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3-06-25劳天颖夏成高继军刘来胜王启文
劳天颖 夏成 高继军 刘来胜 王启文
摘 要:长江历史文化悠久,在新时代创新打造“长江大保护”主题科普活动并扎实推动其传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长江大保护”科普工作要适应新时代特征,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创造高质量科普作品,厚植优秀长江文化内涵,努力构建社会化协同、规范化建设、数字化传播、价值化引领的新时代科普生态。
关键词:长江大保护;科普活动;新时代;科普创作;传播
中图法分类号:G322;TV213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在中国版图上,长江宛若一条巨龙横贯西东,依次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面积约占全国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还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方志记载的长江历史,约有2 500年;与人类文明相伴的长江历史,约有7 000年;而长江自身,已存在了逾一亿年[2]……开展“长江大保护”科普和教育系列活动,对人们深入了解长江的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更加合理地发展和保护长江,更加充分地传承和挖掘长江文脉与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公众在接受传统的“科普宣教”时,大段搬运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科普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在新时代创新打造高质量的“长江大保护”主题科普活动并扎实推动其传播,让“长江大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值得每位科研工作者深思。
2 科普工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国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3];2022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共同编制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强调要大力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4];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5]。
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均强调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给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加快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氛围,而互联网、云时代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更是空前拓宽了科普工作的方式路径,扩大了科普产品的传播范围,为科普宣传带来了新的活力[6]。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科普经费投入稳定增长,202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71.72亿元,比2015年增长21.6%;科普场馆数量稳步增加,全国共有科技馆、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 525个,比2015年增加21.2%;全国共有科普网站2 732个,科普类微博4 834个,发文量200.82万篇,阅读量达到160.90亿次,科普类微信公众号9 612个,发文量138.68万篇,阅读量达到28.04亿次[4]。
但与此同时,纷繁复杂的内容传播也为形形色色的“科学流言”提供了更多渠道。以长江为例,“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Google地图显示三峡大坝扭曲变形”“三峡一泄洪,宜昌就被淹”“长江禁渔十年会导致鱼类泛滥”等报道、稿件、评论在互联网上出现,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及时答疑解惑、没有权威声音及时予以澄清,普通大众很难科学地辨别这些谣言的真伪。除此之外,网络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转发的所谓“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的文章,更是让不少人陷入了“伪科学”“假科普”的知识陷阱里。科普质量参差不齐、科普队伍力量薄弱、科普内容不够丰富、科普形式创新不够……当前科普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尚未解决,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科普工作亟待实现高质量的破题。
3 “长江大保护”相关科普创作与传播
3.1 现有的“长江大保护”科普活动
2016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0年12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开发”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国家对“长江大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形式多样、取得较好社会反响的“长江大保护”相关科普活动(见表1),包括开设网页专栏、出版科普著作、举办主题论坛或展览、推进主题行动计划(组织暑期亲子环保夏令营、开设暑期线上云课堂等)、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建设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打卡网红地标等,多方位地向社会各界展示并科普有关长江的自然风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元的沿江文化、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长江大保护所做的努力。不难发现,这些通过图照、视频、标本、实物、场景、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元素结合的科普活动弥补了传统文字科普内容与形式上的不足,更容易让大众感兴趣且愿意参与,直观而准确的表达也能够让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更通俗易懂,提高了公众对“长江大保护”科普知识的接受度,加之借力新媒体的聚合与传播效应,对深入解读长江、引导公众认识长江并参与“长江大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科普创作与传播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需要新科普。随着时代的发展,变的是科普形式,不变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8]。“新时代的科普需要全民参与,也需要惠及全民”这一价值底色,便是好的科普生长的方向。
(1)新時代的科普队伍建设要从“人员薄弱”转向“全民参与”。①加强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科普人才:长江流域沿江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协同推动建设“长江大保护”科普人才大数据平台,建立涵盖科普创作、活动策划、决策咨询等各领域专业人才的科普专家库,广泛开展面向科普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以老科学家树立榜样示范带动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强科普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促进科普队伍兼职化与专职化的结合。②统筹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类主体多元参与的大科普体系:鼓励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包括各级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各大企业和各类媒体等)担当起“长江大保护”的科普责任,共同推进“长江大保护”系列科普活动的开展和传播。③持续营造全民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长江大保护”的推广宣传,让更多的民众接受科普,吸引更多有能力且愿意做科普的人加入科普行业,带动各地掀起科普活动热潮。
(2)新时代的科普内容创作要从“形式单一”转向“优秀高质”。①着力打造家门口的特色科普教育基地:长江流域沿江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协同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沿江各行业各部门建立“长江大保护”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建设“长江大保护”现代科技馆体系(包括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积极推动“长江大保护”科技馆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非遗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创新联动与功能融合共享。②扎实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活动:结合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海洋日、水日等纪念日,依托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科技工作者日等载体,组织开展“长江大保护”系列国家重大科普示范活动。③积极探索跨界科普作品的设计创作: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守正创新,用“巧劲”让更多形式的优秀科普“出圈”“落地”,让科普更接地气更贴人心。
(3)新时代的科普工作重心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①牢固树立对科普工作的沉浸式热爱:在科普的“觉醒年代”,科普的动机并不完全在于自己有了知识和能力,更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意志和品质的培育过程,“长江大保护”的科普工作者们要坚守“不变初心”,探索“万变科学”,将热爱长江、热爱家乡、热爱中国的情感化为在科普中践行的一种理念。②坚持输出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自信:在“长江大保护”系列科普工作中“深耕”“厚植”“细育”科技文化自信,既要彰显“引领世界向‘中看”的科技自信,也要展现“江河奔腾看中国”的文化自信。③始终秉承做“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参与“长江大保护”的科技工作者们要勇当科普排头兵,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用科普传播为社会赋能,用情怀和责任把真正的专业科学知识撒播出去,用实际行动把保护长江的意义传达给公众,让生生不息的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火起来,涵养一方水土,影响一群人。
4 结论
新时代青年要点亮长江大保护的青年之光,用“科学之策”为长江添绿,聚“科技之善”为长江增辉,挥“科普之翼”为长江扬名,努力开拓出更为有趣、有料、有关爱的科普创作与传播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长江流域,唤醒更多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知江”“护江”,协心同力共筑“长江大保护”的宏图大业。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规财〔2017〕88号)[Z]. 2017-07-18.
[2] 韩寒,谭华.翻阅《长江历史图谱》 感受浩瀚万里山河[EB/OL].(2021-02-17) [2022-09-28].https://news.gmw.cn/2021-02/17/content_34620241.htm.
[3]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Z]. 2021-06-03.
[4]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8-04) [2022-09-28]. 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2/202208/t20220816_181896.html.
[5] 郝瑀然.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EB/OL].(2022-09-04) [2022-09-28].http://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6] 武海炜.新媒体时代地学科普传播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7):35-37.
[7] 康朴.长江大保护“时间表”[EB/OL].(2021-10-15) [2022-09-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636138117962123&wfr=spider&for=pc.
[8] 喻思南.人民日报评论:有趣、有料、有关爱……今天,好的科普“长”啥样?[EB/OL].(2022-08-25) [2022-09-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143667400204001&wfr=spider&for=pc.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Great Prot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New Era
LAO Tianying1 ,XIA Cheng2,GAO Jijun1,LIU Laisheng1,WANG Qiwen1
(1.Department of Water Ecology and Environment,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038,China;2. 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Economy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NDRC,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innovate and promot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themed “Great Prot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aim is to build a value-guid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cology which adapts to the new era with social coordination,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creating high-qualit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s,and cultivating excell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Key words:Great Prot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new era;science popularization creation;disse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