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浙水至棋子山段绿化工程模式探讨
2023-06-26王志刚
王志刚
(山西省陵川县太行第一山国有林场,山西 晋城 048300)
0 引言
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陵川段是陵川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市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积极行动,紧紧围绕发展全域旅游,致力于把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民心工程。本县浙水至棋子山段绿化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全长17.235km,其中可绿化长度12.6km。建设项目总投资1800 余万元。在植物配置方面,栽植本土树种,凸显成活率高、成本低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在原有植物基础上,优化树种,形成“上乔、中灌、下草”的丰富层次,打造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景观效果,做到春观花、夏赏叶、秋收果、冬览枝的全新绿化景观[1],打造成绿树成荫或林野苍茫的具有识别性的风景道景观系统。本次风景道建设以周边自然环境为主,将现状场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田园机制充分加以保留与利用,并融入当地艺术传统和本土特色,营造风景道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让风景道自然、和谐地穿行于大自然的秀丽山水之间,将风景道沿线自然生态、区域人文景观打造成一幅流动的画卷。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新时代“大美古陵”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一条黄金通道,一条最美的风景路、旅游路。
1 项目区建设现状
1.1 项目区域环境
(1)地理位置。本绿化项目起点为陵川县六泉乡浙水村,终点为古郊乡大路沟村,途径六泉乡浙水村、赵辿村、黄虎掌村、黄松背村、下河村等8 个村,潞城镇秋子掌村、苇水村、大路沟3 个村。
(2)地形、地貌。陵川县坐落在太行屋脊之中,太行山脉由东北向西南起伏于陵川境内,西部处沁水盆地的东南边缘,构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天然地势。全县平均海拔1058m,海拔628~1791.9m,相对高差1163.9m。全县属土石山区,境内有山头百余座,沟千余条。项目区途径路段多以沟谷和山区为主,沿线沟谷、农田呈条块分散,山区内山大沟深。
(3)气候。项目区田园路段昼夜温差大、区域小气候多,“十里不同春、地无一丈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不足,但农产品具有品质优良的特点,初级生产者主要为粮食(玉米、谷子)、蔬菜(土豆、茴子白)、中药材(党参、黄芩)、林木果树(核桃)等;高山地带气温偏冷,对多树种绿化配置具有局限性,分布在东南部群山之中,山大沟深,开发难度大。
(4)土壤。境内土壤大部分是石灰岩质山地褐土,土壤有机质较丰富,土层较薄,生长着大量的草本植物,非常适于发展林业。项目区立地条件复杂,沿线途经农田路段和石质山区路段。农田路段土层较厚,土壤主要以山地褐土为主;石质山区路段,土层薄,不能满足绿化植苗需要,需取石、回土后才能栽植。
(5)植被。陵川县属暖温带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和阔叶纯林,原始植被久遭破坏,现有植被主要有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油松林、人工油松林、天然油松栎类混交林,其次是呈片状或地带性分布的侧柏、白皮松、刺槐、南方红豆杉等小片纯林。境内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是东南部石质山区为针阔叶林复合群落;中部土石山区多为灌木、草本混合植被,西部丘陵地带属旱生性农田野生草本群落,县境内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项目区沿线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以油松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于沿线两侧山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较为简单,植被生物量较小;灌丛生态系统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灌草丛,主要以荆条、连翘、沙棘等为主,分布在阶地和丘陵地带,与农田生态系统交替分布。
1.2 项目区状况
(1)地理位置优越,风景道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突出。周边的山水骨架良好,景色优美,对风景道景观营造起主导作用。
(2)线路路径穿山涧、过田园、跨溪、绕村,沿线整体自然山水景观特色显著。
(3)沿线两侧农田多以种植党参、黄芩等中药材作物和卷心菜、土豆等旱地蔬菜作物为主,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农业农田基础,每年的药花和菜花开花后,会引来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拍景。对于风景道远期打造特色农田景观有着很好的基础。
(4)沿线山体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利于风景道的环境借景。
2 总体设计
本次风景道景观规划以“显山露水”的理念为建设主导,采用“框景、借景、透景”等手法,按照游客“游步道、观花海、眺云海”的思路,运用视域空间将本条风景道分为“生态绿线、花海农田、绚丽山林”3 个板块[2]。
2.1 近期建设
生态绿线:分为绿化种植和景观建设两部分实施,一期主要是对主线两侧、路堑边坡、路堤边坡、自然空地进行绿化种植;二期主要是对主线沿线的驿站、观景平台、停车场等节点景观进行景观建设和路堑挡墙垂直上边坡进行“人文、艺术、绿色”装饰性及生态性修复处理。本次生态绿线色彩设计基调以“绿色、红色和黄色”为主。采用“透景、引导、屏蔽”的表现手法,围绕“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原则进行绿化植物配置设计。
2.2 远期建设
特色农田景观:按照路田融合的原则,在沿线农田梯田路段,借助风景道建设之机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果、药、菜、花”四大本土产业种植,推动风景道+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沿线田园路段两侧耕地及撂荒地,通过采取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形式把农景变成风景,让地域的形式凸显,打开一幅崭新的“三农”画卷。采取主动调结构、政府补助的形式,按照打造“陵川中药材之乡”的主题,发展沿线花海农田景观。将原来播种玉米等农作物的地块规模化发展林药、果药间作种植药材,建设党参、黄芪等中药材林下发展基地,突出本土特色;在部分景观视域凸显的梯田、沟谷地块适当规模种植油菜花、油葵、向日葵等耐旱的特色经济作物打造花田景观、打造沿路观光带。这种以农造景、以景带游、农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生态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明显。
沿线可视山体提档增彩:对沿线可视面裸露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提绿增彩;对沿线可视面植被较好的山体,按打造“色彩游”“季节游”的主题,以增花添彩的手法丰富林相,为山体添花描彩。
3 绿化设计思路及模式
3.1 设计思路
在风景道主线绿化设计中,以保护原有生态植被为原则。尽量保留路侧的自然植被,并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基础上采用“透景、引导、屏蔽”的设计方式进行主线绿化植物配置。
(1)透景。在景观优美的路段取消乔木种植,削弱路侧绿化在视觉上的切割感,使视线通透开敞。该“风景窗”既能丰富旅游热线的景观,同时又避免了长距离绿荫大道的单调性[3]。
(2)引导。弯道外侧线性加密种植乔木,强化风景道曲线线型,通过绿化对弯道外侧起到屏蔽作用,给司机向心方向的诱导,暗示转弯,弯道内侧则取消行道树,保证驾驶员视野开敞、通畅。
(3)屏蔽。作为旅游热线,对于沿线一些风景欠佳或有严重视觉污染的区域利用道路两侧植树带加以密植植物,巧妙遮挡,造景屏蔽,减少行车的烦躁感[4]。如弃土场、取土场、不雅民居等;同时道路两侧的乔木与沿线种植的花灌木,亦可形成绿色生态。
3.2 绿化模式
(1)模式一:路肩两侧平地宽度在2m 以内时,采用以“上乔、中灌、下花草”为主框架的绿化模式[5],主要有4 个小类型:上乔国槐,中灌红叶碧桃,下花草蓝花鸢尾;上乔国槐,中灌红叶碧桃,下花草野花组合;上乔国槐,中灌金叶榆球,下花草野花组合(图1);上乔国槐,中灌紫叶李,下花草野花组合。
图1 上乔国槐,中灌金叶榆球,下花草野花组合
(2)模式二:路肩两侧平地宽度在2m 以上时,外侧风景较好路段,第1 排以“上乔、中灌、下花草”方式或彩叶“灌木加花草”的模式栽植。有以下类型:第一排上乔国槐,中灌红叶碧桃,下花草野花组合,后排散点花冠组景(图2)。
图2 下花草野花组合,后排散点花冠组景
(3)模式三:路肩两侧平地宽度在2m 以上时,外侧风景一般的路段,第1 排以“上乔、中灌、下花草”方式栽植,以后根据平地宽度品字形密植本地植物小片林,株行距为2.5~3m,起到遮挡的效果,后排为红叶碧桃片林。
(4)模式四:沿线穿越村庄路段,可采取栽植落叶开花树种或花草与行道树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美化。
根据沿线绿地空间采取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方式栽植紫叶李、五角枫、红叶碧桃、金叶榆球、日本樱花、牡丹、月季等,让道路绿化和村庄美化相结合。
4 效益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是加快经济转型,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大美太行在山西,最美风光在陵川。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瓶颈的制约,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陵川县浙水至棋子山段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构筑环太行山旅游景区循环圈和经济发展大动脉,打造太行旅游强县发挥重要作用。
5 存在问题
(1)沿线主要以山区路段为主,施工中挖方和填方段,山体破坏面较多,岩土露天,生态修复较难。
(2)沿线分布的弃土场、原有道路、路肩两侧、平地及边坡,土壤多为弃石弃渣,需要取石挖渣还土后才能植树,本次取石挖渣还土工程量较大,增加了项目投资费用。
(3)沿线路堑边坡多为土石边坡,坡度较陡,稳定性差,生物措施修复短时间内达不到生态修复效果。
(4)路堤边坡坡度较大,边坡稳定性较差,边坡土壤多为废石弃渣,土层较薄,浮石比较多,绿化施工难度大。
(5)项目区气候较冷,小气候较多,山高风大,限制了多树种的植物配置设计。
6 对策
(1)对沿线破碎、裸露的岩体,运用喷混植生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对大面积的护坡石墙采用屏蔽、装饰、植物覆盖等方式进行景观处理。
(2)重视地域文化元素挖掘,以及乡土植物的选择和运用,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节点植物景观。
(3)强化视觉效果,对景观视线加以引导,并注重对周边环境的屏蔽和因借景处理,塑造开阔变化的道路空间。
(4)在满足交通安全的功能前提下,塑造人性尺度的绿色空间。
(5)绿化工程栽植是基础,养护是关键,在后期管护中要根据树木生长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条件的特点,科学做好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补植缺株、灌溉、除草、防寒、防火、定期巡查等全面工作,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6)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原植被的保护,自然形成的小乔木和灌木植被层有着对当地环境先天的适应能力,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并进行美化处理,使其融入人工建造的植被体系中,达到事半功倍的绿化效果。
(7)引导产业转型,利用好现有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为风景道的建设打下良好的生态绿线基础。
7 结语
项目施工单位按照本文提出的对策,对陵川县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浙水至棋子山段绿化工程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补救措施。目前,该通道绿化起到了观景、旅游、休闲效果,得到了预期效益。同时也希望这些对策为今后的通道绿化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