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长笛作品演奏风格探析
2023-06-26国越
国越
摘 要:笔者通过对巴洛克时期时代背景的研究以及对这一时期长笛作品的分析,探究这一时期长笛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在音色、力度、速度等诸多音乐要素中所遵循一定的演奏规范,为长笛演奏者在演奏巴洛克时期长笛作品做相应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长笛;巴洛克;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3-00-03
一、时代背景及长笛的改进
巴洛克时期通常指1600-1750年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社会正在谋求转型,从保守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过渡至自由的资本主义。这一时期,欧洲的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建筑、绘画、音乐等领域。统治者们过着极其奢靡的生活,权贵阶层往往通过修建华丽的宫殿和奢靡的娱乐活动来显示自己的权威。舞会、宴会等场合以及歌剧、戏剧等各类艺术活动频繁,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
在音乐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乐器制作工艺的提升,更多华丽、技巧性的旋律在曲谱上体现出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如同建筑风格一样豪华、绚丽。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也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不断创新创作手法,曲目华丽典雅。
在文艺复兴时期,器乐担任声乐伴奏的角色,没有单独于声乐而存在。巴洛克时期一个重大影响是,器乐曲不再是声乐的“附庸”,大量独立于声乐存在的器乐曲逐渐开始流行。在许多声乐作品开始之前,会有器乐演奏的序曲。同时,大量的独奏、协奏器乐作品开始出现,器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与声乐艺术互为补充、互相影响。与此同时,一些新的乐器开始涌现,旧有的乐器也得到很好的改良,使得性能大为提高。在音乐体裁方面,大量新的体裁诸如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有了雏形,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体裁的种类。这一时期涌现出以亨德尔、维瓦尔第、巴赫等一大批享誉后世的音乐大师,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笛历史久远,其产生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长笛作为一种乐器被确立下来。巴洛克时期之前的长笛,采用不分体的木质结构,上面有一个吹孔和六个按孔。起初常由一些流浪艺人演奏。由于其特殊的音色,后被军乐所运用。16世纪,长笛经过改良,管身变长且分为两节拼接而成。17世纪中叶,法国奥托泰尔家族对长笛进行改良,在按孔上添加了简单的按键,使得音色更加优雅。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深受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长笛作为一种可以独奏的旋律乐器,音色优美,在巴洛克时期广受人们喜爱。随着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等诸多作曲家长笛作品的推陈出新,巴洛克时期的长笛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1]。
二、音乐要素与风格特点
(一) 和声与织体
在巴洛克的早期,作曲家们钟爱单一的和弦做织体的主调音乐形式,一改文艺复兴时期复调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巴洛克晚期,这种音乐形式与复调音乐逐渐结合,再次产生了复调风格。复调風格以复调织体为主,并大量运用对位法,注重各声部间的横纵向关系,将这种对位手法运用到极致的人是巴赫。在巴洛克时期末期至古典主义早期,复调织体才逐渐向主调织体演变。同时产生了一种“华丽风格”,这种风格旋律华丽、律动,大量运用装饰音,和声织体较简单。
谈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不得不提起一个名词:“通奏低音”。所谓通奏低音是指键盘乐器或其他乐器的演奏者,根据作曲者在低音部所写的一系列和弦标记的数字进行即兴的和声填充。作曲家只为最高音和最低音声部谱写旋律,同时在主要和弦处进行数字标记。演奏者会根据作曲家标记的和弦数字即兴地演奏中间声部的织体。低声部的演奏乐器通常为大提琴、低音提琴等,演奏者只需重复标记的低音即可。
(二)力度与强弱
巴洛克时期的乐曲和歌曲整体上音域不宽,以级进为主,偶尔出现大跳音程。这样的旋律特点也造就了它没有夸张的渐强渐弱变化。渐强渐弱大多采用音区式力度和阶梯式力度,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音乐的力度会保持在同一个层次不变并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当力度发生变化时会十分突然,从一个力度跳至另一个力度并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这与巴洛克时期的常用乐器的构造和音色有关,无论是管风琴还是大提琴,都适合演奏这种“阶梯式的力度”。在巴赫的诸多长笛奏鸣曲中,“阶梯式的力度”也处处可见。
(三)旋律与节奏
蒙特威尔第曾将节奏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则的节奏,一种是比较自由的节奏。有规则的节奏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17世纪作曲家们逐渐开始用小节线分开节拍,以此来体现强弱拍,使听众有节拍的律动感。
在文艺复兴时期,歌曲的旋律常由人声来咏唱,显得平稳而又单调。在巴洛克时期,乐曲的旋律较文艺复兴时期有了较大变化。不再局限于人声,而是由许多乐器来完成,这极大地提高了旋律的感染力。同时,声乐的一些旋律也被键盘乐器或者长笛等高音乐器所取代,在音程方面加入了适当的跳进,使得旋律较文艺复兴时期更富于色彩和变化。
在旋律线条方面,巴洛克时期的旋律给人一种连续、连贯的感觉,同一个旋律动机会在乐曲的进行中不断重复和发展延伸,连绵不绝。
在速度方面,巴洛克时期出现了诸如adgio、allegro等简单的速度术语,虽然没有普及。这种速度的提示和力度一样,不在乐章或段落中间有所变化,大致保持一个速度恒定演奏[2]。
(四)风格与色彩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总体风格是在一定平衡限度内的华丽和炫彩,正如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特点,虽然华丽但又在一定限度内平衡,但没有太多夸张的特点。
同时,情绪上在同一乐章中风格不会有太多变化,这被称为情绪的一致性。每个乐章大致为同一种风格和色彩,不同乐章间才会有色彩的不同。例如,一首乐曲以庄严的情绪开始,整个乐章甚至全曲都会贯穿这种情绪在其中。
(五)调式与调性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便出现了大小调体系的雏形,但调性的功能和关系并未建立起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在音乐领域,作曲家们不断寻求突破,在巴洛克中期,逐渐打破教会调式的禁锢,向大小调式转变,这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更加贴近于民众的生活。
对于作品所表达的题材,巴洛克时期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抛弃了传统音乐的“禁欲”素材,题材更加广泛丰富,诸如田园生活、爱情故事、希腊神话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题材中,更加贴合民众的生活。
(六)乐器与音色
在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音色也可以通过不同乐器的运用来进行对比,以此来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和体现复调对位法。长笛在巴洛克时期运用广泛,颇受人们喜爱。
横吹的长笛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一幅壁画中,15世纪运用于军队的奏乐中。在巴洛克时期以前,虽然一度比较普遍运用,但横吹长笛不受重视,很少有作曲家为长笛单独谱曲。直至17世纪末长笛经过改良后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在巴洛克时期的长笛相较于现代长笛有很大的不同,它采用木质结构。音色较今天的金属长笛更有一种空灵和悠远的感觉。但不如现代长笛这样反应灵敏、音色透亮。现代长笛的高音区有爆发力和穿透力、颗粒感强;中音区较为婉转、柔和,擅长演奏抒情性强的旋律。因此,在演奏巴洛克时期长笛作品时,应避免夸张、尖锐的音色,多一些悠扬、空灵、柔美,避免做过多的腹颤音。
三、长笛演奏规范与教学研究
(一)加强基本技法的训练与规范
1.音准
长笛在构造上的缺陷导致“高音偏高、低音偏低”,演奏者应着力提高音准的辨别力,在听觉上更加敏锐,可运用添加辅助按键、改变气流速度等方式及时调整演奏时的音准。
2.长音与腹颤音
由于巴洛克时期乐器的构造较现在的金属长笛相比比较单一,音色也更加直白,演奏者在演奏巴洛克时期乐曲时应尽量还原乐曲本真,避免增加过多腹颤音。音色应当松弛而有穿透力,结实饱满,在演奏低中高音时上下贯通。
3.连音与吐音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像是将珍珠串成项链,连绵不绝、永不断开。在演奏过程中,吐音就像是一颗颗的珍珠,而连音就像是一根线,气息贯穿于音乐的律动中,永不停息。
(二)注意装饰音的规范演奏
巴洛克时期的长笛作品中,其装饰音演奏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是大部分装饰音都从主音上方的二度音开始;二是装饰音演奏的音与该乐句调性相同;三是装饰音的速度往往和乐曲的速度相符;四是装饰音之后若主旋律向上进行,颤音结尾应往下回旋后再往上,或反之[3]。
1.颤音(Trillo)
颤音从中世纪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以库普兰为代表的作曲家赋予了装饰音美学价值。16世纪初的颤音通常由本音开始演奏并交替演奏上方二度音。到托马斯(Fray Tomas)和辛鲁塔(Girolams Diruta)时,颤音改为先演奏上方音再演奏本音。以至于巴赫、亨德尔等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都十分推崇这种演奏方式。
2.倚音(Appoggiature)
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重视对倚音的运用。在这一时期,倚音又可分为短倚音和长倚音。短倚音呈现为在小音符上加斜线,实际长度一般按符尾时值演奏。长倚音一般呈现为不加斜线的小音符,实际演奏时值为主音的三分之二(若主音能被三等分)或二分之一(主音可以二等分)。
3.回音(Grupetto)
回音在巴洛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常用于键盘音乐。由于巴赫、库普兰、斯卡拉蒂等人的使用,由主要音的上二度音开始的方式逐渐被确定下来。
(三)了解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差异
1.巴赫
巴赫一生未离开德国,他植根于德奥音乐文化,复调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短小的音乐动机不断发展,作品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同时宗教音乐也十分突出。除器乐、键盘作品外,巴赫的宗教体裁作品如弥撒曲、受难曲、康塔塔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巴赫为长笛创作的作品主要集中于无伴奏作品、组曲、奏鸣曲以及其他管弦乐作品。
2.亨德尔
亨德尔的生平经历比较丰富。他出生于德国,后生活于意大利,广泛接触意大利音乐文化,也曾任职于英国皇家歌剧院。亨德尔的作品与巴赫的宗教音乐风格不同,他以其通俗性的世俗音乐风格为大众所认可,简单的和声以及华丽装饰性的旋律,风格生动典雅,广受市民的欢迎。同时他的作品以英雄的主题和宏大激昂的特征,兼收并蓄意、英、德、法等国音乐风格,有着明显的主调风格。亨德尔的创作以声乐作品居多,诸如清唱剧、歌剧等,器乐作品占比较小。其中长笛的代表性作品有十二首无伴奏幻想曲、a小调组曲以及奏鸣曲。
3.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他生于威尼斯,作品风格深受威尼斯乐派影响。他的作品很多,协奏曲成就最高,被称为“协奏曲之王”。而这些协奏曲又以小提琴协奏曲居多。维瓦尔第擅长挖掘小提琴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技巧,曲风热烈而率真,富有技巧性。同时他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控制一切。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富于民间色彩和民间气息。
4.泰勒曼
泰勒曼是18世纪早期的一位作曲家,与亨德尔、巴赫属同一时期。他生于德国,一生創作有大量作品,主要以康塔塔、序曲、协奏曲、受难曲为主。他的音乐逻辑性强、简洁明了,段落分明且结构清楚,风格优雅而又华丽。作品兼具主调与复调风格,为复调音乐向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调音乐过渡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泰勒曼为长笛创作的十二首幻想曲堪称经典之作,是每位长笛演奏者的必习之作。
(四)研究多种组曲的风格特点
组曲(suite)是由多个乐曲或乐章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组曲的起源各不相同,有些起源于民间的舞蹈,有些源于贵族的舞会。古组曲是器乐作品中比较久远的一种体裁,它最早体现于为舞蹈作品伴奏。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小的舞曲:基格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库朗特舞曲、阿拉曼德舞曲。它们分别有不同的节奏特点和风格。创作手法也采用了主调、复调混合的手法。
1.阿拉曼德(Allemand)
源于16世纪的德国,常为中速4/4拍,有时为主调风格有时为复调,时而柔美流畅,时而严肃。节奏特征以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节奏为主。
2.库朗特(Courante)
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源于法国的库朗特舞曲,它以中速为主,3/2拍或6/4拍,风格典雅,节奏特征以跳跃的附点节奏为特点。另一种是源于意大利的库朗特舞曲,以快速为主,3/4拍或3/8拍,风格轻巧而又生动活泼,节奏特征以切分音为特征,对位较多。
3.萨拉班德(Sarabande)
这是16世纪传入西班牙的一种舞曲,通常以主调形式呈现。速度为慢板,3/2拍或3/4拍为主,音乐风格庄严神圣而又平稳舒缓,节奏以第二拍时值长而突出。
4.基格(Gigue)
其源于16世纪的英国。速度为快速,风格热情活泼而又充满活力,以三拍子为主。节奏特征以固定的附点节奏和大跳音程最为突出。
舞曲的种类纷繁复杂,不同作曲家在排列舞曲顺序时会有不同的安排。阿拉曼德之前往往安排有前奏曲、序曲、托卡塔、幻想曲等,在库朗特、萨拉班德、基格中间会插入其他舞曲或非舞曲体裁,如布列舞曲、波洛涅兹、小步舞曲、西西里舞曲,非舞曲体裁有回旋曲、幽默曲、随想曲、谐谑曲、咏叹调、恰空等。
四、结束语
巴洛克时期是长笛飞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长笛乐器机能的改良,演奏技法的创新,还是长笛的作品的推陈出新,使得长笛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了解和掌握巴洛克时期长笛作品的演奏风格及规范,仅通过一篇文章难以全部概括,需要演奏者广泛阅读有关巴洛克时期的著作,了解巴洛克时期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广泛聆听这一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多做比较和对比研究。同时,结合对这一时期的建筑、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探索,才能对巴洛克时期的风格有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肖立,张建化.细分巴洛克時期的装饰音[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40.
[2]王晓燕.巴赫长笛作品演奏风格初探[D].天津音乐学院,2007.
[3]王墨涵.长笛演奏技巧的疑难及解决(下)[J].乐器,2010(0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