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看福建文化走出去

2023-06-26黄婉彬于镇华

文化产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族群中华文化华人

黄婉彬?于镇华

福建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流,福建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地域文化资源独特鲜明。峇峇娘惹是指早期以福建人为主的中国人移民到东南亚后,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后代。福建文化元素从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上深深地影响了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形成,为海外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中的福建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商道,其推动了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见证了以古泉州为代表的福建各地外贸商品精巧的生产工艺和贸易输出,这些共同促进了中外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峇峇娘惹族群的产生

峇峇娘惹又被称为“土生华人”,峇峇娘惹族群文化来源于中华文化。峇峇娘惹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专家认为它最早来源于土耳其语,并由印度传入,意思是“先生”“父亲”和“孩子”。峇峇娘惹指的是15世纪以来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移民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后代,他们最终在语言和习俗上实现了融合,成为峇峇娘惹族群。在东南亚地区,华侨史是华侨所在侨居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是中华历史不可分割的支流。因此可以说,峇峇娘惹族群文化融合了中华文化与部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而在这些华人移民当中,以福建人居多。福建文化元素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形成。而且从语言传播的角度来看,峇峇娘惹属于最早对中华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和交流的族群,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福建文化与峇峇娘惹移民地文化的交流融合

峇峇娘惹族群文化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现在也成了沿线国家极具特色的文化印记。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福建文化元素的影子。

1.从语言的角度看福建文化对峇峇娘惹文化的影响

语言是传递讯息最重要、效率最高的媒介,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和表达文化的因素。“峇峇”通常用来称呼男性,女性则被称为“娘惹”。马来西亚的峇峇将他们的语言称为“峇峇马来语”,由于当时移民到东南亚的华人以福建人为主,其中也有些移民来自广东潮汕地区,他们大都使用福建各地的方言,虽然具体在咬字和音韵上略有差别,但同属于闽南语系。在1980年大马半岛华人方言统计中,使用福建地区方言的人数为1409197,而当时大马半岛华人的总人数为3630542,因此这些土生华人所讲的峇峇话是马来语与以福建方言为主的地方语言的融合。在早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小娘惹》中,有一个叫“Kamcheng”的瓷器。而“Kamcheng”在福建话里是“感情”的意思,象征着感情深厚、坚不可摧,因此该瓷器深受峇峇娘惹的喜爱。

2.从建筑的角度看峇峇娘惹族群与福建的渊源

在房屋建造方面,峇峇娘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其建筑又具有马来和欧洲风情。19世纪初,峇峇娘惹建造的房屋大多是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瓦墙”,屋脊两边呈燕子尾巴状,类似弦月形,这种造型就是燕尾脊。尤其是馬六甲地区的房屋,其由原来具有南洋传统建筑风格的亚答屋逐渐转变为带有燕尾脊的闽南红砖古厝式房屋。这种建造方式源于古代,人们当时把鸟比作能通天的灵物,同时闽南人以燕尾归脊寓意在外的家人不管走得多远都会心系家乡,终将归来。因此,在马来的峇峇娘惹延续了这种建造风格,这样,即使身在他乡,其家国情怀也无法被抹去。

3.从饮食看当地文化与福建文化的融合

从某种程度上说,娘惹饮食文化是整个“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缩影和代表。其既有中华文化的内敛,也有马来料理的热情奔放,因此成了华人华侨在异乡寻味的一种方式。娘惹美食作为文化融合的产物,在坚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添加了南洋地区独有的食材和调料。峇峇娘惹的美食之所以取名为“娘惹菜”,是因为峇峇娘惹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娘惹美食只传女不传男,每个峇峇娘惹家庭都有自己对美食制作的理解,并且会把其中的秘方传承给下一代女性。

一些地区的峇峇娘惹甚至比华人更注重春节等传统节日,他们会按照传统习俗祈福祭祖,烹饪一大桌美食,包括叻沙、杂菜汤和猪脚等,仪式与移民前并无二致。刘浩然在《闽南侨乡风情录》中这样写道:“除夕之夜,各个成人有妻室的卧房中,均要孝敬床母,并在桌上摆上一壶过年白米饭,上插一对春花,一丛连母带子的芋头,这象征年年食有余粮,子孙兴旺如芋……”如今的娘惹美食已经成为娘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服饰看福建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娘惹服饰是峇峇娘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娘惹服饰一般包括娘惹可巴雅服、娘惹峇迪纱笼、娘惹珠子鞋等,以及各种配饰与首饰。这些服饰大多源于爪哇或缅甸,但也借鉴和保留了中国特色。卡芭雅(kebaya)是峇峇娘惹族群中负有盛名的服饰,其参照了马来服饰轻薄渐变的风格,又结合了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花边进行修饰,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了低胸衬肩,从而在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的同时具备西洋风格,尽显精致、秀美与大方。卡芭雅没有带子和扣子,固定时只使用三枚胸针,扣住衣服的对襟,看上去不仅清新凉快,还精致华贵。娘惹服饰最能展现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融合的美感,其材料多为轻纱,具有非常浓重的东南亚热带风情。娘惹服饰的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而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也通常为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等图案。

殖民统治时期的峇峇娘惹族群文化

到了19世纪,峇峇娘惹慢慢发展成为与其他华人群体不同的次族群。从某种意义上看,峇峇娘惹更多地融入了当地文化。

峇峇娘惹文化与殖民文化的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加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人们的生活逐渐稳定,峇峇娘惹也开始慢慢接受和适应居住国的文化。峇峇娘惹开始学习当地文化,一些原本的传统习俗也随着社会变迁逐渐消失,面对以伊斯兰教为主的马来西亚文化,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在延续上显得非常艰难。这导致峇峇娘惹文化越来越边缘化。

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在饮食方面,峇峇娘惹就餐开始使用叉匙。同时,峇峇娘惹的房屋建筑、着装服饰等也慢慢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风格。如今,峇峇娘惹族群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仪式和习俗逐渐减少,甚至现如今有一些峇峇娘惹的后代对中华传统习俗非常陌生,他们不讲峇峇马来话,也不讲马来语,而是说着一口纯正的英文,其生活习惯也逐渐西方化。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说峇峇话的华人越来越少,峇峇话逐渐被英语和纯正的普通话所取代,峇峇文学也逐渐消失,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翻译著作也大不如战前。

殖民文化给峇峇娘惹文化带来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装在峇峇娘惹社会中逐渐成为主流服饰。19世纪后期,年轻的峇峇娘惹开始穿融入了欧式风格的大衣和长裤。同时,像“拜天公”、梳头礼这样的习俗也开始被淘汰。在马六甲地区,只有极少数土生华人仍在继续坚持这一习俗。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很多峇峇娘惹坚持中国传统婚事习俗,新郎穿长袍,新娘也穿旧时的服装,依照古式礼俗成婚。马来西亚独立后,由于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峇峇娘惹在当地已经构建起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也被当地人认为是海外华人的代表。但是,受华人新客移民文化和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影响,峇峇娘惹文化正逐步走向边缘化。

当前,峇峇娘惹族群文化面临着逐渐衰退的艰难处境。随着峇峇娘惹在日常生活中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他们对峇峇娘惹文化也越来越陌生,同时,越来越多的华人也不再学习和使用峇峇马来语,他们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疏离程度逐渐加深。

福建文化与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创新互动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倡议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其为世界提供了一项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同时也给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道路,还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及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

以福建文化为核心的峇峇娘惹文化传播现状

当前,福建文化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渐落实,中国与马来西亚在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多,两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2018年,由王潮歌导演的情景剧《又见马六甲》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成功首演。该剧以郑和船队抵达马六甲的场景为开端,剧中便有一对峇峇娘惹新人举行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婚礼。全剧五个篇章、长达70分钟的演出演绎了马六甲600多年的沧桑变迁。该剧的上演成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背景下中马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了历史文化交流的魅力。

2019年8月,第三届马来西亚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马六甲举行。活动中有反映峇峇娘惹生活习俗的舞蹈表演,还有歌谣吟诵等。这些都促进了峇峇娘惹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交往交融。

2020年6月,由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婉彬策划制作的纪录片《共生缘——峇峇娘惹情》在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该纪录片是对东南亚华人移民史的梳理,是对峇峇娘惹共生共融文化的记录,更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时代命题的探寻。这也是第一部面向全世界展示峇峇娘惹族群发展轨迹和人文历史的纪录片,由此,“峇峇娘惹”族群文化被更加具象地记录了下来,新加坡的国家档案馆将此片收藏了起来,弥补了其在历史记录方面的不足。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峇峇娘惹族群把握时机,通过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使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常态化。现在其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峇峇娘惹文化在传承中的创新与思考

现如今,峇峇娘惹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沉默”,虽然在马六甲、槟城、新加坡等地仍有一些峇峇娘惹的后裔,但他们往往不使用传统礼仪习俗和着装,会说峇峇马来语的更是寥寥无几。马来西亚的侨生公会还为此特地举办了训练营,在训练营中具体介绍峇峇娘惹的语言、民间传说、娘惹糕点、珠绣鞋、娘惹菜肴以及一些传统节日等文化。此外,峇峇娘惹饮食文化颇受欢迎。娘惹菜一直是东南亚地区的特色菜,福建很多地方都有娘惹菜餐厅。再加上娘惹菜一直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得受众接受并且喜欢上娘惹菜。

文化的传承要融入生活,与时俱进。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在保留其传统外,还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时代迎难而上,用更年轻化、更合理的形式进行传承,比如运用短视频平台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另外,峇峇娘惹族群文化還可以进行创新。比如,马六甲荷兰街有一家酒店,就是以峇峇娘惹的祖屋改造而成的,在此入住的宾客可以体验峇峇娘惹一天的生活,还可以品尝娘惹美食。所以说,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也是一种方向,其将传统文化以一种有趣的、易被接受的方式代代相传,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峇峇娘惹族群文化作为福建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流,有着被更多人认识和保存的价值。相信在漫长的文化创新传播过程中,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将继续发挥余热。

综上所述,峇峇娘惹族群文化是15到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受社会和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峇峇娘惹长期以来恪守的传统习俗已慢慢改变,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即中华文化日渐边缘化的东南亚华侨文化。现如今,峇峇娘惹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走向衰落和没有受众的艰难处境,而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重要地点,受其文化影响形成的峇峇娘惹族群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其不仅加强了早期中国海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互利合作,为双方人民建立深厚的友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继续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创新弘扬峇峇娘惹文化是进一步保护、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式。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族群中华文化华人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新兴族群的自白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