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胎髹漆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25周子琳孙献华

艺术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

周子琳 孙献华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审美逐步与日常生活贴近,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在造型上具有创新性的艺术生活用品。同时在工业发达的当下,绿色环保是产品设计的关注热点。将大漆与竹材这两种绿色纯天然材料完美结合,既让传统手工艺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又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竹材与漆器的结合在我国已经有很久的历史,由于竹材自身的特性,需要许多烦琐的加工过程,所以对工匠及其工艺的要求都比较高。在传统竹胎制造中,设计的造型以普通的器型为主,如竹篮、竹盘、竹托等。由于竹胎漆器的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设计较保守,缺少与现代的融合和创新,所以竹胎漆器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边缘化,甚至工艺技法很难传承下去。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茶具产品在现代作为日常使用与赠送佳品的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递,如何将竹胎漆器更好地融入茶具设计值得探讨。文章首先阐述我国传统漆器的历史、设计内涵以及传统竹胎漆器的主要形式,其次总结竹胎髹漆工艺的优势,最后立足于竹胎漆器的优势与发展可行性,从工艺传承角度结合现代工艺、肌理色彩、材料复合等对竹胎漆器茶具进行创新,从而为茶具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一些新思路,也讓竹胎漆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眼前。

关键词:竹胎漆器;传统工艺;茶具文创;现代漆艺

中图分类号:TS9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04

1 竹胎漆器

1.1 传统漆器的历史

漆器诞生于新石器时期,人们偶然发现将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树汁涂在器具上可以保护器皿,延长使用寿命。故早期的大漆主要是作为器皿防腐、加固的材料,并没有装饰的作用。周朝以后,生漆备受关注,成为珍贵的贡品。自西晋之后,漆器工艺开始服务于当时盛行的佛教,漆器的数量大大增加。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漆文化高度繁荣。汉朝时期,丝绸之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漆器应用到了家具和手工艺品等领域,最终在唐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华。大漆制品的纹样风格绮丽,制作工艺日益繁复,漆器价格逐渐上升,大漆工艺制作成本高昂。到了宋朝,漆器稳步发展,其工艺已经成熟,民间和朝廷都可以成立生产组织。宋朝的大漆纹样简洁,风格多样,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而且其用色常为单色。到了明朝,随着工艺美术的发展,大漆艺术朝艺术品的方向发展,在当时,色漆髹饰的艺术手法极为流行,漆器上的图案变幻多姿。

1.2 传统漆器的设计内涵

传统漆器的生产工艺复杂,不仅是胎体和漆的简单组合,还是珠宝等珍品的装饰和点缀,其艺术手法除了简单的色漆髹饰以外,还有雕刻、镶嵌、雕漆、堆饰等。漆器的装饰应该根据外形与用途来选择。很多装饰图案以生活中的元素为基础,体现了人们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大漆制品通常具有生活特色,精致、传神、灵动。颜色的搭配在大漆艺术中也非常考究,黑色和红色是最常出现的颜色,通常是以黑色作为背景,用红色绘制图案。红色代表生命,也象征着人们期盼的幸福,黑色则表现出漆器特有的稳重、大气、高贵的艺术特色。

1.3 竹材与传统漆器结合的形式

我国竹子种植分布较广,取材方便,因此人们多用竹材作为胎体与大漆结合。竹胎漆器不易变形,易于加工。纵观竹胎漆器的发展史,竹子多用作胎骨,主要以竹片、竹条编织、竹筒切割这几种形式出现。其中竹节切割最为常用,比如筒状的笔筒、水杯等。另外一种常见的就是竹篾胎,即由竹条编织而成的器具,民间有许多能工巧匠能运用竹片编织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研究总结,发现作为竹胎漆器的胎体通常运用两种方法制成,即直接将竹子切割成型或者用竹片编织出形状。竹编工艺主要依靠手艺人的编织技巧与审美构想。竹材是具有韧性的材料,加上编织之后的构筑方式,使竹制器物的坚固性能变得很强。并且构造造型的同时,手艺人可以运用竹材弯曲、折叠、叠压、染色等制造出不同的美,因此编织是制造竹材胎体的主流方法。多种多样的竹编技法可以用来制作茶具、篮子、杯篓、茶则和收纳盒等日常用品。而竹节或切割成型的宽竹片制作成的竹胎漆器多为杯子、收纳工具盒,纵向切割的竹筒也可以组合形成茶盘、茶则的造型。

2 竹胎髹漆工艺的优势

2.1 材料优势

“好的工艺自然天成,自然中保留着丰富的品质,与其说是器物选择材料,还不如说是材料造就了器物。”[1]这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对材料作为工艺基石的重要认识,并指出了材料的自然美体现出个性化。竹胎髹漆工艺中的材料一般为大漆与竹材。大漆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材料,可以与许多不同特性的材料搭配,而竹材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生态环保、生长周期短的材料。竹胎漆器应用在茶具中不仅能体现出传统工艺的美,其材料特性与茶文化结合还能体现出亲近自然的绿色环保理念。在制作产品时,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竹材,利用它们的特性来制作各种造型的胎体,促进其他相关产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大漆材料主打的就是天然环保,当今很多厂家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原材料采用价格低廉的工业漆。这非常影响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容易导致人们的身体受到损害。如今很多案例向人们普及了环保用材的重要性,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用材更倾向于天然绿色材料。竹胎漆器正好符合这些要求,在使用竹胎漆器时,人们无须担心其中的化学成分与有害物质。利用相关工艺制作茶具,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2.2 工艺优势

竹胎漆器有以竹筒制成器胎的,也有以竹篾编织成器胎的。其中用竹篾编制的胎体最为精致,其制作过程为:先削制篾片,然后在竹篾上髹色漆,最后用髹漆之后的竹篾编织成形。相较于其他底胎,如木胎、皮胎、陶胎等,竹胎上的纹理是无法媲美的。竹胎的精细程度由竹篾的宽窄决定,其精美程度则由不同颜色的竹篾相互交错及手艺人融入的思想情感决定。这样制作出的竹胎,使器物更加艳丽美观,还极具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特色。

目前市面上多见竹胎髹漆工艺制作的盘子,其制作经过数次髹漆与打磨之后,使竹编盘漆膜厚重的同时隐隐约约地露出编织的纹路。整体效果柔和光洁,秀气典雅,宛若易碎的瓷器,实际上非常结实,具有亮度高、耐高温、耐浸泡的特点,实用价值很高。

2.3 文化优势

在外来文化入侵严重的当代,人们越来越追求情感共鸣,茶文化在中国流传已久,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器物上髹饰漆艺来追求对美的感知。用竹胎髹漆工艺制作茶具可以提升茶具的文化品位,为中国茶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一直用竹比喻正直、刚正,它承载着炎黄子孙内心的情感与精神以及中国文人的气节。将日用品与竹文化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充分保护传统的竹文化。

许多中国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失,在新媒体发达的当代,对这些工艺的普及逐渐得到重视。当下中国漆艺还较小众,人们对其材料、功能等的了解少之又少,其多被商人利用,成为一个炒作的噱头[2]。商家往往只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文化的精髓,而漆艺的独特价值建立在其实用与精神的共性上,也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上[3]。只有将大漆艺术的物质價值与文化价值相结合,才能使漆艺制品在当今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2.4 实用优势

竹胎髹漆工艺的实用性体现在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实用功能这两个方面,其中,美学价值主要体现为竹胎髹漆工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实用功能则体现在竹胎髹漆工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上。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器物的实用价值给出了规定。《周易·系辞上》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功利性是器物的首要价值[4]。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以竹胎髹漆工艺制作的乐器、兵器、日常用品等,这些文物都展现了竹与漆之间美学与实用的相辅相成。

竹胎髹漆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审美能力的体现,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和审美的美好追求。竹胎髹漆工艺作为一种传统技艺,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对生活和审美追求的精髓,将其广泛运用到现代茶具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 竹胎髹漆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3.1 现代竹编制品

3.1.1 主体为竹材

竹制品的整体特点是保持竹材原有的形状结构及弧度,然后在制作和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功能进行细节设计。这样的设计方式既保留了材质的特性,又兼顾了功能,使设计出来的物品看起来既有竹子的气节,又非常简洁。如图1所示,茶则、茶拨的制作使用了直接切割的竹材,运用了传统竹胎制法中的简单切割,但进行了细节加工,经过上漆打磨后,整体器物显得沉稳、透气、轻盈,造型极具现代感。

3.1.2 以竹编为造型

竹材受到自身性质的制约,不能直接成形,从而限制了许多产品的制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竹子制成细细的竹线或竹条。现在,制作竹编制品的技术已相当成熟。手艺人会兼用各种编制方式制作各式各样的产品,其中茶具主要有杯垫、茶篮、茶杯托、茶具箱等,这些用竹编工艺制成的茶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见图2、图3)。

3.2 设计理念与创新途径

3.2.1 设计理念

如果漆器失去了实用性,那它就不是工艺而只是艺术,失去了生活用途就意味着失去了大漆器具的根本价值。漆的使用价值是从实用开始的,这里的实用性是精神上的实用性,它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美。器物的日常性意味着漆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处于日常中的美是漆艺最准确的定义。

在工业时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是当代都市人们心中的一种向往。漆艺和竹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源自自然的艺术,别具一格。无论是构思还是材质,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唯有源自自然,才能释放出天然的气息,才能符合现在消费者的需求。

3.2.2 创新途径

在设计现代竹胎漆器的过程中,应该灵活利用材料的性质来创新艺术品的设计。近年来,竹编茶具开始向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方案利用竹片的特性制作具有现代感、流动感的茶具,该茶具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实用性要求,而且竹材作为天然材料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天然大漆可以通过与竹材的结合,让人感受其肌理质地,这也是自然与艺术的美的碰撞,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自然给艺术带来的力量。

(1)现代工艺创新。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产品制作工艺拥有了更多可能性。传统的茶具造型过于具象,在未来,或许可以使用3D建模技术设计出更多茶具的造型方案,然后使用3D打印技术,使电脑建模成为现实。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竹编,然后在竹胎上髹漆,设计出更多个性化的竹胎漆器茶具。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可以简化传统的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印刷技术,可以进行大批量的制造,从而达到快速制造竹胎漆器的目的,大幅度减少制造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这不仅可以为设计师的创作创造更大的空间,还可以从本质上解决竹胎制作过程中耗费时间长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2)肌理、色彩表达创新。大漆艺术品的表达主要是通过颜色与肌理,通常漆器的表面光滑如镜,但由于现代审美的多样化,许多艺术家通过肌理与色彩的变化来表达设计情感。大漆材料具有黏性,因此其具有很高的可创造性,可以用不同性质的物体附着在未干的表面,从而印出相应的纹路或者起皱纹理,然后在这上面髹不同颜色的漆,最终等漆完全干透之后对其进行抛光,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色彩和肌理变化的特殊效果。张晶以竹胎髹漆工艺制作出一系列具有多种颜色和肌理效果的茶具,她始终坚持新的设计思想研究和开发传统工艺,这为竹胎漆器茶具的创新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的漆器在颜色上讲究厚重和朴实感,一般是用单色或黑红两色作为装饰,可以唤起人们对漆器历史的记忆、情感。然而,现在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颜色的变化和相互组合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另外,在漆器中还可以使用鸡蛋、贝类、金银等辅料,增强其色彩的丰富性。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茶具设计中,可以按照茶具所要体现的风格来选择。比如,可以从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这四个角度来设计色调,改变人们对漆器沉闷古板的印象,加强竹胎漆器茶具的色彩表现。

在肌理、色彩表达创新上,要秉承继承的初心,不断创新、试验、延伸,把新的肌理、色彩搭配应用到竹胎漆器茶具上,为漆器市场增加生机,将竹胎漆器更广泛地应用到现代生活中,并且注意在颜色与材料上与茶文化融合。

(3)材料复合创新。竹胎漆器在发展中不断更新用材,许多理论家也指出材料与产品的发展息息相关。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主张材料为艺术之本,材料通过对自然美感的表现来表达个性。在竹胎漆器的制作中,其自然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典雅。当传统的技法不能胜任表现的主题时,必须加以变通和创造[5]。在现代审美和艺术技巧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下,唯有加入新的材质,才能让人们眼前一亮,打破传统材质的桎梏,凸显出竹胎漆器茶具独特的语言趣味和艺术自由度,使新材质在竹胎漆器茶具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在保留传统材质特点的前提下,运用新型材料与其相结合,是竹胎漆器茶具发展的必然趋势。

市场上的竹胎漆器茶具带给人的感官体验过于单一,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材质上,通过拼接、镶嵌等方式,将金属、木材、骨石、塑料、陶瓷、玻璃等材料与之相融合,尝试多种样式,从而丰富其装饰要素,使其具有更多的样式,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不同材料与竹胎漆器的搭配,可以给人带来直接的观感、触感以及心理上的情感体验,如偏向冷感的塑料、金属等,可以在保留产品手感的同时,使茶具更具现代工业风格,并且这些材料具有耐使用、易加工的特点,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6]。

4 结语

如今,我国传统手工艺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日益普遍,这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对竹胎漆器茶具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把现代化的设计思路与传统的手工艺相结合,既“救活”了传统,又“激活”了现代设计,使人们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灵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師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注意扬长避短的同时,创新的思路不可以脱离传统。在创新方面,要紧扣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以传播中国思想与审美为基础,并与现代化设计思路进行融合构思,将其运用到更多产品设计中。与此同时,要重视对竹胎漆器茶具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从环境保护和科学绿色的角度,研究竹胎漆器茶具的材质和工艺。只有使竹胎漆器茶具以全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才能使竹胎髹漆这一传统技艺持续为人们所用,使漆艺长久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柳宗悦.民艺四十年[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0-101.

[2] 金思雨,万千,费本华,等.竹胎漆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世界竹藤通讯,2017(5):48-51.

[3] 梁芳.材料的多样性对漆艺造型的影响[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5.

[4]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5-446.

[5] 王琥.漆艺概要[M].南京: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62-65.

[6] 樊丹鹤.竹材在大漆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

作者简介:周子琳(1999—),女,湖北鄂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与手工艺设计。

孙献华(1968—),男,安徽淮北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公共艺术与手工艺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浅析近代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一点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综述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