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 笃行致远
2023-06-25韩亮
韩亮
摘 要 张洪赞先生是中国著名画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时在绘画创作中进行多元化的有益探索。他从现实主义出发,不断化古为今、融会中西、兼收并蓄,形成富于个性化和时代感的风格特征。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生活,以生活为源头,用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手笔向人们展现了生活中的美。他一直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笔耕不辍,创作出数量可观的绘画作品。他的探索精神和创作态度给予当代青年画家以启迪和思考。
关键词 张洪赞;现实主义;化古为今;兼收并蓄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张洪赞先生的绘画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创作一直围绕着生活,表现着生活,题材从新中国建立前的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变化等,充分反映了时代变化及特征。“艺术当随时代”,张洪赞紧随时代变化,在创作中进行多元化的有益探索,不断地创新艺术表现语言,创造了高度寫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众多艺术形象。
一、细腻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
张洪赞1944年出生于辽宁省灯塔市,1960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读本科,1972年开始个人创作。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艺术创作领域进行着不断探索,为创作出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他深入生活,在创作中遵循艺术来自生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张洪赞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20世纪70至80年代,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展开。
在主旋律创作中,张洪赞以细腻写实的手法表现红色题材,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1969年3月张洪赞被调到辽宁省美术创作组,参与辽沈战役创作组的工作,与任梦璋、李树基、广廷渤、柳青一起合作创作了《毛主席制定作战方针》《林彪在锦州前线指挥》《攻克锦州》《塔山阻击战》《辽西围歼战》等作品。后又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委托,与任梦璋、柳青完成《攻克锦州》(1969—1971)的放大绘制,该作品入选 1972 年“庆祝建军四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并为军事博物馆收藏。1977年再次与任梦璋、李树基、广廷渤合作,创作《攻克锦州》,作品入选“庆祝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后被东北烈士纪念馆收藏。1977年创作的《战地黄花》入选“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发表于《羊城晚报》、《解放军报》、香港《中华博览》。《战地黄花》(1977)的创作背景是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井冈山为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征程。在画面中心,毛泽东位于右方,目光坚定地看向远方,一代伟人高瞻远瞩。左方的朱德手握望远镜,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接下来的行动。左边和后方的人民子弟兵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毛泽东、朱德的前方是一片黄色花丛,在硝烟弥漫的背景映衬下,这片黄花格外美丽耀眼,和阳光一样的色调,代表了希望和光明,象征革命先辈在井冈山开辟革命道路,在向革命成功迈进的过程中孕育出的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新时代的人们继续弘扬和继承。
张洪赞一直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注重发挥艺术作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他深入生活,到油田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如《创业英雄》《哪里有石油哪安家》《创业年代》等,这些作品着重表现石油工人的艰苦奋斗及取得的辉煌成就。1972年,张洪赞到辽河油田深入生活,之后创作了油画《哪里有石油哪安家》(1973),向人们展现了油田工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画面的中心是一男一女两位青年,女青年蹲在地上,正从冰窟窿中向上汲水,旁边放着水桶,男青年肩扛扁担,嘴边白色的哈气表明环境寒冷,但他眼神坚定,不惧寒冷,微笑着目视左前方。右侧四位工人正在忙着做饭,有的切菜,有的烧火、掌勺,其中一位看向汲水的男青年,面露笑容。远处是搭建起来的井架,以及正在吊起的活动房,到处是繁忙热闹的景象。1981年张洪赞创作了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的《创业》,表现了著名劳模王进喜带领工人们在漫天风雪中辛劳工作的场面。王进喜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赫赫功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2007年,张洪赞创作的《创业年代》再次唤醒人们对于铁人精神的学习。作品以油田表彰劳模为背景,由近及远地描绘了骑在马上的五位著名劳模: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身后扬起的红旗上印有每人的姓,远处红旗飘扬,如同红色的海洋,占据了一半的画面。处于中心位置的王进喜骑在一匹白马上,胸前系着大红花,微笑着目视远方,两旁的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件新时代作品是张洪赞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期许,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仍需铁人精神。
张洪赞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贴近生活,用油画再现历史征程中的革命先辈及劳动者,讴歌为新中国建立和发展鞠躬尽瘁的革命先辈和劳动者及其光辉业绩。在艺术处理上,人物造型带有纪念碑性质和象征意义,色调明亮,细腻写实,形象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化古为今的有益尝试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张洪赞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艺术进行发掘,这时期创作以中国画为主。1981年他创作的《昭君出塞》入选在日本举办的“亚洲第二届现代美术展”,并在日本《三彩》、《辽宁日报》、《辽宁画报》发表。此后又陆续创作了《春姑娘》《游春图》《小牧民》《丝路之歌》等。这些作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将历史元素、壁画形式融入绘画创作,尝试化古为今,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游春图》(1987)穿越回唐朝,画中八位女子置身于碧绿的田野中,人物的穿着打扮颇具盛唐特色,作品名称借鉴了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而画中女性又具有《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风范。画面分为四组,包括赏花、逗鸟、捕蝶和漫步。人物形象取唐代仕女神韵,展现雍容华贵风格的同时,又表现仕女们的俏皮可爱以及游春时欢乐的气氛。张洪赞没有拘泥于传统国画的绘画模式和表现手法,在背景处理上,加入了装饰味十足的平面化方式,绿意盎然的草丛中映出花朵,太阳与远山交叠,呈现出三个层次的色彩变化,飞鸟穿行在远山和天空中,衔接了天与地。《游春图》大胆地将传统仕女画元素融入当代国画创作中,生动的仕女人物、艳丽的色彩、装饰性的表现手法都是对崭新艺术语言的尝试。
国画《丝路之歌》(1996)以史实为基础,向大众呈现丝绸之路的开辟所带来的中外交流。借鉴壁画的表现方式,作者以三联画的形式将作品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都讲述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正中的画面描绘的是西域使者与中国使者交换物品的场面,左方的西域使者进献他们的特产,位于右方的中国使者将丝绸作为礼物送给他们。使者的背后是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器物,唐三彩、汉瓦、青铜器、瓷器无一不是在展示中国悠久的文化,背景是成组排列的联珠对鸟纹图案,联珠纹作为从波斯引入的纹样,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改造,融入中国传统纹样,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右边的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下层表现了中国种桑、编织等场景。作品以丝绸之路为创作背景,展现出中国的大国气概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化古为今,需要从历史出发,潜心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张洪赞在这个时期不断地尝试国画的创新,找寻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当代作品的最佳方式,从而传递出时代的精神。
三、兼收并蓄后的新风貌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张洪赞在油画创作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唯美抒情的意境营造、底蕴深厚的文化符号运用、朦胧而富有诗意的色彩表现以及平面化的视觉效果追求等方面,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艺术语言。这些创新性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其前期对中国画创作的探索、以生活为创作的源头以及他在艺术上与时俱进的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芳草青青》(1989)是在创作上尝试唯美抒情的意境营造与浪漫表达。作品描绘了绿色如茵的草地上三个正在聆听音乐的女大学生。坐着的女孩胸前戴着辽宁大学校徽,手中大学英语教材、身边放着英语参考书和笔记,而旁边的羽毛球拍、录音机旁边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磁带则表现出她们生活的丰富多彩。构图上三个女孩子的身体呈方形环绕的姿态,围着一个录音机或坐或躺,录音机处于画面正中的位置。上世纪80年代,录音机是时髦的物件,作为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向观者传递出追赶潮流的信息。女学生的打扮也非常时尚,无论是优美的姿势,还是靓丽的外形,均彰显了20世纪80年代女大学生的朝气和活力。作品摆脱传统透视习惯,运用全新的视角,营造出独属于80年代的唯美抒情的意境。
张洪赞在2005至2007年创作了“大唐风韵”系列油画,以细腻写实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手法将唐代优秀的艺术元素呈现于我们面前。《大唐风韵·巅峰书法》(2007)的创作手法,在写实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画面的中心是一张桌子,桌上的书法作品遒劲有力,桌子后方是正在书写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他左边有一位正在观摩的老者,右边是三位盛装打扮的女子:一位为他磨墨,两位在奏乐助兴。颜真卿书写的内容里,“多”“宝”“塔”“碑”几个关键字清晰可辨,《多宝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应碑”,是颜真卿在唐天宝十一年(752)所作,是楷书中的经典。颜真卿虽居于画面正中,被众人环绕,但是他的视线却朝向左后面身材高大的一位和尚,此人正是怀素。怀素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他正奋笔疾书,在墙上留下的名流千古的《自叙帖》,用笔圆劲有力,奔放流畅,其使转如环、一气呵成的气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件作品穿越时空,将大众带回了书法的巅峰时代,画中将观者视线随着画中人物从楷书引向草书,让人们在感叹之余重新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伟大成就,重温华夏民族辉煌的传统文化。
张洪赞深入生活,坚持用写生为艺术创作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在以生活为题材的油画创作中,追求平面化的视觉效果,融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视觉表现手法,画面朦胧富有诗意。这类作品如《出山》《古老的藏寨》《背靠天山》《俄罗斯初雪》等,生活气息浓厚,意境优美抒情,在背景的色彩表现上注重平面性,色彩平涂,弱化了其空间感和立体感,具有极强的表意性,这无疑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相契合。《出山》(1992)一画描绘了两位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女子背着、挑着竹筐,正从山寨中缓步走来的场景,作品弱化空间透视,对人物和建筑的处理也具有强烈的意象造型特点。《背靠天山》(2021)中对于画面主体——绿色山峦的描绘采用平面化表现方式,对点缀在山间的树丛做剪影式的描绘,颇具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与此同时,张洪赞吸收印象派对绚丽色彩的处理方式,创作了融会中西艺术特点的油画作品,例如《阳台上》《迪士尼》等。《阳台上》(2004)整体上营造出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一位漂亮的女子坐在西式阳台上,俏皮地看向观众,在她的身后,郁郁葱葱的树丛与远处的花朵交相辉映,空间被压缩,更具平面性和装饰感,而笔触则吸收印象派的创作特征,强调光与色的变化。暖阳下的人与景,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张洪赞在创作上的突破在于吸收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中的营养,将中国传统绘画中意境的表达和印象派绘画中处理光、色的艺术手法融会于作品中,兼收并蓄,创作出了独具特色而又富有时代感的艺术语言。
张洪赞的创作由现实主义开始,坚持艺术来自生活,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他尝试和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将浪漫主义手法融入画面,营造出抒情唯美的意境。他不断发掘崭新的具有时代性的艺术语言: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将传统绘画元素与当代绘画融合;从印象派绘画中吸收色彩的表现手法,融会中西,兼收并蓄。他笃行而不倦,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具有个性化的风貌特征,画作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艺术视野。
【作者简介】韩 亮: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论系讲师。
(责任编辑 牛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