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幕外的电影声音:《默片解说员》

2023-06-26王可

艺术大观 2023年2期

摘 要:《默片解说员》以一种轻快热闹的基调映射出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放映景观以及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的生存状态。电影观众的传统戏剧欣赏习惯和默片解说职能的重要性造就了默片解说员的兴盛,而默片解说员的发展和消亡影响了后期电影创作者的创作理念。默片解说员通过代替将至未至的电影声音,在无声电影时期体现出电影声音的吸引力,其职能异化为创作者进行电影叙事的手段,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让“解说”的功能变得更具内涵且富有创造力。

关键词:默片;默片解说员;早期电影;解说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2-0-03

《默片解说员》以无声电影时期默片解说员(又称“弁士”或“活弁”)的发展为背景,全片使用固定机位拍摄,融合了默片喜剧的拍摄风格,以主角俊太郎的种种经历为轴,讲述了其弁士之路上的酸甜苦辣。整部作品以一种轻快热闹的基调映射出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放映景观以及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的生存状态,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者表达出对默片时代和默片解说员职业的缅怀、致敬与无奈,也表达了一种要从更高的层面回归传统的思想。默片解说员的渐渐消失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但默片解说员在电影放映中所承担的功能却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在不同影视媒介中发挥着作用。

一、过渡时期的“特殊职业”:产生和职能

《默片解说员》无疑还原了大量无声电影时期默片拍摄、发行与放映的细节。正如作品所展现的那般,一部默片的宣传,吸引观众买票观影的不单单是影片本身和执导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的解说员是谁。

默片创作者和观众对电影的认知与他们对传统戏剧(歌舞伎、木偶剧等)的认知相嫁接。至于当时的拍摄方式和内容方面,则照搬传统戏剧,如《默片解说员》中开头的“女形”等。在已经用这样一种传统的欣赏习惯观看电影的早期的电影观众面前,本就缺乏声音的默片,亟须默片解说员这一角色来满足电影观众的欣赏习惯。因为传统戏剧对于电影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认为所有的演剧都应该“表演”或“被表现”,在展现场景的同时必须要有权威性的声音在场,不仅所有的场景需要被表现,声音也要被表现,许多情况下这种声音是音乐或人声。例如,能乐表演中唱诗班的伴唱和解说、木偶戏中的净琉璃伴奏等,所有这些前近代舞台剧都是口头叙事的视觉延伸,包括讲谈和落语等传统曲艺在内,讲故事被认为与表演一样重要。这样一来,默片放映的同时,便有了默片解说员随着音乐伴奏配合电影的故事情节,变换声调,为片中的人物配以相应的台词,或对情节和画面加以解说的场景[1]。

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诞生于电影从外来到本土化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兴盛于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过渡时期,默片解说员甚至力压默片放映本身成为电影宣传的一大卖点,成为电影票房的有力号召。这种现象也正好解释了如《默片解说员》中所展现的那般,为什么一部影片的宣传会以解说该片的解说员为核心卖点。

而对于默片解说员在默片放映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能,从《默片解说员》这一作品中也可以窥得一二,片中极力还原和呈现了许多默片解说员工作的场景,他们或是多人站在放映的银幕旁为片中人物配音,或是身兼多职,凭自身讲述风格讲解剧情,并以不同的音色演绎不同角色。他们可以巧妙地将穿帮镜头融入自身的剧情讲述中,可以控制影片放映速度以配合自己讲解,可以歪曲甚至背离影片的表达。总而言之,无声电影时期观众的观影习惯是重解说而轻画面的,而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除了与国家文化传统影响下的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的产生有关,还跟默片解说员在默片放映过程中的职能有着很大的关系。

约瑟夫·安德森对默片解说员的职能概括如下:“理想的活弁将同时是叙事者与声优;评论阐释者;观众代表。”[2]第一项职能可以说是默片解说员的基础职能,他需要为片中的角色配上相应的对白,但无须严格按照默片字幕,大意一致即可,另外,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向观众交代故事背景、人物动机和剧情发展,通过讲述使得每个场景之间的过渡更加连贯。虽然无声电影时期许多默片同样有着较为流畅的故事脉络,也会配有相应的字幕,但对于相当一部分观影素养和经验不多,甚至目不识丁的观众而言,他们更依赖默片解说员的解说来观看默片。更遑论有许多国外影片在当地放映,这就必须仰仗默片解说员的第二项职能。

解说员需将那些被观众视为奇观的事物加以阐释,这样的阐释极具解说员的个人风格,尽管这些事物无关剧情的发展,且解说员的阐释很可能有违导演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表达,但大部分观众青睐于默片解说员对一些默片所做出的别具一格且别开生面的阐释,正如《默片解说员》中俊太郎脱离作品故事本身对《南方罗曼史》一片的别样解说,获得了全场笑声。默片解说员可以轻易地消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表达,但相对的,默片解说员同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些平庸之作,甚至毫无故事性可言的作品用自己的解说使其“改头换面”,赢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例如《默片解说员》中由一堆混乱的胶片拼接而成、毫无逻辑的“电影”却凭借俊太郎出色的解说能力将其变成一个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又充满欢乐的爱情故事。

而默片解说员同样是影片的观众,同普通观众一樣,解说员同样会对作品表达有所反应,但不同的是,解说员能够将自己对影片的反应和感受传达给在场的普通观众,解说员是进行着表演的观众[2]。默片解说员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声音和恰到好处的言语表述,用自身对作品的反应来沟通和触动观众。正如约瑟夫·安德森提到的:“他们的存在否定了电影是种去人性、批量生产的物品的观点,而使每部电影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性化体验。”

综上所述,默片解说员在默片放映过程中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无声电影时期观众对默片解说员形成一种依赖,也培养了他们重解说而轻画面的观影习惯,默片往往在观众眼中成为有待解说的“半成品”。默片解说员们奋力阻止有声电影的发展,但终究是独木难支,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

二、职业与职能:消失和异化

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逐渐从电影行业消失,电影声音的强势入场,除了遭到默片解说员的抵制之外,观众似乎并不在意默片解说员的存在与否。电影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和默片解说员的职能让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深受当地观众追捧,但电影声音带给电影更多可能性,所以它代替了默片解说员,让观众无缝衔接到了有声电影。

“电影史上的每一个变化都意味着它对观众的影响方式的变化,每一个时期的电影也都會以一种新的方式建构它的观众。”有学者提到,正是解说员积极参与到早期电影这种奇观展示的过程当中,从而凸显、放大了默片的“吸引力”。诚然,无声电影是通过激起观众视觉上的好奇心,从而提供快感。但同样的,会“发出声音”的电影也能通过激起观众听觉上的好奇心,为观众提供快感。默片解说员并不是放大了默片的“吸引力”,而是通过代替将至未至的电影声音,在无声电影时期发挥出电影声音的吸引力。正如《默片解说员》最后引自稻垣浩的那句话:“过去,电影曾有过默片时代,但从未有过真正的默片时代,那是因为,有一群被称为默片解说员的人存在。”这样来看,有声电影建构它的观众时,有默片解说员的前期铺垫,显得水到渠成。而默片解说员群体,终究是做不到如《默片解说员》中山冈秋声那般,早早洞悉自己职业的宿命,伴着无奈和惆怅,静待默片解说员的消失。

正如被驯化了的吸引力在叙事的外壳下长存于电影中,有声电影使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消失了,但其职能却借此发生异化,融入有声电影之中。“随着有声电影的来临,听觉情境的无限可能性扩大了视觉情境的无限可能性。”

首先,配音和录音等技术使电影中的角色和周围的环境有了声音,默片解说员的基本职能在有声电影中得到了展现。另外,“声音成为一个勾勒银幕空间形象并拓展其画外延续的空间世界的元素。”(有声)电影中的声音运用,如对白、独白、旁白等,成为重要的电影语言,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辩士的实时表演,在今天固定在了音轨的物质媒介上,通过自身代入角色的声音,表现出戏剧张力,又向观众(同时是听众)发出进入影像世界的邀请。”电影配音和录音为观众提供了比默片解说员更加沉浸的观影体验,这是电影直接诉诸观众的沉浸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默片解说员职能在电影中的异化便在上述过程中发生了,默片解说员为默片中角色所配的对白,是围绕故事大纲甚至完全抛弃剧本,而对故事和故事中角色进行个人理解所形成的。不同的是,电影中的对白,是创作者所生成的,它们基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表达,没有了默片解说员的“加工”,电影声音的话语权来到了创作者手中。同理,独白和旁白,前者作为电影中角色的内心思考,后者作为对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等的阐释,默片解说员的职能异化为创作者进行电影叙事的手段。

其次,数字时代下的影像泛滥使得异化后的解说职能在各种影视媒介中大放异彩,大量的影视作品在人声的加工下被冠以“解说”之名,出现在观众的日常生活中。创作者完整的作品被抹去原来的声音,影像则从属于解说的人声。创作者的意图和作品表达在解说们的加工下被消解,解说们对影视作品的个人读解、评论和阐释占据主导。换言之,无声电影时期,默片解说的人声是服务于影像的,而现如今解说的人声,需要拼接组合大量的影像来为其服务。与无声电影时期不同的是,一方面,基于作品的解说不会掩盖原作品的表达,观众可以在二者之间自主选择。除了观看创作者的完整作品外,观众还可以选择相关的解说,通过欣赏解说作为观众代表的表演,在解说的人声中获得不同的观影体验。另一方面,无声电影时期,正如《默片解说员》中山冈秋声在酒馆中所说的那般,电影可以不需要解说,但解说必须依靠电影生存,电影是解说的充分必要条件。而现如今的电影是解说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解说的功能异化为可以依靠包含电影在内的各种数字活动影像而存在。数字时代,包含电影在内的各种活动影像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数据库”,解说们在所有活动影像构成的数据库模型中按照自己解说的逻辑顺序进行分类检索,组接成有着连贯叙事的影视作品。《默片解说员》中,俊太郎和滨本在被毁成一团乱麻的胶片中按准备讲述的故事顺序将表达相应故事情节的胶片组接到一起,不连贯的画面在连贯的解说下有了相应的意义,导演安排这个场景,暗示了解说的未来。可以说,发布于流媒体平台的众多解说类影视作品,无一不是以上述方式完成的[3]。

最后,“在电子时代的语境下,用语音进行游戏实况直播,也暗含着类似的逻辑。游戏实况者,作为互动影像媒介的人声解说,充当了沟通两个世界的角色。”那么游戏解说、电子竞技解说和体育解说等解说职业,是否与我们所论述的解说职能的异化相关,电子竞技解说语言功能大致分为信息传递功能、行为解释功能、情绪表达功能、娱乐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却与上述提到的默片解说员的职能高度相似,电子竞技和体育比赛等因为具有相关的规则、专业术语和技战术安排等,再加上播出方式大多以直播为主,对于没有相关知识的观众来说具有一定的观看门槛,再加上直播画面的转瞬即逝,对一般观众而言,并不能对画面中传递的信息做出立即的反应和理解,这些缘由跟上述提到的电影诞生之初默片解说员的产生语境同样相似。这样一来,也有理由说,游戏解说、电子竞技解说和体育解说等是时代发展下由默片解说的职能异化所产生的。

三、默片解说的余韵和回响

导演周防正行在之前的访谈中也提到,他的下一部作品(《默片解说员》)将尝试通过一个机位,固定角度拍摄。回到《默片解说员》影片本身,多数场景是采用上述方式所拍摄的,它所描绘的,是无声电影放映时期的历史,它在电影史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本身的历史,尤其是观众相对陌生的无声电影放映的历史样貌。这段记录默片解说员辉煌时期的历史样貌,不会凭空消失,它的余韵和回响久久停留在拥有默片观影经验的观众心中,并在日后的影视动画创作中依稀可见。如作品开头和结尾旁白者冗长的画外音;趋于展示的情感表现;突然而直接的评论;制造高雅情调的口述式冥想法;全景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等。相关电影中静止的、可以独立存在的一些电影画面,可供默片解说员从容地表演冗长的对白,在后期成为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别致的影像风格。黑泽明以传统演剧能乐、平面化的传统绘画风格、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等当地特色与欧美文化的故事文本相结合来完成对传统历史片的拓展。新海诚在自己的动画电影中对独白的运用显得独树一帜,如在《她和她的猫》《秒速五厘米》和《你的名字》等片中,独白的设置配合大量的远景镜头、空镜头,成为他电影创作的一大特点。《默片解说员》是通向无声电影时期默片解说大行其道的历史样貌的钥匙,默片解说员的存在是有阻碍电影技术发展的嫌疑,但也正好借此摆脱了西方电影的制作形式和叙事方式。总而言之,默片解说员的出现受传统戏剧的影响,让电影观众在无声电影时期就拥有了“电影声音”,甚至影响了后期电影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让“解说”的功能变得更具内涵且富有创造力,“解说”一词有了时代特征,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的消失是时代使然,电影解说的产生更是时代使然。

参考文献:

[1]吴咏梅.日本电影中的大众演剧要素[J].日本学研究,2011(00):314-329.

[2]约瑟夫·安德森,孟静慈.日本的有声默片:活弁及其语境[J].艺术评论,2010(03):63-68.

[3]理查德·鲍曼,杨利慧.“表演”的概念与本质[J].西北民族研究,2008(02):30-39.

作者简介:王可(1997-),男,甘肃天水人,硕士,从事电影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