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斯坦尼体系的表演创作理论意义分析
2023-06-26苏桐
摘 要:作为我国世界戏剧三大体系之一,斯坦尼体系对我国戏剧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该体系的精华在于可以充分挖掘人的“天性”。本文以体验与体现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对斯坦尼体系表演创作理论意义进行了二次分析,以期加深相关人员对斯坦尼体系的了解,避免相关人员对斯坦尼体系产生错误或片面的理解,进一步挖掘斯坦尼体系在表演创作中的应用,推动我国表演事业发展。
关键词:斯坦尼体系;表演创作;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03
斯坦尼体系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创造的戏剧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戏剧观和戏剧美学思想。斯坦尼體系强调突出发挥艺术表演者的“天性”,要求表演者达到武侠小说中的最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引导表演者将表演当作生活去面对。斯坦尼体系以美学思想为融合点,将众多戏剧家的创作经验与现实主义舞台艺术进行了融合,以此来彰显艺术表演者的“天性”。并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行事作风非常严谨,他不会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未完成论证的理论,因此斯坦尼体系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晚年时期重新修改了斯坦尼体系,以帮助艺术表演者在舞台中发挥自身的“天性”。
一、体验与体现的辩证关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体验与体现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在表演中占有相同的地位,二者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体验明确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具体体现[1]。即在艺术表现中,艺术表演者要想选择正确的表演方式,则必须在表演中映射真实生活,以此与观众产生共鸣,引导观众产生认同感。我国著名表演艺术金山先生对体验与体现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概括:“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深,体现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相互依存”。
为推动表演事业发展,斯坦尼体系针对导演方面提出了创新建议,认为在表演事业中,导演的作用为思想释放者、组织者以及剧院整体的教育者,对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斯坦尼体系认为,表演者应属于舞台主导者,演员创作能力尤其重要,借助整体表演可以突出展现导演风格[2]。
二、斯坦尼体系在表演创作中理论意义的再认识
(一)从“心理体验”到“行动逻辑”
为剖析斯坦尼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要对斯坦尼体系发展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对舞台创作方法进行了优化,对自己的戏剧教育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他认为,人的精神天性与形体天性具有相同规律,在创作过程中,应以形体行动逻辑为切入点,而不是心理或者体验;借助行动逻辑反射作用,可以更好地展现表演中的感情逻辑,比如对林洪桐教授1996年指导的电视剧《往事如烟》进行分析就可以领略该内容。在《往事如烟》中有这样一场戏“男人蓄意谋杀舞蹈老师,舞蹈老师惊慌失措奔跑到姐姐家求救”。这场戏的本质是紧张刺激,如果演员无法调动自己的内心情绪,则将无法体现出时间的急迫,表演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是斯坦尼体系中“形体动作逻辑可以借助反射作用表达其所对应的感情逻辑”[3]。当然,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也不要过于偏激,心理体验在表演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独立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在创作方法方面,早期,人们的关注点多为前期案情分析与静态心理体验,即斯坦尼体系最早的内容——创作需要由内到外;但是伴随斯坦尼体系不断完善,其创作方式由“由内到外”转变为了“心理形体动作法”,也就是将“由内到外”与“由外到内”两种创作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创作质量。形体动作法在斯坦尼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后期演员角色塑造中占有重要地位。行动是表演艺术的基石,舞台行动是演员形体表现与心理内容的具体展示,二者相辅相成,在人物塑造阶段,演员不仅要剖析角色心理,还需要解读其形体。最初进行行动分析时,应以简单心理因素作为过渡点,以降低难度。即可以将自己带入角色当中,以规定情境为框架,进行自我剖析,然后分析演员自身行动逻辑与角色行动逻辑,完成最终形体动作确定[4]。
在剖析阶段,如果只是将“形体行动方法”简单地理解为关注自己的动作,忽略对手干扰,则会产生错误理解。斯坦尼体系认为,演员一定要关注对手的表现,以便于自己可以向对手更好地施压。之前有人提出:斯坦尼体系只关注体验,忽略行动;甚至还有人认为,外部行动是心理的具体表达,这些都是错误的。如果言语表达缺乏真情实感,则可以选择暂时放弃语言,可以尝试借助形体动作进行弥补[5]。
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提出的全新排练方法,形体动作分析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早期传统排练方法综合分析之后创新获得的,因此与传统排练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尝试在此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放弃的排练方法进行二次分析创新:对戏剧艺术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知,此阶段出现了许多全新排练方法,这是因为在不同时期,大家对艺术的了解程度与理解深度都存在一定差异;每种方法必然有其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这是戏剧艺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是不论如何发展,旧方法都将是我们发展的基石,而行动分析法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我们一直沿用至今。
总结近几年院校排练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1.对词背词排练法:该方法要求演员收到剧本后,对全部台词背诵,然后在导演的调配下完成排练;或者可以拿着剧本在舞台中,在导演的帮助下完成排练[6]。这种方法适合营利性演出团队,其本质属于演出团队为完成表演任务所选择的速成排练方法。该表演方法适合舞台经验丰富或艺术修养较高的表演人员使用。
2.案头工作分析法:当演员收到剧本后,演员会在导演的指挥下完成大量案头工作,比如剧本与角色的深度剖析;分析剧本主体、时代背景、人物等。当上述内容完成后,方可进行排练。该方法为学院派常用方法,属于斯坦尼体系早期成果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避免演员出现思维固化,限制其后续发展。
3.行动分析法:当演员收到剧本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分析动作,即在剧中演员需要做什么,然后再对剧本中的时间、事件进行了解,再之后以自己所了解的时间与事件为框架,进行即兴排练。此时台词可以即兴发挥,但动作必须贴合剧本,以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剧本形象。当人物形象创作成功后,再对台词进行调整。该排练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发挥演员主观能动性,提高创作主动性,并且可以降低演员形成教条思想的概率,适合当今社会的学院派使用[7]。
之所以现在行动分析法在当今戏剧表演中非常盛行,主要因为其科学性较高,具体体现如下。
1.动作性分析剧本和角色:新旧方法都需要演员对剧本与角色进行全面分析,其差别在于选择的分析方法与渠道不同。传统排练方法要求在剧本排演前,演员就需要完成严谨的桌边分析与桌边排练[8]。即演员在完成角色的潜台词、人物关系、人物性格、贯穿动作及最高人物解读后,方可进行排练。这一方法曾在莫斯科剧院盛极一时,在当时被其定位固定排练程序,但是在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发现了该排练方法的劣势,那就是演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静止分析,以吃透剧中人物,导致演员会产生错位思想,人物带入过深,忽略本我,使得在排练过程中无法及时完成思想转变,影响排练效率与效果。并且由于演员长时间进行空想,使得演员所幻想表演效果过于理想化,感性色彩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提出了“动作分析法”。相对于传统排练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演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剧本当中,对剧本角色心理、行动进行深度剖析,可以结合剧本完成人物动作编排,甚至在排练过程中还会产生与剧本匹配的语言。对于演员而言,如果其可以在舞台中大胆行动,那就是他的一次进步。对于这种即兴练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一联系与作家对作品进行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画家反复进行生活素描,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行动分析法”可以增加演员对剧本与人物的感性认知[9]。
2.怎样掌握台词:我们应明确语言产生规律——生活中,行动与语言的产生顺序是怎样的。针对这一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剧作家在创作阶段,需要进行情境结构建设,以此来衍生人物下一步行动,再之后才会产生剧本语言。部分演员在排练时只会死记硬背,与语言创作规律相违背。有过片场经历的朋友们会发现,在现场中导演经常说演员:不要背台词,要说“人话”。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在于演员拿到剧本后,并未对语言进行分析,使得动作与语言不匹配,表演效果不好。在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呼吁演员应先完成角色创造,再进行语言叙述。
作为一种全新排练方法,行动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所提出的创作规律科学性较高,并且符合表演逻辑[10]。该排练方法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创作成果,传入我国时间较晚,20世纪80年代起才在我国推广使用。在当今社会,从业人员需正视“行动分析法”对表演效果的影响,应尝试使用该方法完成排练,挖掘该方法的潜力,使其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以帮助演员塑造出具有灵魂的角色。
(二)舞台行动与生活行动
舞台行动与生活行动二者之间存在一定不同。舞台行动处于虚构空间当中,是剧作家提前设定的,具备剧场性特点,不仅有艺术表现力,还可以被观众所接受[11]。与生活行动所不同的是,舞台行动不会受到偶然、无关紧要因素的干扰,属于集中浓缩的净化内容,其表现的是角色的“精神生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時我们所阐述的区别,并不是行动本质,而是剧本的核心。站在体验派观点进行分析:在舞台中,演员的行为是以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逻辑衍生出来的,这也是斯坦尼体系的核心要求——遵循天性的规律。演员需要根据舞台实际情况调整自身行动,就和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而不是被舞台所束缚,虽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非常困难[12]。之所以出现这种理解,是因为舞台生活脱身于现实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都是从“假设”开始创作的,是将现实生活与舞台世界融合的基础,在实现此步骤时,演员只需要将虚构与现实相匹配即可,不需要进行自我催眠。即演员应假设虚构情况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相匹配的行动。
对于演员而言其表演阶段最困难的事情是如何保证虚构条件下的行动与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是匹配的,这也是将简单的艺术虚构内容与真实生活行动融合在一起的困难之处。
三、结束语
斯坦尼体系针对演员本质进行了详细讨论,即演员需要具备独立思想,需要掌握一定创造力,应成为舞台的主导者。也就是说,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应以遵守生活逻辑与有机规律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剧作家创作的内容,勇敢尝试。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创作源泉,可以以斯坦尼体系建议完成艺术创作,即以第一形体过程开始,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事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总之,对斯坦尼体系进行全方位立体剖析,可以解决当前从业人员对斯坦尼体系的误解,对推动表演创作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对推动我国表演事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双燕.异曲同工暗合相通——访苏演出对梅兰芳戏剧表演思想的影响[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1(03):57-65.
[2]段丽.外形动作的探寻——以1943年中万《虎符》公演为中心的考察[J].戏剧艺术,2021(04):122-133.
[3]马玥.试论迈斯纳方法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深入与拓展——《表演课:迈斯纳方法》翻译札记[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1(03):140-152.
[4]吴靖青.陈明正戏剧表导演艺术思想的三个向度[J].戏剧艺术,2018(06):36-45.
[5]高鸽.无实物练习与无实物表演的当下功能与意义[J].戏剧艺术,2018(06):117-127.
[6]樊功莉.浅析新时代下的戏剧表演专业“舞台剧”学科建设举措[J].当代戏剧,2018(03):42-44.
[7]董晓.再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念的现实主义性[J].俄罗斯文艺,2017(04):34-41.
[8]安欣.浅谈斯氏体系与艺术实践[J].大众文艺,2016(09):202-203.
[9]周夏奏.艺术完整性与程式——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戏曲导演制[J].文化艺术研究,2015,8(02):68-77.
[10]陈姝逸.基于斯坦尼体系在表演创作中理论意义的再认识[J].大众文艺,2015(02):160-161.
[11]黄文杰.“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早期进程:美国“方法派”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探索[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06):10-20.
[12]向能.对斯坦尼体系在表演创作中理论意义的再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5):92-96.
作者简介:苏桐(1993-),男,山西太原人,本科,从事影视表演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