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教学系统支持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

2023-06-26李慧慧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李慧慧

摘要:数字教学系统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备课助手”共享优质数字资源,开展数据采集与诊断,形成学习者画像;通过“教学助手”推送交互式课件,促成在线讨论与协作,记录过程性学习数据;通过“作业辅导助手”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生成过程性、差异性数据,开展数据分析与反馈。它们与教学内容结构化、学习进程结构化、教学要素结构化的单元教学深度融合,有效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数字教学系统;深度学习;单元教学;读写策略;学习支架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强调让学生在充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把握所学内容的整体结构,这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它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为学生创设恰当的、真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使之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表达与表现出来;它强调“元认知”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解、反思所学的内容和过程。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直指学生有深度、有意义的学习,其本质在于学生能掌握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科思想方法,获得“元认知”知识。

一、单元教学助推学生深度学习

单元教学通常是依托教材,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聚焦单元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统筹和设计教学内容、作业内容、评价内容、学习资源,并保持这些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开展连续课时、循序渐进的教学,最终完成一类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因此,单元教学助推学生深度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结构化

单元是由相互作用的教学内容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纵向来看,单元内同类知识、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教学的坡度;横向来看,不同单元交叉互补,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所以,以单元为单位开展教学,教师会从教学整体着眼,围绕单元目标制定体现关联性、整体性、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既考虑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又凸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掌握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进程结构化

以问题形成与解决为主的单元学习活动,是学生单元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单元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常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此外,单元编排多采用类聚的组合原则。单元教学内容在思想内容或语言艺术等方面,既有某种共性,又兼具个性。在活动开展中,教师常通过引导学生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方法、规律,进而掌握学科思想方法。

(三)教学要素结构化

单元教学结构表征为在单元教学目标统摄下教学、作业、评价、资源之间的协同系统。教学活动是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业是对教学活动的巩固与延伸,评价对教学活动起到导向、诊断、调节的作用,资源为教学活动、作业、评价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学生参与活动、完成作业、完成评价任务、运用学习资源所蕴含的思考过程就构成了他们整个单元的基本学习经历。这样的经历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历程,总结学习经验,掌握“元认知”知识。

二、数字教学系统与单元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

上海智慧教育平台(上海微校)数字教学系统研发了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以及作业辅导助手(简称“三个助手”),融入数字教材、空中课堂视频课等优質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支持,与单元教学深度融合,为师生打造了一个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智能空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共享优质数字资源,进行数据采集与诊断,形成学习者画像

“备课助手”设置了数字资源、教案设计、课件编辑、任务设置等功能模块。教师登录平台,便可查阅其提供的不同年段、各个单元的优质课程资源包,资源包下设单元参考、课时参考、作业参考、空中课堂等子栏目。笔者以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单元内容为例进行阐释。

该单元包含阅读、写作和综合学习。打开课程资源包,教师在“单元参考”模块可浏览市骨干教师编写的单元规划及教学设计,其包含单元规划表、单元教学目标(见表1)、单元课时建议、单元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资源设计等文本资源。

单元课时建议不仅明确了各课时目标,建立了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实施单元教学的课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此处以《藤野先生》为例(见表2),完整版可扫码阅读。

单元活动设计板块则重点提供了开展单元教学活动的策略,具体表现为把解决多件事(或多材料)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读写任务作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主线,将解决具体任务的读写策略确定为各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比如,多件事(或多材料)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共性阅读策略是:(1)寻找核心问题,即这个人物对于作者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2)下位问题包括:叙述了哪些事件(或材料)?人物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在什么情形下发生?这些表现的动机是什么?他(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事件(或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写这个人物?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形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因此,阅读《藤野先生》的策略是:首先,找到核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藤野先生?接着,寻找下位问题:(1)写了藤野先生哪些事?藤野先生有哪些言行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这些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哪些事件与藤野先生无关?这类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3)叙写藤野先生的一组事件与叙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一组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两组事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想表达什么?(4)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这些语言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备课过程中,这些数字资源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要求及策略,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进而促进学生掌握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任务设置”推送预习作业。平台则能通过分析、评估学生的预学数据,形成学习者画像,进行学情诊断,为教师的精准教学提供参考。

(二)推送交互式课件,促成在线讨论与协作,记录过程性学习数据

“教学助手”设置了教学课件、互动工具、信息传输、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等功能模块。教师依托教学课件与互动工具,适时推送数字化的学习任务单,可构建交互式的学习课堂,促成师生、生生在线讨论与协作。这既优化了教师的示范讲解,又促进了学生的体验探究。笔者以《回忆我的母亲》两张学习任务单(如图1)为例说明。

两张学习任务单各包含3个课堂练习。教师教学时,对于每个课堂练习,会推送一个交互式课件。这些交互式课件既是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支架,同时又构建了文本的解读路径和思考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

学生围绕交互式课件进行在线协作与讨论时,平台会实时记录并生成过程性学习数据。运用数据分析功能,教师既可以跟踪了解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多次检测结果,也可以了解同一知识点在同一集体的掌握情况。平台可生成包含学生学科能力、错题情况、学情变化趋势等多方面学业信息和学生个性特征的数据报表,进而支持教师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促进因材施教。如两张任务单的第一题都指向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在任务推进中,教师若在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便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完成第二个任务推进中再次巩固、强化。教师还可对两次任务完成情况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反观教学行为的实效性,进一步改进教学。

(三)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生成过程性、差异性数据,提供数据分析与反馈

“作业辅导助手”提供课后作业、数据统计、错因分析、智能推送、人机对话等功能模块。课堂教学后,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作业批阅情况,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再通过“作业辅导助手”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作业资源,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历程,总结学习经验。数字平台也具有追踪知识点、学科能力、错题归因的功能,从而生成学生学习过程性、差异性数据,并依托智能算法,为学生智能匹配个性化学习资源,如视频以及跟进作业等,对学生开展持续性的个性化辅导;学生也可通过平台查阅、回顾、整理课堂所学,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还可根据研究变量及采集到的相关证据,开展基于数据的实证分析,推动课堂从基于经验的主观性评价逐步转向基于数据的诊改化评价,进而改进教学。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提出了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字教学系统支持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实施模型(如图2),并开展了教学实证研究。

三、数字教学系统支持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七(2)班学生(38人)为实验组,对照组为七(1)班学生36人,旨在通过比较分析说明数字教学系统支持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对于学生阅读策略的掌握有积极影响,以此证明这样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实验组采取数字教学系统支持下的单元教学方式,对照组则采取常规的教学方式。教学前,教师对两组学生读写策略的学情进行前测,经过独立样本检验分析(见表3),得到实验组学生(=0.36)与对照班(=0.37)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0.39 > 0.05),处于同一水平。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涉及兩种调查工具:调查问卷和单元教学前后的阅读测试。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学生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阅读策略训练的有效性则通过两次阅读测试的结果来体现。笔者使用的材料如下:

1.前测《我所见的叶圣陶》、后测《快手刘》中两个信度、效度、标准基本一致的练习题。

2.《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美丽的颜色》《列夫·托尔斯泰》学习任务单。

3.实验前测与后测数据统计表、观课评价量表。

4.后台数据:任务完成情况、学习记录、学习时长、学习行为数据量。

(三)研究过程

面向实验组学生授课时,教师运用“备课助手”共享平台上的优质数字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运用“教学助手”推送交互式课件,促成在线讨论与协作,实现学习过程结构化;运用“作业辅导助手”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生成过程性、差异性数据,开展数据分析与反馈,保持“教—学—评”一致性。对于对照组学生,教师采用常规教学方式。实验研究过程安排见表4。

(四)研究结果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作答情况的总分差值、前后测差值进行检验分析(见表5),教师发现两组学生作答总分变化值为0.48,表明两组学生前、后测分数变化差值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第一题前、后测分数差值间差异显著(=4.13,= 4.7-05),表明实验组学生经过单元教学后,作答第一题的准确率有显著提升,且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结果表明,数字教学系统支持下的单元教学对学生读写能力提升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上,对于其他能力提升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时长来看,未能得到证明。这说明阅读策略经过指导和练习可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提升,但要达到熟练且自主地运用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有针对性的练习。当然,语文学习中,概括能力是学生发展高阶思维的必要基础。我们推测,在数字教学系统支持下的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其他能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学生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行为数据显示,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反思、总结学习经验的意识也有明显提升。

四、总结与展望

基于实验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深度学习的发展与推进提供了可能,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协作的广度与深度。当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如何运用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就目前实践遇到的困难而言,笔者认为今后还需在以下两方面改进。

(一)优化数字资源,增强资源的适配度

从整个实验过程来说,具有准确性和互动性的数字教学资源开发难度、人力成本、时间成本都较大,开发效率较低,且数字教学资源与学科课程的适配性有待验证。如何科学设计数字教学资源,整合各类数字教学资源,促进数字资源的常态化运用,教师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二)完善数据模型,提升教师数据素养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据是破解教学黑箱、推动课堂变革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教学数据采集方案并不健全。教学中需要哪些数据,如何采集这些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基于数据量化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生成知识图谱,并将此类信息转化为群体共性,生成对应策略,仍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升数字素养,深刻理解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内涵,让技术更好地赋能课堂教学,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月霞.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让学习真实发生[J].中小学管理,2021(5):13-17.

[2] 马云鹏.“深度学习”的本质及教育价值[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5):5-7.

[3] 郑葳,刘月霞.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教育研究,2018(11):56-60.

[4][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7] 曹刚.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1(6):23-27.

(作者系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

責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