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恐惧
2023-06-24罗娣

“鬼屋”游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刺激的娱乐项目:有些人被吓得尖叫,有些人被吓得大哭,有些人甚至被吓晕。通常,年轻男女到游乐园玩耍,最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鬼屋”。
那么,为什么“鬼屋”这么令人害怕,还有不少人对它情有独钟呢?这是因为,它可以在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时,也感到快乐。研究表明,当我们感到害怕时,会触发一种明显的生理反应,能有效地让我们感到快乐。这种快乐的程度因人而异,它存在一个“甜蜜点”,在那里,快乐会最大化。
“鬼屋”实验
多年来,人们一直持有一种观点,是生理上的某种唤醒行为——比如,脉搏的加速跳动和大脑荷尔蒙的释放——让我们觉得“鬼屋”游戏或恐怖电影很有吸引力。然而,对于这些让人感到害怕的东西是如何唤醒生理并让人感到快乐的,较早的研究并没有从主观、行为和生理层面分析过这种联系。
为了探究这种联系,丹麦奥尔胡斯大学互动思维中心的研究员马克·安德森和他的团队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找了一间“鬼屋”,让110名志愿者进行“冒险”。该“鬼屋”实验使用各种可怕的方法来吓唬人,比如,偶尔出现的怪声,突然闪现的“僵尸”,或突然朝人冲过来的“恐怖怪物”等。总之,身处其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害怕。
研究团队为每个志愿者安装了心率监测器,并记录他们在“鬼屋”里的实时数据,还通过屋内的闭路监视器对志愿者进行了实时观察——观察他们对“可怕东西”的反应。等志愿者出了“鬼屋”,他们被要求对“鬼屋”里的每一次遭遇进行自我评估——告诉研究人员他们自身感到有多害怕和多快乐。然后,研究人员再将这些自我评估与来自心率监测器和闭路监视器的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寻找其中联结害怕与快乐的奥秘。
快乐的害怕
恐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情绪,用来保护人们免受伤害。但矛盾的是,人们有时寻找骇人的体验,纯粹是为了感受快乐。人在感到害怕的同时也感到很快乐的混合情绪体验,被称为“快乐性恐惧”。
安德森表示,过去人们对快乐性恐惧的研究并没有找到“快乐”与“害怕”之间的直接联系。例如,在过去,研究人们对恐怖事物的反应,大多是通过观看恐怖电影来进行,刺激性相对较弱,因此这样的研究会不太准确——结果可能更为保守。
安德森认为,在一个真正“闹鬼的地方”进行研究,志愿者既害怕又兴奋地尖叫,这使得结果会更为准确。而且,它本身也是一项独特的挑战,因为在“鬼屋”这样一种“混乱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证研究是极其复杂的。
发现“甜蜜点”
根据志愿者的自我评估,该研究团队绘制了“害怕”和“快乐”之间的关系图,发现它呈倒“U”形。他们将倒“U”形的最高点称为“甜蜜点”,即当人们的“害怕”到达这个点时,也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时候。
安德森解释,如果人们不是很害怕,他们就不会那么喜欢这间“鬼屋”;如果他们太害怕,情况也是如此。但是,“恰到好处”的害怕是产生快乐感觉的关键。
数据还显示,志愿者的心率信号也呈类似的倒“U”形,这表明快乐感与一个人的正常生理状态的偏差有关。但是,当可怕的遭遇引发正常生理状态出现巨大而持久的偏离时——比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脉搏频率频繁地起伏——不愉快的感觉就会随之产生。
安德森认为,这与人类“玩耍”的特点惊人地相似。比如,众所周知,当一个人的期望被违背到恰当的程度时,好奇心就会被激发。一些关于玩耍的描述也强调,适当的不确定性和惊喜会有多重要,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玩耍会让人感到快乐。
换句话说,当“恐怖迷”们在读《鬼吹灯》,或在看《电锯惊魂》《午夜凶铃》《咒怨》,或者在一间“闹鬼”的屋子中尖叫着穿行时,本质上,他们是在“玩”恐惧。
(林冬冬摘自《科学之谜》2022年第9期,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