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曲《春蚕》特殊演奏技法与音乐风格分析

2023-06-26杨靖李佩擂

艺术大观 2023年3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春蚕音乐风格

杨靖 李佩擂

摘 要:《春蚕》是中国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所作的一首充满民族性、具有对比性、富有戏剧性的,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风格的一首琵琶曲。整个曲子总共有五个段落,为分总结构。全曲综合运用多种为模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乐器所独创的精巧独特的音乐演奏技法,以此更好地展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多种风格变化特点。《春蚕》充分地抒发了刘德海先生的满腔情感,本文将以此作品作为课题研究对象,从作曲家具体生平、创作时代背景、特殊的琵琶演奏技法和其中所展现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风格文化特点、整体上的情感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演奏技法;音乐风格;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3-00-03

琵琶曲《春蚕》是刘德海先生在创作成熟期所写《人生篇》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少数民族曲风特点。在演奏技法上进行很多创新,如凤眼轮指、三个一组的分轮、特色的打带音和摇指、肉扫等,整个曲子充满少数民族的音乐色彩。作曲家刘德海先生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并抒发自己的情感。接下来本文将从创作背景、演奏技法、音乐风格、发展表达等多方面展现笔者对《春蚕》这首乐曲的理解以及看法。

一、刘德海大师及《春蚕》的创作背景

(一)刘德海生平简介

刘德海生于1937年,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最早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林石城先生,所以早期演奏风格中多蕴含着些许浦东派的风格色彩。而对于琵琶事业的狂热喜爱且对其更高一层的演奏追求,驱使他不满足只学习一家流派,想要仔细研学其他流派集百家之长,所以又先后拜访了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以及上海派的孙玉德先生取各家精华融会贯通,随着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同时大大提高丰富了刘德海先生对于琵琶曲的理解和表现。与此同时,刘德海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专业,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还学习到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西方音乐文化,即系统的西洋乐理知识和更深一步的作曲结构。慢慢地,不管是琵琶演奏还是创作琵琶乐曲他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扎实的功底,在拥有丰富的演奏经验和人生阅历后不断尝试在指法、作曲方面进行创新,刘德海先生“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勇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刘德海先生毕业后留任中央音乐学院学院任教并到多地开设琵琶大师课授教,对于和曾经的自己一样渴求学习琵琶的学生倾囊相授。现在不论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还是在校的殷殷学子无不受他的影响,现在很多人尊称他的音乐为“刘派”。作为现代琵琶界的领军人物刘德海先生无论是琵琶教育、演奏还是作曲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称得上是琵琶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二)《春蚕》的创作背景

琵琶曲《春蚕》是刘德海先生总结融入自己的感受所写的《人生篇》《田园篇》和《宗教篇》这三个篇章中的《人生篇》里最有特色的一首作品。在他长期不断采风积累,在快要到“知天命”的年纪恰逢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大量西方文化、思维涌入,中国音乐家也开始思考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未来,创作的音乐也开始充满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在此契机下刘德海先生对前30年的创作人生、琵琶事业、民族音乐发展进行全面思考,他认为我们不仅要接受西方的音乐,也要将其与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结合传向世界,于是创作出著名琵琶曲《春蚕》。所以这首乐曲蕴含了刘德海先生许多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在音乐上《春蚕》这首曲子充满了中国少数民族维吾尔族音乐特点,以新疆维吾尔族的四首民间音乐《牧羊曲》《埃介姆》《你的天上有没有月亮》和《自由的生活》为主要的音乐创作素材[1],乐曲中模仿了鹰骨笛、沙漠中行走骆驼的驼铃、春蚕吐丝、少数民族乐器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全曲充满了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描绘出拥有着浓重的古老神秘色彩,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新疆自然风光。围绕唐代诗人李商隐“春蠶到死丝方尽”的诗句所作,刘德海先生想象自己为春蚕,更深一步地体会我国民族精神之一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将这种精神身体力行地贯彻在他的教育事业中。

二、琵琶曲《春蚕》的特殊演奏技法

(一)凤眼轮指、龙眼轮指以及三个一组的分轮

全曲有三种特殊的轮指:开头强部分的特殊凤眼轮指;弱部分的龙眼轮指;第五段的三个一组的分轮。

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用琵琶声来模仿塔吉克人独特乐器“鹰骨笛”的音色,音乐不断极强极弱极强极弱地变化。音乐强的部分营造出一种老鹰翱翔穿梭在戈壁中的画面,坚毅富有冲击力。而音乐弱的部分是整体俯瞰大地景象,神秘而缥缈悠远。对强部声音的模仿就要求我们运用特殊的凤眼轮指。普通的凤眼轮指只需要在轮时大指与食指以及虎口呈椭圆像孔雀的眼睛一样。而这里还需要尽量将手指保持立起与弦趋近垂直并呈现梅花状轮开,轮开后的形状中指最高无名指与食指略低,小指最低。这样的轮指能够使声音更加坚硬、有力、干涩,有更好的颗粒性。从曲目开始第一句就是这种轮指极强的进入并保持力度迅速收尾。对于弱的部分就要求我们使用龙眼轮指——大指与食指以及虎口保持正圆状,并且加强掌部的支撑力保持每个指头弯曲地轮出。一口气轮出,颗粒性减弱,歌唱连贯性加强。第二小句运用龙眼指法维持在很弱的状态。如此反复几次为的就是形成鲜明对比,而每一种轮指在弦上轮的位置也有讲究。强处是对鹰骨笛的明亮坚毅音色的模仿,要有一击入耳的效果,这就要求右手要靠近扶手处并感受指尖与弦相互作用的力,进行颗粒性强有力的凤眼长轮。弱处则是对鹰骨笛颤音的模仿,此处要在靠近品的地方极弱,十分具有动感力流线型的龙眼长轮。无论是强弱都要追求音色的干净,每一乐句与呼吸同步。

第五段是曲子的尾声,三个一组的分轮(在正常轮值的基础上每三个指头换一个音)给人一种连续多个三连音的感觉。对轮值基本功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对不容易控制的无名指与小指在保证初音间隔与其他指头一样的同时,还得保持力度与其他指头一样。速度安排由慢渐快;音量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处理。流畅的旋律悄悄进入又悄悄消失,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紧挨此处前与第一段旋律线条十分相似的乐句和之后的打带音加山口拨弦以及肉扫部分进行连接,也将情绪再现并做一个小的起伏升华。对轮指“点”的清晰度要求更高,保证每一组音之间要分清的同时还不能断开。慢慢渐快,要求每一组速度都要有轻微不同,无形中加快才能确保不突兀。

(二)三指摭弦

三指摭弦是在第二段泛音结束之后开始。三指摭弦也是刘德海先生在琵琶曲《春蚕》中以正常摭弦为基础加以创新的。演奏方法是大指勾四弦,食指抹二弦,中指抹一弦同时进行。在做三指遮弦时,要由大臂小臂一起带动手指由上向下抹弦,触弦一的瞬间弹起。这里是三指遮弦与双剔(食指在二弦、中指在一弦同时向外弹)双抹的创新配合。开始声音浑厚有力,节奏平稳。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牵着骆驼,一步一步在太阳炙烤的沙漠中艰难行进。之后一样的指法但出现三十六分音符,节奏稍稍变得轻快,为音乐风格转变做准备。

(三)弹挑弱音以及摭分弱音

这两段弱音中弹挑弱音是在转C调的第三段开头;摭分弱音在转G调之后的第四段。

弹挑弱音是为了模仿维吾尔族的弹拨乐器“热瓦普”的音色[2],用右手小指抵住弦根,食指和大指做正常弹挑,使得音色发闷。普遍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使乐曲更有动感,节奏变得活泼轻快,构建一幅维吾尔族年轻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有明显的新疆风格。此处对弹挑技法有较高要求,弹和挑的音量要一致,保持清晰,弱而不虚。这一处使用明亮的C大调与第一、二段采用小调来刻画“戈壁景象”和“丝路驼铃”相比有明显的转变,此曲的对比性在这里有所体现。

摭分弱音是对维吾尔族弹弦乐器“弹步尔”和“都塔尔”的模仿,小指抵住一弦,食指和大指分别在一、四弦进行摭分。起速较快加以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刻画了刚毅粗犷的新疆汉子的起舞场面,与弹挑弱音有一定的呼应。要求摭分流畅、音量一致、节奏稳定,需要配以节奏器单独练习。

(四)打带音、山口拨弦配肉扫、抹剔等技法

在《春蚕》这首乐曲中其他少量运用的特色技法还有摭剔泛音、摭剔伴以左手滑音、打带音、山口拨弦、肉扫、抹剔、双划弦。

摭剔泛音是对驼铃声音的模仿,要由弱到强再到弱,营造骆驼从远处慢慢走来又慢慢远去的场景。摭剔伴以左手滑音,则是为了描绘骆驼在沙漠中艰难行进上坡、下坡的动态画面。这两处的摭剔一起构造了丝路驼铃。

打带音、山口拨弦和肉扫都是刘德海先生独创的,用前两者配合的声音来模仿春蚕吐丝织网发出的细微的声响。渐渐加入有独特节奏规律的肉扫,四根弦一起轻微震动增加音乐的朦胧性,仿佛隔着纱在看春蚕吐丝。

用胶布侧面进行抹剔,要求手做慢慢的转动由侧转正,渐渐由中指变为中、大指,变为食、大指。与后面的扫轮无缝衔接,最后结束在强有力的带有扫弦意味的双划弦上。戏剧性就体现在这里,一般的结束应该用渐弱渐缓慢慢消失的旋律线条来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里的“尽”“干”进行描绘,但刘德海先生另辟蹊径将乐曲整个推起做结束,让整个演奏情感都立刻得到了升华,整个曲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琵琶曲《春蚕》的音乐风格与发展表达

(一)《春蚕》特殊技法表现的少数民族风格特点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琵琶创作中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运用非常少,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春蚕》出现成功填补了这一部分的空白,使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在琵琶中得以充分体现。“鹰骨笛”是塔吉克人传习了千年的古老吹管乐器,刘德海先生对这个特色乐器的技法模仿,成功营造了雄鹰翱翔鸣叫划破长空,呼啸而下又盘旋而上,俯瞰戈壁上一群穿着具有民族特色服装的人们也吹着明亮的笛子聚在一起由远到近的画面。对维吾尔族“热瓦普”“弹步尔”和“都塔尔”进行的模仿,展现新疆音乐中最享盛名的,能轻易让人载歌载舞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创作出更多独具特色的琵琶技法。

想要更好地展现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就不仅仅要模仿他们的特色乐器,还要研究透他们的音乐风格、创作习惯,这样才能形神兼备。在音乐风格上,新疆少数民族的音樂注重它的可舞蹈性,要求音乐具有很强的带动性、感染性。这决定了他们的音乐多是律动的、活泼的、明快的。创作时节奏型的选择上爱用附点、后十六节奏甚至很多三十六分音符并且突出强弱重音的变化。琵琶曲《春蚕》还借鉴了新疆民歌里的七声音阶,调式多次改变,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民族风味[3]。

以上两部分的结合使得琵琶曲《春蚕》很好地展现了维吾尔族因继承传统的古代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所保有的浓郁民族风格。

(二)《春蚕》整体的发展表达

琵琶曲《春蚕》情感的表达十分直接,整体的发展富有逻辑性。直接之处在于:曲子开头第一句音效的干、强、硬,直接点题展现了春蚕坚毅的精神。之后反复的强弱就像春蚕不停地挣扎;最后一段,先模仿春蚕吐丝整体较弱,快结束时右手中指由胶布转到指甲,由抹、剔变成中指大指的弹挑再变成正常弹挑最后变成扫弦,整个曲子在强中结束。就像是春蚕一点点吐丝直到燃烧整个生命悲壮地死去。逻辑之处在于:写蚕自然让人想到丝绸继而联想到古代“丝绸之路”的艰苦,于是第二段开头直接就是描绘沙漠中骆驼和人顶着烈日的徒步,春蚕的精神延续到人身上。随着跋涉,穿过新疆时碰到少数民族人晚上弹着乐器载歌载舞,于是有了曲中对“弹步尔”和“都塔尔”的模仿。

《春蚕》这个曲子表面是表达对春蚕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更深一层在于表现中华民族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生命生生不息的延续力量,人类群体的顽强意志与信念。借描写春蚕一生来由小及大地表达了人文精神、国家情怀,一步步升华。同时刘德海先生也借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达自己一生都将热衷于为琵琶的演奏、教育、创作奉献的情感和决心。

四、结束语

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春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所表达的精神,明确了演奏此曲时因怎样处理音乐,并且通过研究此课题不知不觉间弥补了自己一些知识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琵琶曲《春蚕》演奏技巧和艺术特色[D].广西师范大学,2021.

[2]陈湘.刘德海琵琶作品中的继承与创新[D].武汉音乐学院,2016.

[3]韩潘汇.探析琵琶独奏曲《春蚕》[D].杭州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春蚕音乐风格
春蚕吐丝做茧忙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春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