沿着食物链逐步富集,最终由我们——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自作自受”。
无论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还是垃圾污染,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土壤,而进入土壤就意味着回归人类。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能够吸收、容纳、分解污染物,它默默接受了人类制造的各种污染。但当污染物过多,土壤负担过重时,土壤就会恶化。
接触这门学科,我们见到了更多的土壤污染和退化,知道了环境恶化的机理,也明白了人类的无节制索取和排放是罪魁祸首。我们学习土壤退化与修复这门课时,站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看着一代代治沙人设置下的防沙林和机械沙障,漫天黄沙里,只剩下凄凉和伟大。
任何学科学到最后都会有一种情怀,就像建筑系的学生对着一座寺庙的恢宏却不自觉地想到地基和承重柱,美术系的学生即使站在最拥挤的高架桥上也可以看到线条的律动。我们学科带来的,除了对花草树木的天然敏感,对奇观地貌的深厚积淀,对麦穗稻秧的熟悉亲切,对土壤爬犁的深切热爱,更多的便是潜滋暗长的环保意识。你将不再对水资源、冰川、森林、土壤漠不关心,而是竭力地爱护、保护它们;你将不再把大自然当作破旧的仓库,而是当作一个伤痕累累的家。
土壤学、土壤退化与修复、土壤农化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仅“土”一字,就贯穿了资源环境科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但可别因它的“土味”而轻视它,我们的学科里,蕴含着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浪漫和贯穿了整个食物链的漫长的逻辑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