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的有效策略
2023-06-25毕正翠
毕正翠
导读: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有效指导和干预,也要在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以专业、理性、平和的教育态度在旁观察与解读其行为。本文通过几个实践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具体策略。
一、户外自主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的意义
自主游戏,指幼儿在宽松、愉悦、惬意、舒适的活动环境和人文氛围中,按照自身的爱好和需求,以快乐为目的,自行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互动的活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玩耍与学习的主人,具有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同时建构人格、塑造性格、锻炼能力。户外自主游戏是“玩中学”教育方针和陈鹤琴“活教育”理念的有效体现,包括搭建积木、设计桥墩、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绘画表征、艺术手工、沙地游戏、演唱歌曲、益智动脑、绘本创作、語言活动、花草种植、民间游戏、实验探究、生活访谈等,类型广阔、形式多元、内容丰富,涵盖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主题。
一方面,幼儿拥有总体规划和细节设置的基本权利,在游戏中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意愿和生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自主游戏和单纯的“玩耍”活动有所区分。幼儿教育者虽然以协助、观测、分析的角色为主,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户外自主游戏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观察与解读的深度密切相关。例如,在“分组障碍跑”游戏中,幼儿自主分队、选择裁判、制作障碍、规定时长等,但过程中会出现对判定输赢标准的意见相左、对材料制作的能力欠缺、对游戏目标把控不当等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冲突风险、情绪失控、纪律失调等,如果教师的观察不到位、解读不准确,无法深度分析幼儿游戏中的身体情况、能力水平和心理需求,并及时做出兼具权威性和亲和力的调解与干预,幼儿既无法从中获得乐趣,也不能借此收获成长。如幼儿发生膝盖磕碰、脸颊擦伤,导致家长追究责任,引发家校矛盾;出现口角甚至肢体争执,同伴之间关系不和谐;对“三人两脚”“借物接力”等环节的技巧不熟悉,导致拖团队后腿,又苦于没有解决办法,影响自信人格的树立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存在犯规、组员包庇、裁决不公正、规则不清晰等弊端;游戏设置和分组不合理,致使队伍实力差距过大,游戏体验和效能感较差等。幼儿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探究欲都很旺盛,但缺乏实际经验和常识储备,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其个体发展特征和身心成长规律,对以上情况做出冷静洞察、科学记录、缜密剖析,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幼儿扫清游戏障碍,互助友爱,乐享成长。
二、户外自主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策略
(一)因材施教
在户外自主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中,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成长背景,对其肢体、语言、神态等信息做出针对性解读,得出符合其个人特点的不同的结论。同样的行为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内心情感和需求,教师不能武断、笼统地“下定义”,要遵循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观察原则。
在自主攀爬游戏中,鹏鹏、小兰、楠楠约好一起爬到顶峰。他们三人一组,和其他组的幼儿进行比赛。鹏鹏一鼓作气地往上跃进,小兰爬到一半露出犹豫的表情,侧着脸看向教师所在的地方,像是在发出求救信号。此时,楠楠停下来看向小兰,也露出迟疑的神态,停止了攀爬。最后,他们这组尽管鹏鹏速度很快,但另外两位幼儿出现了状况,名次较低。三个好朋友都没有说话,都呈现出欲言又止的神态。
在游戏中,虽然幼儿多次做出看似相似的举动,其心理情况却各有侧重,需要耐心分析。首先,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得出小兰今天本来特意要穿登山鞋,但家长工作忙碌,一时疏忽,再加上她走得急,所以穿了平时摩擦力小、走路较滑的运动鞋。小兰内心对父母有埋怨,又对自己拖团队后腿感到自责,但又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咬着牙用不适合的鞋子进行比赛。教师在旁及时发现了她的犹豫出自“硬撑”和“压抑”的矛盾心理,已经为她备好了保护措施,但在她开口之前,还是默默注视着这种坚持行为。其次,通过观察得出,楠楠平时是个很善解人意、懂得为同伴着想的幼儿,并且很细心,在游戏开始之前她就盯着小兰的鞋子看,两个人有一瞬间的面面相觑,在比赛中途犹豫的神态背后是对好朋友安全的担忧,以及对她坚持的理解、信任和欣赏,既想把这件事告诉鹏鹏,又不愿意她的苦撑白费,所以内心陷入僵局。最后,三个人在游戏过后没有过多交流,但鹏鹏有短暂地注意到小兰的鞋子,表现出恍然大悟、纠结矛盾的状态,呈现在他脸上的神态对一个幼儿来说是略微复杂的。此时大家都陷入了犹豫,一个想解释又觉得内心委屈,一个想道破原委却怕伤了朋友的自尊,一个既感到理解、自责于没能早点察觉到伙伴的状况又埋怨其未能早点说出来让大家做好准备措施(比如找教师和同学借鞋)。结合其性格特点、具体状况、情感状态,趋同的表现背后各异的心理动机得以呈现。
经过审慎、理性、全面的观察解读,教师采用了绘本表征的沟通协调策略,请他们三个人在画纸上绘制简单的绘本故事,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对彼此说的话。鹏鹏画了三棵绿意盎然、散发着勃勃生机的大树,左右两棵树头顶都是大太阳。中间那棵树的天上有乌云,下起了雨,它很狼狈但坚强地用树干挡雨,右边的大树想要摘下自己厚重的叶子为其挡雨却犹豫地用枝干捧着没有行动,左边那棵树直接把头顶的太阳摘下来,想要和中间的乌云做交换。他的故事是心理语言的生动写照,左边的树指代想要帮助小兰的自己,中间的树象征为同伴着想、要强的小兰,右边的树暗示温柔细腻、左右为难的楠楠,“没关系”“我懂你”“你辛苦了”三句话就这样从画面中以诗意的形式流淌出来。作为当事人的小兰把整个事件的过程像纪录片一样逐帧描绘出来,包括每个人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呈现出描述准确、细节丰富的简笔画。楠楠把自己画成小兔子,小兰是一只小刺猬,鹏鹏则是看起来温柔的小狮子。三只动物是好朋友,虽然来自不同的种群、偶有矛盾却彼此理解,兔子帮刺猬打理尖锐的毛发,刺猬帮狮子清理身上的细菌,狮子给兔子提供收集的胡萝卜。画面温馨、其乐融融,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理解,以及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内心愿望。
在这个环节,教师并没有采用强行“解构”(拆分故事内核,并一五一十地解释其构成原理、心理象征)的教育方法,使其相互理解画面的用意。相反,静静观察不做干涉,发现三人露出心照不宣的神态,又重归于好,之后就像无事发生一样愉快玩耍。分析得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长期稳定的伙伴,是因为相互信赖和理解,有着类似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能听懂各自的艺术语言,并运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教师此时利用《我有友谊要出租》《妮可描绘的一种感觉》《威利和朋友》《狮子和小红鸟》等友情主题绘本深化教育效果,让其感知友情的重要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丰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尤其以《敌人派》这本讲述如何化解朋友矛盾的绘本进行旁敲侧击,过程中并没有对这个事件本身做出任何分析,师幼却能明白各自的意图。这说明观察与解读的实践策略中,干预和旁观、放和收、解疑和信任之间的度需要准确衡量和拿捏。
(二)艺术表征
艺术表征,即采用舞蹈、绘画、文字、口语、表演等艺术语言表现内心想法和需求的教育手段,是幼儿教育常用的策略,与幼儿认知能力薄弱、生活经验欠缺、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情感旺盛等年龄特性高度吻合。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在客观层面上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能读懂幼儿每一刻的肢体和神态语言,分析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此时艺术表征便发挥了作用。
在户外放风筝活动中,由于场地较为宽广、活动领域较为分散,无法做到实时观察和针对性观察,只能整体把握幼儿的状态,如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成功放飞了风筝,表现了对户外游戏的强烈喜爱;有的喜欢单人操作,虽然试验次数比团队操作的幼儿更多,却体现了极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有的成群结对,分别负责放飞、牵线、助跑、接力等,体现了团队意识和思考能力。但通过课后艺术表征,发现实际效果和观察结论之间存在出入。
由于本班幼儿多数喜欢绘画和讲故事,阅读区域内放满了丰富多彩的绘本,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布置作业,让其以绘本这种表征方式讲述游戏感受。他们编创了属于自己的绘本,以下是不同幼儿的作品、内容及解读。
《风筝的原理》(琅琅):查找资料,绘制了风筝的起源、结构和放飞原理。琅琅在活动中沉默寡言,在人群中并不突出,通过绘本却表现出与外在表现不符的强烈的科学探究意识、严谨的实验精神和充沛的户外实践兴趣。
《我不爱放风筝》(壮壮):通过对比的手法,解释了别人喜欢放风筝的原因(爱热闹、风筝飞起来很好玩、奔跑起来有风的感觉)和自己不喜欢的原因(操作麻烦、像是被风筝控制、边跑边注意风筝眼睛很累、身体呈现一种纠结的状态)。壮壮平时是个活泼的幼儿,也很喜欢球类运动、合作竞技、奔跑跳跃等户外游戏,在放风筝活动中积极配合同伴。但通过绘本,教师能发现其行为和心理的反差,知晓其因为想合群、不想扫同伴的兴,而压抑了自我,表明了善良的内心、诚实的品格和出色的表达能力。
《让风筝自己飞》(小绿):通过拟人的手法,想象风筝被绘制后飞到天上的过程,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风筝不能自己飞翔的苦闷。小绿喜欢一个人放风筝,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异常,属于喜欢默默做事的实干派。但通过绘本发现,其内心有着非常细腻、多愁善感、富于幻想、同情心、同理心的一面,她在每一次看似愉快放飞风筝的状态下,可能内心都是对风筝境遇的深深怜惜。其“泛灵心理”(幼儿将没有生命的事物看作有生命的心理现象)体现出务实肯干、懂事的行为背后对事物本质的质疑精神、对世界充满诗意和悲悯的独特理解。
通過对映射行为的绘本的解读,教师更熟知幼儿的心理情况。与直接解读相比,间接解读的方式对幼儿与行为相悖的精神状况的捕捉更精准有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对其作品展开分析,而不结合实际行为观察,只有实现“二次观察”和“二次解读”,才能将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内在世界相融合,剖析出幼儿在特定心理形态下,差异化行为的具体形式。比如,琅琅和小绿都喜欢研究内心精神,但一个偏重理性思考,喜欢事物背后的科学道理,一个偏重感性想象,喜欢事物的象征、隐喻意义,所以两者在行为上虽然都比较沉默、内敛,但一个神态要平静、稳重一些,一个微表情要多一些,呈现出不易察觉的感性色彩。壮壮在做出与本性违背的行为时,通常会表现出和顺应本性状态有微妙差异的语气、眼神、肢体动作,这些无法透露着心理的矛盾和抗拒。
对此,展开集体教育,让其分享绘本心得,教师从旁鼓励,引导幼儿尊重每个同伴的个人意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相处过程中肯定会有磨合。通过针对性指导,本班幼儿对各自性格表征和内在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懂得依据个人情况分析、揣度其真实心理,共情能力、换位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互助友爱的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参照观察
参照观察,指以事物为人物或参照对象,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观察。
在以非“他人”的事物(动物、环境、自身等)为参照对象时,发现甜甜语言能力迟缓,在教师没有明确规定户外游戏为集体游戏时,喜欢一个人玩。在对其一日生活进行追踪式记录后,分析得出其一天的行动地点有滑梯、餐桌、沙地、高低杠、动物饲养区等,喜欢与环境做出的互动包括抚摸、观测、戏剧游戏、模拟对话、舞蹈、唱歌、自言自语(自我鼓励、自我扮演、自我批评)等,面对不同的环境,她做出了不同的举动,表现出她把每个环境因素都当成了不同的“朋友”,给其取名字,折射出内心对友谊的渴望和天真烂漫、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
在以“他人”为参照对象时,发现甜甜对同伴的反应明显比其他幼儿剧烈、敏感且生动。比如,对开朗活泼的壮壮,她明显更信任与放松,将自身游戏中的不自信和依赖表达得较为顺利、流畅;对同样内向的小绿,她表现出感兴趣、高度理解、想要亲近却羞怯(同时自责于这种胆怯)的行为举动;对不苟言笑的琅琅,她表现出拘谨、客气的态度;对性格强烈、爱打抱不平的小兰,她表现出欣赏、喜欢却难以融入的矛盾神情;对“孩子王”鹏鹏,她表现出在游戏中极度信赖、崇拜但并没有想成为朋友的外在举动;对善解人意的楠楠,她表现出想要结交为游戏伙伴,却对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三人小团体感到嫉妒、失落的负面情绪。通过在户外游戏中表现出的具有显著差异和微妙差别的行为,甜甜高度情绪化、个体意识强烈、精神世界丰富、注重交友的“唯一性”、对人际关系感知敏锐和旺盛等人格特点呼之欲出。
结合两种参照观察和解读,教师以侧面引导的方式帮助甜甜分析了内心需求,既鼓励了她的优点,又帮助其弥补了不足,调整了与人相处的心态和方法。
三、结语
通过研究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的有效策略,希望帮助幼儿认清自我、知晓和他人的关系,以期和幼儿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