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让人做噩梦,却是读书好方法
2023-06-24洪兰

一个朋友感慨,她活到了70岁,还是会做有关考试的噩梦。每次都是梦到走进教室,老师在发考卷,她大脑一片空白,吓得两腿发抖就醒来了,然后一整天心情都不好。
我没想到她都毕业50年了,还会做这种梦,难怪不管功课好不好,每个人都害怕考试。但有研究发现,考试其实是增进学习成效的好方法。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让120名大学生读两篇文章,第一篇读两次,每次用时7分钟;第二篇只读一次,也是用时7分钟,接下来还要用7分钟默写。学生分成3组,对第一组在完成两篇文章的阅读与默写后5分钟进行测试,第二组在两天后,第三组在一星期后。
结果发现,刚读完就测试时,大学生对读两次的第一篇文章印象最深,测试正确率达81%,而对读一次、默写一次的第二篇文章,测试正确率只有71%。
然而,两天后进行测试的这组大学生,他们对读两次的这篇文章的测试正确率只能达到54%,而对读一次、默写一次的达到了68%。等到一星期后,第三组大学生对读两次的这篇文章的测试正确率竟只有42%,而对读一次、默写一次的为56%。
这表示,读书只用眼看没有用,要用脑去想才行。我们阅读时,常常顺着文字读下去,大脑没有花什么力气去处理,记忆就比较浅。但是要回忆,大脑就得花力气去思索,这个努力加深了神经回路的强度,所以效果更好。难怪孔子会说“学而不思则罔”。
记忆是重新建构的过程,每次提取,每次都会改变。当成功提取出一个记忆时,它会以不同的方式将其重新储存起来,而且不只是储存的层次提升了,连记忆本身也会有新的连接。
这就是小孩会要求父母重复读同一本书给他听的原因。因为每一次听,小孩的大脑都会用白天的新经验所形成的新架构,来重新组织并储存记忆。
我上学时,常常读完一本书就忘记它讲了些什么,所以后来学会读一章,合上书,把大纲写下来,再核对书看有无错误。这样做虽然慢,但是真的读进去了,最后反而节省时间。
其实只要去掉分数压力,测验的确是一个逼大脑做深度处理的有效的读书方法。不知道如果把考试改名为“提取练习”,可不可以减少它过去的“恶名”给我们带来的梦魇?
(庆余年摘自《青年文摘》2022年第23期,胡晓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