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2023-06-25李慧
李慧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学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培养学科素养。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那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到底“减什么”“如何减”,在有限的时间里该什么做,如何“量少质优”,如何体现“能力为重,素养为本”,如何跳出布置作业的惯常思维,通过科学构思、优化作业的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身为一线教师,针对所教数学课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谈一谈“双减”背景下,自己对作业设计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画中建构、思维可视——图示类作业
“画数学”意在让学生的思维过程由内隐到外化,借助思维可视化发展高阶思维,从知识建构、解题分析和学习体验的角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量关系通过形象的示意图表示出来,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思考路径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碎片知识系统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会布置一些常用、易画的图示类作业。例如,流程图是以特定的图形符号加上说明表示算法的图,也是表达步骤或顺序的思维图。学生学习了四年级下册优化问题后,笔者设计了一项作业:“我的周末”,让学生根据周末做家务和学习情况画出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学生就能清晰地呈现各项事情的步骤,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统筹安排生活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数学中有一些相似的概念、方法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学生难以掌握、融汇贯通时,笔者让学生用双气泡图的方式进行呈现。例如,讲授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两种图形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用双气泡图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种图形就不会混淆了,从而直观地了解了两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还要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复盘,归纳提炼出关键知识点、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完善知识体系。这时,笔者通常会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例如,四年级下册讲授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笔者要求学生从图形的特征、分类、内角和的探究、边的关系、图形的分割与拼接等方面对这两类图形进行了梳理。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和思维的独特性,每个人的思维导图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能将原本混乱、抽象的知识清楚地呈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再次审视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探中释疑、深究本质——探究性作业
过去的作业,往往是在低水平的思维层次进行高频训练,或在高阶思维层次低频发展。那么,如何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经历“高阶思维”的挑战,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本质,感悟数学思想,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开放、创新、多维度思考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知识、思维方式运用多种探究策略独立完成,有效培養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讲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项家庭作业:“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老师用木条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变了吗?请大家回家后动手试一试,并说明理由。”这是一道易错题,学生非常容易犯错,如果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话,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寻求真相,所以笔者让学生回家实际操作一下。
生甲:我用纸条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把它拉成长方形后,发现它的底边长度没有变,但高度增加了,所以拉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变大了。
生乙:我在画图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而平行四边形底的邻边成了长方形的宽,要想知道哪个图形面积大,实际上只要比出平行四边形底的邻边和高哪个更大就行了。这里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底的邻边是斜边,高是直角边,而斜边大于直角边,所以我觉得长方形的面积更大。
学生从“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通过画图、动手操作等方法完成了探索之旅。讲授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后,笔者在课堂上给出的一道练习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让计算变得简便,同学们可以用简便竖式算一下210÷40的答案。”
“5余1”“不对,是5余10”,教室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此时,矛盾点出现了:“竖式的余数明明是1,怎么会是10呢?”课后,笔者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用商不变的规律列竖式计算210÷40,说一说余数是‘1还是‘10,为什么?请证明。”
生甲:我用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方法证明“5×40+1=201,5×40+10=210,”所以余数是10,而不是1。
生乙:竖式中余数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把划掉的0添上,就是10。
生丙:我用一般方法列竖式计算出的结果就是5余10。
生丁:我举了两组例子,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但余数变了,余数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一致,所以210÷40简便竖式里的余数“1”是除以10之后的结果,真正的余数应该添个0,也就是10。如以下两组例子:
[第一组][:20÷8=2……4]
[(20×2)÷(8×2)=2……8(20÷2)÷(8÷2)=2……2第二组:560÷100=5……60(560÷10)÷(100÷10)=5……6(560×10)÷(100×10)=5……600]
学生在探究性问题的驱动下,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在质疑中辩证理解知识本质,在释疑中展现个性化结论,再通过第二天的作业,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知识体系。
三、错中悟真、反思溯源——错题整理类作业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错题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帮助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错题,让学生反思、分析。通常讲授一个单元后,笔者都会布置一项错题整理作业,让学生按照三步法——“错因分析—正确解法—自编同类题”整理该单元的错题,这是一个不断将错题回炉淬炼的过程,学生从中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及思维弱点。错因分析是核心,笔者要求学生不能找“马虎、粗心、不认真”之类的借口,让学生认真查找并分析错误原因,把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上,追溯到解题思路上,梳理知识模糊不清的地方和思维卡顿之处,这样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还要求学生根据错题自编同类练习题,让学生从出题者的视角进行复盘,通过自主编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通过整理错题,归纳、分析、总结原因,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多科融合、高效共赢——跨学科融合作业
教育部要求三到六年级学生的书面作业完成時长不超过60分钟。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既要兼顾各个学科,又要限时控量,还要挖掘融合点,系统设计跨学科融合作业,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以达到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目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里的滴水实验是“综合与实践”板块的内容,本学期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学习了“自然密码”的相关知识,经历了信息收集、调查研究水资源现状的过程,学习了如何制定方案活动方案,并在前期通过科学课掌握了量杯的使用方法、如何读取数据及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等知识。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数学为载体,与科学、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的特色作业,具体如下:
1.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思路,确定实验步骤,制定实验方案。
2.让学生准备带刻度的量杯、纸杯、秒表等实验工具。
3.让学生把水龙头开至滴水状态,模拟没拧紧的情形,用量杯接滴下的水。
4.让学生把水速度控制在每10秒15—20滴左右,按量杯大小自行设置时间。
5.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计算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
6.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这项跨学科融合作业充分打破了学科界限,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更高了。因此,教师必须练好内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精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作业设计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让作业回归本源,步入良性循环,更好地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 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