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不在,何有尽头
2023-06-26杨克
彭争武的长诗《虎门书》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的力作,他以独特的诗歌语言,抒发了对虎门海祭、林则徐禁烟和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彰显出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人们都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是中国近现代最重大的事件,而其发轫,则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自从1839年林则徐剑指南海,中国命运的车轮便开始转动,革故鼎新始。烟波浩渺间,英雄矢志,宛如长夜晨曦,它是中国民族的觉醒,也是国家的涅槃重生。从此,中华民族揭开了破茧成蝶的华丽篇章。虎门销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英勇斗士的信念,也融入了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它在历史长河中,如同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星辰,铭刻着悲壮的记忆,见证了近现代中国从沉睡中苏醒的奋起之路。
借江山之翠,让历史倾诉。当代诗歌创作虎门销烟主题诗篇,意在让这段壮丽的历史永存人们的记忆之中。通过诗歌的力量,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厚重,体悟到民族精神的伟大。诗写虎门是民族精神与当代文学的融合,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也是对未来的美好寄托。书写这一重大史实的长组诗,乃中国诗人的为天地立心的使命与担当。彭争武移居东莞二十余年,在许多外来诗人沉迷“打工文学”,着力生活艰辛,抒发对遥远故乡的乡愁之际,“新莞人”彭争武楔入本土厚重题材,往历史的深处挖掘,其志可嘉,其作可喜!
在这部诗集中,彭争武以编年史为纬,以一个个横断面为经,为历史事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如《虎门海祭》中独特的句式,使得沧桑感拂面而来,呈现出的画面瞬间拉开了纵深:
夜无人,灯如豆,半月如秋
虎门坐在珠江口,一坐五千年
一袖挡风雨,一袖添莞香
平视香港,细读澳门
背着一个国家,与海洋对话
为何林则徐要禁烟?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太大了!
烟馆横在家门口
一泡大烟,从眼睛里飘出云雾
春夏、白天、黑夜
麻木早不分朝暮
大清的衰败,盛世己瘦,不是笑柄,在诗人的笔下十分传神:
帝国的形象
越来越接近多年的辫子
长而无力
摔向天空,引以为豪
出生就在八旗子弟头顶
枝繁叶茂,长及落地
现在除塞入顶戴花翎
再也支撑不了一个王朝旺盛
辫子下,飞禽走兽游动
而弯曲脊梁,无法伸直
诗的总体基调是宏大的,则徐禁烟,虎门海战,哑炮,人人都是关天培……悲壮和惨烈像硝烟弥漫在字里行间。可贵的是,在大开大合的叙述中,诗人不时插入具体的战争场面和细节:
陈家小孩就在太平寨
院子里奔跑
“乌龟,兔子,马
—”
笑声突然在空气中凝固
出远门的父亲
而对于一个小孩的回忆
仅凭一把烧焦的椅子
占据了一生
有了这些片段,战斗情景不再抽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因一个个活生生的老百姓的孩子的死亡,刻骨铭心。
牺牲的战士的形象,读来也感人肺腑:
树上挂满星星
地上跑满火星
抱着火把的士兵
靠着榕树根平静睡去
每一个经过的老人
都是呼唤他们回去的父母
诗人呼唤每一个中国人,记住他们,记住这些像春笋般被漫山遍野埋葬的将军与士兵。
他们就是邻居,亲戚,朋友
他们就是屋前的山,院前的树
永不断流的河
他们长在故土里
长长辫子,像青草一样迎风
绿,而且茂盛
再如身陷绝境的水师提督关天培,将其官印、旧衣服,装入一只木匣寄往家中,以示诀别,誓死护国。诗人对木匣子的咏叹,使关天培的形象更为高大、血肉丰满。
木匣子现在静静躺着
默然在中国土地上
硝烟散落,血与火远去
徐徐打开,官印告诉他使命
朝服告诉他职责
一位将军的木匣
一个中国的木匣
一个中国人的木匣
夏天过后,秋天,秋天过后,冬天
千里外紫禁城冷入肌肤
而虎门,炮火后,天气依然温暖
战将陈连升率部激战,拼杀而死;其坐骑被掳至香港,不食而死,被誉为“节马”。
死去只是一匹战马
站着却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诗篇中“陈连升的黄骠马”这样的章节,仿佛旁枝逸出,但并不突兀,反而气韵生动,灵性充盈。如果说诗史的结构是一棵大树,那么它们就像绿色的血,在叶脉和树枝里涌动。
在这里,诗歌摆脱了“宏大叙事”,诗也不仅仅是文字和韵律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对历史的致敬。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灵魂的碎片,是沉思和追寻。诗歌传递出的情感,也让我们得以与历史产生共鸣,感受那些英勇烈士们的坚毅、忠诚与悲壮。
以叙事结构展现了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的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生动描绘,有海,有阳光,有果蔬,有鲜活鱼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具象而又具体的世界。在诗歌语言方面,诗人运用了极具生活气息的表达,有陌路阡舍,还有南方,南方的色调,营造出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氛围。
静。鸟倦。贩夫。走卒。华贵。傲娇
慢慢,消失在城头巷尾
邻里,街坊,夫妻
争吵、细语、喘息,随海浪远去
鸡鸭回笼,牛羊归栏
陌生的夜,闪烁熟悉的光
夜行:一襟短衫,半角涼亭
风飘摇,长夜站不住
一刀斜挂,惊醒莞草一滩
哪怕战争岁月,南方生活的温馨依然跃然纸上,它们是黎民苍生的日常人生,也是平头百姓战争中奋勇抗敌、舍小家为大家的生动写照:
灯笼花生芋头月饼糖果
等不到中秋了
送到女儿家中的只有
鱼叉锄头铁棍
年糕炒米饼糖环来不及吃
煎堆笑口枣鹅肠粉片冬果响丸
丢了一地
一壶陈醉“九江双蒸”
就踢开了门
踏步出门的这些人
姓名姓氏早已不重要
可以叫矮仔叫靓佬叫猪肉荣
他们正踩着黑夜
把节日的欢乐都装进了口袋
强行带到了威远炮台
《农村的炊烟》《香蕉的悲伤》,这些绚丽的篇章,说明南方风物的书写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是整部诗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不仅怆然,心有海洋,流出的只是眼泪,传达出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在修辞上,“掉落人间的彩虹,带来海的忧郁”此类句式,使诗篇具有了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诗人以简练的词汇和鲜明的意象,“都是一片湛蓝”,传达出民族精神在困厄中的清澈与坚韧。
虎门销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坚定的抵抗精神的体现。这一事件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与骄傲,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成为一种激励后代的精神寄托。
借诗言志,以墨传情。当代诗歌写虎门销烟,不仅是对历史的崇敬,更是对那段历史的传承。诗歌汇聚了古今的智慧,传递了文化的积淀。通过诗意的文采,我们不仅致敬昔日的英勇士子,更唤起了民族的自豪感与坚定的信仰。诗歌中的虎门销烟,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祖先的抗争精神和民族的韧性。
艾略特说过,对于任何一个超过二十五岁仍想继续写诗的人来说,我们可以说这种历史意识几乎是绝不可少的。彭争武的长诗《虎门书》展现出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和日渐成熟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其中的《虎门海祭》《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等,反映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祭的庄严与壮美和林则徐的卓越贡献,以及鸦片战争的曲折和苦难。以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的语言,折射出诗人深刻的思考和对历史事件的敏锐洞察力。他用自己的诗歌之声,呼唤着人们对中华文化和自我价值的关注和反思,它不仅在个人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更为东莞文化提供了深入思考历史、赓续本土宝贵精神传承的启示。此外,他还表达了对东莞的深情和热爱,渲染了地方风物特色。这长诗《虎门书》充满了情感温度,也是广东和中国重大题材值得珍视之作。
当代诗歌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当代诗写虎门销烟,便是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诗歌能够将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与现代人的情感世界相连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同时,当代诗歌通过描绘虎门销烟的细节,将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赋予新的意义,使之跳脱出纯粹的历史记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令后人在品读诗篇时,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犹如对往日英勇事迹的追忆。诗歌承载着世间的喜怒哀乐,表达着时代的变迁与永恒。在诗篇中重温虎门销烟,它仿佛是一道明亮的旋律,照亮了我们心中的世界,引导我们向着更远的地平线前进。
“天涯不在,何有尽头”,诗人以此表达了文明的延续与不朽。无论历史的曲折如何,文明始终未曾中断;无论苦难如何严重,民族精神始终未被摧毁。这便是历史的真谛,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杨克,编审、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198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太阳鸟》,著有《杨克的诗》《有关与无关》《我说出了风的形状》《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12部中文诗集、4部散文随笔集和1本文集。在日本、美国、西班牙、英国、埃及、韩国、蒙古、罗马尼亚等国出版了《杨克诗选》《地球苹果的两半》《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多种外语诗集,诗作共被译成17种外语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