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思考

2023-06-25张林旺黄萍柳琦徐敏慧

艺术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传统民居传统村落

张林旺 黄萍 柳琦 徐敏慧

摘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保护、传承好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出初步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强调要注重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包括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总之,国家战略层面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黄崖村、北黄崖村历史文化悠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承载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鲁中山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且于2018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北黄崖村在2022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济南市南、北黄崖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保护篇、发展篇,推动了南、北黄崖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进程。但是,在保护和利用南、北黄崖村的过程中,存在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不当、传统建筑营建技艺日渐式微、石砌技艺后继无人等问题。因此,文章在对南、北黄崖村开展实地调研、档案查询、口述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南、北黄崖村的村落区位、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历史建筑和民俗生活进行深入挖掘,从传统民居建造技艺完整记录等方面入手,探讨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北黄崖村传统村落的具体保护方式,以期为山东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提供新思路,打造出更加符合民意、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

关键词:南黄崖村;北黄崖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3

1 南、北黄崖村概况

1.1 村落区位

南、北黄崖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处于济南、聊城、泰安三市的交汇处,环绕着大峰山,两村紧密相连,黄河在村落西侧蜿蜒而过,两个传统村落有相似的地缘关系与村落特征。

1.2 历史沿革

北黄崖村石佛堂外侧西墙题记刻有“大唐开元廿五年石佛堂青州临清县刘文槐妻任月彦回后立开元廿九年二月四日敬一佛二菩萨”,说明南、北黄崖村最晚建于唐代。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记载有“南仓下保黄崖庄”,据此可知,南、北黄崖村之前又称“黄崖庄”,后由于黄崖庄南北长、跨度大,管理困难,便分为三村,分别为南黄崖村、北黄崖村和中黄崖村。

1.3 村落空间布局

南、北黄崖村西邻黄河,东接泰山,山水相依,风景秀丽。两村都依山而建,南北长,东西短。村落内部植物茂盛,水源充足,每到春夏季节,村落便置身于绿水青山之中。南黄崖村内有一条纵向主干道横贯南北,其余道路均以主干道为基础连接整个村落,现有4条主要纵向街道、2条主要横向街道以及若干条大小宽窄不等的胡同通往各家各户。北黄崖村整体道路体系为“倒F”形,通过1条主要纵向街道、3条主要横向街道以及若干胡同将整个村子联系为一个整体。

2 南、北黄崖村的典型历史建筑及营建技艺

2.1 历史建筑

南、北黄崖村历史建筑风貌整体保存较好,南黄崖村的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村落中心地带,北黄崖村的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村落东部。南黄崖村共有历史建筑123处,其中包含1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积中遗址,2处普查历史建筑,10处典型传统风貌建筑以及110处传统风貌建筑。北黄崖村共有特色民居建筑53处,其中包括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佛堂,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普查历史建筑,4处典型传统风貌建筑以及44处传统风貌建筑。两村历史建筑数量最多的为传统风貌建筑,即传统民居建筑,南、北黄崖村的传统民居建筑院落以合院为主,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合院形式,而是以三合院和不规则的散院为主。村落建在山坡上,因此民居建筑受地形影响较大,要因地制宜地建造,这就使村落内部民居建筑空间结构紧凑,部分房屋石质地基深厚,房屋与房屋之间落差较大,造就了南、北黃崖村丰富多样、与环境完美融合的民居建筑形式。

2.1.1 石佛堂

北黄崖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佛堂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石佛堂位于北黄崖村北侧的山坡上,整个建筑全部采用青石砌成,青石切面比较粗糙,具有自然粗犷的气息。石佛堂四壁采用0.12米厚的整石板垒筑,门楣设置石横梁。石佛堂门框现已被水泥封死,内部结构暂不可知。

2.1.2 张积中遗址

南黄崖村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积中遗址位于南黄崖山脊之上,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建筑遗址整体呈“丫”字形,叠涩式全石结构、石木房屋千余间,据传是山东地区山顶建筑群规模仅次于泰山的地方,寨房面积大小不等,规格各有高低,房顶多已倾圮。在张积中遗址未被破坏之前,遗址内有完整的公共设施与管理机构,山寨曾有祭祀堂、文学房、武备房、医药局等建筑,但如今只能从残垣断壁中分析这些石砌房屋原本的功能用途。

2.1.3 王家老宅

南黄崖村普查历史建筑王家老宅位于南黄崖村南部,始建于清代,房屋整体结构为砖石结构,处于纵向主道路的西侧。建筑整体采用石头砌筑,房屋墙体厚实,冬暖夏凉。建筑样式简洁古朴,没有过多的装饰。门楼处有两处墀头,墀头上雕刻着简洁的梅花,有快乐、幸福、长寿、吉祥之意。王家老宅南北高差较大,北侧低于南侧约2米,修建之时为找平地面,用青石砌起北侧地基,高于路面,人们便因地制宜地将此处改造为村落内部的公共卫生间。王家老宅整体具有古朴粗犷的特征,材质坚硬并且自带纹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然之美,再加上石材坚固耐用,表面在带有自身肌理的同时,还增添了一抹岁月的痕迹,使石砌建筑更加富有魅力。

2.1.4 八路军山纵六支队成立旧址

1938年11月,泰西地区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和大峰山独立营为基础,集中于大峰山黄崖庄,于6日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下辖3个团,1个独立团,3个独立营,1个特务营,约有5000人,司令部及政治部设在南黄崖村。

2.2 营建技艺

2.2.1 材料的选择

南、北黄崖村石材数量充足、种类繁多,大多数房屋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村落内的建筑材料主要分为两种,即石材与木材。石材多用于墙体,而木材多用于门窗及房梁。

2.2.2 建筑基础的营建

南、北黄崖村的房屋台基类型多为石砌基础,由于村落依山而建,地势起伏较大,民居的建造位置在高差上随之发生变化,村民通过“挖”“填”处理地形的起伏变化,使其成为平整的台地。在具体建造中,首先要确定台地土质,根据土质开挖基槽,然后再用石料进行砌筑,整个基础与上方墙体浑然一体,构成了“屋随山起,路随屋走”的别具一格的村落特色景观。

2.2.3 墙体的营建

南、北黄崖村的墙体可分为三种,分别为规则石墙、平毛石墙、乱毛石墙。规则石墙所用石块较大并且较为规整,错缝搭接,排列规则,砌筑方法为干砌,如王家老宅。平毛石墙所用石块大小较为均等,水平垒砌,用黄泥填充。乱毛石墙所用石块大小不一,横竖自由垒砌,砌筑方法为干砌[1]。

2.2.4 屋顶的营建

南、北黄崖村的屋顶大部分是石质囤屋顶,坡度较缓。通过调研发现,该村囤屋顶在檩条之上铺设草编制层,然后在上面铺以土层,起到保温和防水的作用。囤屋顶的形成受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大。现存囤顶房多用水泥抹面。

3 民俗文化

一直以来,南、北黄崖村都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每到元宵节、春节都会有文艺演出活动。文艺演出以打花棍为主,上到老人、下至孩童都会参与,整个花棍队伍表现力与感染力极强,这也是南黄崖村最为盛行的文娱活动。

4 南、北黄崖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对南、北黄崖村开展实地调研时发现,村内出现了环境破坏、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比如村内存在较多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原有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对房屋进行了破坏性的改建;村内无人居住的房屋破损严重,房屋处于自然性荒废、年久失修的状态,没有得到有效保护[2];南、北黄崖村对村内文化遗产的研究不足,比如发生黄崖寨惨案的张积中遗址及唐代建筑石佛堂。另外,由于年轻村民外出打工或移居城市,很多传统产业和经济模式已经无法维持。一些手工艺产业难以与现代工业竞争,无法维持生存,导致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存在传统建筑营建技艺日渐式微、石砌技艺后继无人等问题。

5 南、北黄崖村保护利用与发展措施

笔者通过对南、北黄崖村的实地调研、村民访谈,针对村落整体空间格局、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旅游线路的规划、传统建筑营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5.1 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具体的历史建筑,又要保护村落原有的风貌特点。具体而言,要保护南、北黄崖村内部高低错落、自然蜿蜒的街巷,保护街巷的风貌特色和空间尺度;保留格局完整、建筑风貌质量较好的院落,保证传统村落格局不变;保护村落内部重要发公共空间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环境要素。在后期的营建修缮过程中,建造工艺要与原建筑一致,不能改变建筑原有的特点,要使新建筑或修缮之后的建筑在风格与功能上与该村传统民居相协调,使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可以相互融合、和谐共存,保持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统一。

5.2 加强宣传,强化公众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要强化村民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法,使村民了解山东传统民居文化,让村民明白其在中国民居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全面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文艺表演、科学讲座的举办,或者村规的制定,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

5.3 合理开发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首先,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红色资源的价值在于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开发过程中,要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深入的旅游体验。

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线路。可以将红色资源打造为主题线路,将相关地点、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线路。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旅游体验。南、北黄崖村是老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较多,可以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串联两个村落的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地等社会活动场所,打造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规划一条由齐长城遗址串联传统村落、石佛堂、张积中遗址、大峰山景区,再通过村落内道路与山间小道相连的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在沿线充分利用附近的山体景观优势,打造各种景观节点,满足游客游览的需求。

最后,设计多元化的旅游活动,在红色資源的基础上开展各种主题旅游活动,推出相关的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

5.4 传统建筑营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石砌技艺在现代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匠人精神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从北黄崖村改造修缮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传统石砌技艺的先进之处,它运用原始的工具,解决了房屋基石施工的水平问题。由此可见,传统建筑营建技艺值得保护与传承,应创新传统建筑营建技艺传承方式,多渠道培养传统建筑营建技艺传承人。例如,可以尝试在当地中小学、职业学校等场所开设传统建筑营建技艺手工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学习与了解传统建筑营建技艺。同时,要进一步了解传统石砌民居营建技艺的材料、工序,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建造技术进行创新[3]。例如,可以把传统石砌技艺与民宿结合起来,运用传统石砌技艺打造民宿,这样既保留了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又实现了传统石砌技艺与乡村民宿的跨界融合。

6 结语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和风貌,而传统建筑营建技艺与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也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也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时,要全方位思考,注重传统民居建筑的动态使用以及传统建筑营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注重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敏,韩树娟,丁佳艺.齐鲁地域文化辐射下传统村落型遗产活化路径探索:基于鲁西前王庄村与鲁东凤凰村的比较[J].《规划师》论丛,2020(00):370-378.

[2] 姜波,周博文,范程程,等.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办事处孟家峪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20(12):111-112.

[3] 陈淑飞,林瑞枫.鲁中山区传统石砌民居建造技艺传承:以泰安市二奇村为例[J].艺海,2020(7):142-143.

作者简介:张林旺(1998—),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黄萍(1999—),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柳琦(1999—),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徐敏慧(200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传统民居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