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央媒”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构建

2023-06-26黄洪珍李蕊枫

科教新报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国式二十大话语

黄洪珍 李蕊枫

党的二十大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与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主流媒体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聚焦主线,为加快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提供重要契机与展示舞台。作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与排头兵,央媒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把握新概念、关注新范畴、进行新表述,以自主、交往、间性思维首先实践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构建,为主流媒体提供了可供学习的实践经验。

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代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国际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目的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以话语体系自主发声、宣介中国,从而占据话语权,就必须在话语生产、话语输出上对中国国情进行全面把握,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新话语体系以及理论框架。作为一种新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更是一种新范畴,即话语生产的认知框架,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框架下对一系列中国话语概念进行认知。在实践角度,“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采取话语方式的新表述,最好的方法是以融媒体新表述“讲述中国故事”。

由此,生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认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其进行新表述等,都指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以回应我国国际传播当前面临的时代性问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经验

(一)自主:统一话语概念、范畴以及表达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国特色。”把握中国特色,最重要的是自主,即“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长期以来,表达和阐释中国发展成果的话语概念、话语范畴以及话语表达在创新以及主体意识上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阐释的中国特色不够鲜明,使得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频频被“带节奏”。由此,破除被“带节奏”的局面,关键在于以自主性的中国特色话语概念、话语认知范畴以及话语表达的内在统一,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做出不同于西方的阐释。在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中,央媒进行了有益尝试。在话语概念生产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等,均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描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阐释。在话语框架认知中,各大央媒将“中国式现代化”描述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而非单纯的政治话语,如新华网推出党的二十大特别策划《这十年,那些难忘的奋斗故事》,在“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总揽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数字中国等中国特色实践成就,在框架认知下阐释话语概念。在话语表达创新中,央媒使用多种融媒技术以及互动手段,人民日报视频产品《非凡十年》,创意性使用CG 建模+数据可视化形式展示发展成就,中国日报策划《中国这十年》,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以美籍记者视角叙事等,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创意表达。

(二)交往:达成共通意义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实现精神文明富足。就国际传播而言,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则要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与世界进行物质交往,同时也要进行精神交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目的即是补全我国与世界的精神交往不足,在交往中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话语概念的共通理解,最终在交往中达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实现跨文化的意义调适,为世界呈现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中,各大央媒就如何深化“交往”采取了有益举措。首先是“借船出海、借嘴发声”,与外媒合作,以及利用外籍记者、学者们的母语优势表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概念。如中国日报推出“双语科普二十大”栏目,面向全球发布科普系列短视频,双语科普减轻意义传递噪音;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报充分与海外20 多家主要媒体合作,推出党的二十大专版,持续报道“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验”等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要论述。除此之外,央媒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跨国互动”,构建交往场景,如在二十大后续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即开展题为“新征程的中国与世界”媒体活动,44 种语言、51 场系列媒体活动、3400 余家境外主流媒体直播和报道,2.3 万余人参与,广泛宣介、深入交流“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价值,实现意义传达与共享。

(三)间性:构筑和而不同长久对话语境

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通过交往达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就必须具备间性思维,尊重交往主体间性以及文化间性。间性意味着差异、沟通以及磨合,是在主体意识以及对话思维中存在的弱化偏见、达成共识的倾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描述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种话语,对国际社会而言无疑具有政治倾向,要弱化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本身的政治符号特色,就必须以间性思维挖掘“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和而不同,将话语焦点落在具体实践而非话语概念本身,以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不同”,在长久对话语境中达成“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中国价值与世界价值的“同”。在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中,间性思维体现在央媒的精准传播方面。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新征程的中国与世界”主题媒体活动中,对不同国家,展开不同主题系列活动,针对G7 发达现代化国家国家,活动议题为“新征程上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全球发展的意义”等,力求与拥有不同现代化历程的国家对话,最终宣介“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针对亚洲非洲等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地区,则广泛宣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开展“中柬共命运携手新征程”专题研讨会、“新征程共命运”中越理论研讨会等,为亚非等国家提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

三、结论与反思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概念、话语认知范畴以及话语表达三方面的内在统一,最终目的是以话语表达宣介中国价值,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话语概念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迷思,向世界展示了不同于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个能够独立阐释的话语概念,而是一种话语认知范畴,即认知中国发展道路的框架,需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中国发展理念,才能深刻理解。最后,只有以新表述的创新,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广泛对外传播。

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实践中,以“自主”实现话语统一、以“交往”达成共通意义空间、以“间性”长久对话,成为央媒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可供分享的有益经验。但同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仍是一项系统工程,占据话语优势,还需主流媒体久久为功的话语博弈。

(作者黄洪珍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蕊枫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二十大话语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中国式民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