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结构特点和演奏技巧

2023-06-26郭若馨

艺术大观 2023年3期
关键词:结构特点演奏技巧奏鸣曲

郭若馨

摘 要: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一生中一共创作出九部带编号的交响曲、三十二首奏鸣曲、一部歌剧和多部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弦乐四重奏等艺术作品。《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由贝多芬本人亲自命名并献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最初命名为“悲怆的大奏鸣曲”,由于其强烈的戏剧性和极具自传性的鲜明特点,为后世所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对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结构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为演奏者更好地了解和演奏这部作品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演奏技巧;结构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3-00-0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涉及奏鸣曲、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等多种体裁。其中他的32首奏鸣曲更是被称为《新约全书》,将奏鸣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拓展,成为后世创作的模范之作。《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是他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贝多芬听觉开始丧失的时期,有着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本文通过对乐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的论述来加深演奏者对乐曲内涵的全面理解,为其更好地演奏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在音乐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有无数音乐人研习这位伟人的作品。他的作品体裁多样,有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管弦乐序曲和歌剧题材。其中32首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九部交响曲特别是《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等有标题的著作为众人所知,奏鸣曲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贝多芬以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力量对抗病魔,抗争命运,呐喊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被后人尊称为“乐圣”[1]。

1770年的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小时候的贝多芬便显露出音乐才华,和所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一样,他的父亲立志于将贝多芬培养成莫扎特式的天才,但他的父亲脾气暴躁且酗酒,经常因为练琴对贝多芬进行打骂,在这样的日子里,贝多芬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反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8岁时他便第一次登台演出,师从于聂弗,学习音乐知识,为贝多芬之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他17岁的时候,贝多芬第一次前往维也纳并见到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同年母亲去世,贝多芬返回了家乡,之后在19岁时在波恩大学学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动乱变革,22岁的他再次来到了维也纳深入学习,期间拜访了海顿,并先后跟随J·B申格、阿尔布莱兹贝格、安东尼奥·萨列里分别学习对位法和作曲理论,在创作技法上有了飞快的进步,创作了《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奏鸣曲》《第一交响曲》等多部著作,获得了众多的赞誉。好景不长,1796年,贝多芬的耳朵开始出现耳聋现象,并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嚴重,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比残忍。病痛的折磨让他甚至想过死亡,在1802年的夏天,贝多芬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经过思想和身体的双重折磨,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重返维也纳,依靠着强烈的意志进行创作,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于1805年首演,标志着贝多芬进入了创作成熟的阶段。此后他又创作了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从第三到第八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等著作。1815年后,贝多芬的身体大不如前,当《第九(英雄)交响曲》第一次演出完毕时,他已几乎听不见声音了,谢幕五次仍然掌声如雷,带给听众又一次的惊喜。这首交响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他所创作的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更是将当时的钢琴奏鸣曲创作推上了顶峰。

贝多芬承袭了爷爷路德维希的名字,他的音乐天赋、高尚的品质和对创作无尽的追求都体现了一个音乐家所需具备的才能,他对音乐的贡献是卓越的。在贝多芬的全部音乐作品中,自由、平等、博爱是创作的重要思想,他追求个性、创作、思想上的解放,力求摆脱宫廷、封建贵族阶层对其思想、创作及劳动所得等方面的种种枷锁,特别体现在他的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创作中。他首先打破以往程式化的套曲结构关系,将充满戏剧性矛盾的冲突的主要音乐形象创作出来。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他以后的众多作曲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影响之深远。直至今日,学者对贝多芬的研究经久不衰[2]。

(二)乐曲的创作背景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又名《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间,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贝多芬身处维也纳,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设立了公使馆,贝多芬结识了大使馆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他热切地向他们了解法国的情况和法国的音乐。虽然贝多芬当时的听觉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衰退现象,但法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他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伟大气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使他创作了《第三“英雄”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而《悲怆奏鸣曲》正是在此期间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创作的乐曲,这也是贝多芬早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悲怆奏鸣曲》是由贝多芬本人亲自在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写了“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可见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虽然这部作品属于他早期的创作,但是已经在由古典风格向浪漫风格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该曲构思庞大,音调庄严,情绪激昂,极具戏剧性。在曲中时而流露出情绪过于激动的欢乐音调,犹如生活“不幸中的有幸”之幸福回忆,闪现着艺术欢畅的感情浪花。在这个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现实与理想憧憬同步兼容于“悲怆”乐曲之中,鲜明地体现了社会的时代特征。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已经探索了钢琴奏鸣曲发展的新路子——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

二、《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结构特点

(一)曲式结构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如表1所示。

(二)调性和声分析

乐曲为奏鸣回旋曲式,c小调,快板,2/2拍。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部分组成。

呈示部:第1小节-第17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部主题,c小调。动力性较强,由弱起开始,由乐段构成,乐段有4个乐句,第一个乐句4小节 终止于cD,第二个乐句4小节,是前乐句的展开,终止于cT,第三个乐句是第二句的高八度重复,第四个乐句5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对比,终止于cT,因此乐段为既对比又展开素材,非方整型结构,收拢型乐段。欢快的旋律表达出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连接部(18-24),引出副部,由两个乐句构成(4+4)。副部(25-36)新主题,降E大调,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由3个乐句构成,第一个乐句4小节,终止于降E大调的T,第二个乐句是前乐句的展开,终止于降E大调的T,第三个乐句是乐句一的对比,终于属七和弦。因此,副部为非方整型结构,开放型乐段。结束部(37-61)为三段式,材料来源于副部。第1结束部(37-43)是副部主题的补充,沿用副部调性。第2结束部(44-50),由4+4两个乐句构成,加连线顿音形成一种宁静的感觉。结尾的强音(sf)又使音乐产生斗争性。第3结束部(51-61),材料与结束部一主题相同,转回c小调,终止于cD。62-78小节是呈示部主题的完全再现,终止于cT。

插部(79-120),由四部分组成,降A大调。首段A(79-94)由两个乐句构成,8+8,终止于降A大调的属和弦上。

中段B(95-98),4小节,降A大调转入降E大调再转回降A大调。首段A的再现(99-107),右手用八分音符的断音进行演奏,左手跳音轻巧活泼。连接部(108-120),这时音区逐渐变高,力度加强,情绪非常激烈。最后由三连音的快速下行音阶结束到c小调的属和弦上,音乐戛然而止。

再现部(121-170),主部主题(121-128)第三次出现,终止于cT。连接部(129-134)这一段将旋律移到左手,注意突出左手旋律。副部主题(135-143)是呈示部中副部主题在C大调上的变化再现,终止于CD。结束部(144-170)转入c小调,其中高声部的全音符要保持住,仿佛有一股力量在这些音符中传递。

尾声(171-210),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由c小调转入降A大调最后终止于c小调的主和弦,全曲終止[4]。

三、《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

(一)速度的变化

任何一首曲子的完美演绎都离不开速度,但它与节奏不同,节奏是音乐中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而速度则是音乐行进的快慢。不同的速度它所能表现的东西不一样,因此,演奏这首乐曲,首先要明确速度。

乐曲开篇规定了速度,Allegro,快板(126-138),2/2拍。这是一首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的曲子。整首曲子速度保持不变,较为欢快。最初练习时建议慢练,确保能够把每一个音弹得清晰、准确。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加快速度,直至达到要求的速度。对于乐曲中的一些速度记号,结合谱例进行分析。在遇到速度变化规定时,无论是加速还是遏制发展时都应当均匀地按比例进行,这样不会使听众感到不稳定。这是一种极为细腻并需反复练习的艺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演奏者开始时速度过快导致后面无法继续加速。因此,建议练琴前先数拍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5]。

(二)三连音的演奏技法

在演奏中,对于个别错音来说,错误的节奏更令人无法忍受。它是一首曲子的灵魂,掌握好它才能更好地演绎乐曲。卡尔·莱默尔曾指出,钢琴演奏者所犯的错误中90%节奏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的产生主要是对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处理不精确。因此我们要一丝不苟地纠正节奏错误。

这首曲子中的三连音是一大特色,多次运用三连音的演奏技法,如116-120小节,其中八分音符的三连音须连贯,弹奏有颗粒感。作为线条一定弹得柔和、准确。演奏者需要用慢速学会三连音的节奏型,将脑中的思路厘清,再由大脑控制手指,弹奏出正确的节奏。这时需要进行适当的练习,有的时候一味地练习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动脑、反思。另外,练习的过程中配合节拍器会事半功倍。它既可以规正练习时的速度,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弹奏时节奏不稳的地方。右手三连音演奏时应进行贴键练习,手指指肚微微内扣,连贯演奏,达到类似于诉说的效果[6]。

(三)力度的变化

“力度”在音乐中指有关音的力度理论。它有p、mp、f、mf、sf等符号,这些符号帮助演奏者表达悲伤、愉快、压抑等感情。没有力度变化的乐曲,音乐将乏然无味,但如果运用得当,音乐作品便会生动精彩。由于这些力度记号不能像节拍器那样有一个准确的标准,每个人所用的处理方式不同,演奏者由此可以充分展示其艺术家气质和创造力。

182小节以p开头,气氛逐渐激烈,它充满了戏剧性和斗争性,表达出“悲怆”的性质,这里的力度记号要十分明确,特别是小节线后的fa,同时它又是强拍上的跳音。这时要用上大臂的力量,通过指尖演奏出sf的音响。当然,可以使用踏板来加强效果,但不宜踩得太深。最后的和弦强劲有力,表现了贝多芬对抗残酷现实的决心和果断[7]。

最后6小节的力度变化非常大,由pp到ff,207小节是一个增和弦,解决到主调的终止四六和弦,ff下行三连音音阶弹奏时,每个音清楚,有颗粒性,最后以D-T终止。演奏最后一个和弦需要用上全身的力气来演奏,表达作者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综上所述,《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是一首不朽的杰作。在演奏这首曲子时不仅要有准确的演奏技术,还要明白这首乐曲的内涵,作曲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音乐,感悟作曲家的心态,有利于我们的演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接近于真实完美的演绎作品。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3]林雯婷.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艺术[J].北方音乐,2015,35(01):52.

[4][德]卡尔·莱默尔,瓦尔特·吉泽金.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王森林.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与演奏[J].黄河之声,2010(22):18-19.

[6]李玉峰.敲击命运的琴弦——简析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特点[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40-41.

[7]陈楚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 No.8第三乐章浅析[J].艺术评鉴,2020(12):62-64+68.

猜你喜欢

结构特点演奏技巧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探讨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