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鲸肖像画眼部染法研究

2023-06-24李润华

书画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肖像画眼睛

李润华

关键词:曾鲸;肖像画;眼睛;染法

一、曾鲸及其肖像画

曾鲸,字波臣,生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卒于顺治四年(1647),享年83岁。其生于福建莆田,名重于江南,主要活动于浙江等地。曾鲸肖像画的独特性在姜绍书《无声诗史》中是这么描述的:“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1]

根据曾鲸可考的肖像画及史料记载,其艺术风格成熟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王时敏小像》(图1)作为曾鲸早期风格代表,其人物面部(图2)渲染方式与江南地区肖像画的技法一致,即以粉彩渲染为主,略不同之处是将部分浓重色彩替换成墨色。这也正是曾鲸绘画风格的初现。《张卿子像》则是曾鲸肖像画走向成熟的作品。相较于《王时敏小像》,《张卿子像》面部(图3)的渲染在用色上墨色增多,显现了更多微妙的墨色层次,同时也印证了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关于曾鲸“层层渲染”绘画方式的描述。

以淡墨层层渲染的方式是曾鲸肖像画最为独特之处,而这种渲染方式多集中运用于肖像画的面部,眼睛作为人物肖像画传神的关键,从绘画技法层面来展开详细分析则更具研究意义。

二、眼部的形态

曾鲸所绘肖像画的人物眼部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这主要是通过描绘黑白眼仁的相对大小、渲染眼苔的强弱来表现。

肖像画中,黑眼仁暴露的大小不同,可以传达出不同的精神面貌。我们从曾鲸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到黑眼仁较大或黑眼仁暴露较多的眼睛,显得更为有神。如《顾梦游像》的眼部(图4),相比之下,《张卿子像》中黑眼仁被眼皮遮挡较多,仅露出了一半,看上去更略显疲态。

眼苔的描绘是眼部表达笑意的关键,笑眼形态主要是通过较大弧度的上眼睑,配合渲染明显的眼苔来表现。如《顾梦游像》《张卿子像》的眼部,较大弧度的上眼睑配合形态较大且渲染较实的眼苔,眼睛便含有了笑意。

除了单只眼睛的形态,一对眼睛在左右的形态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有左右眼的走势区别,如《张卿子像》中左眼为上扬趋势,右眼为下垂趋势;有左右眼长短圆扁的形状区别,如《葛一龙像》(图5)、《李醉鸥像》(图6)中均为左眼较短、右眼较长;有线条疏密的区别,如《葛一龙像》中右眼线条多于左眼,如将左右眼分开来看,甚至很难想到这是同一个人的两只眼睛。这种不对称性既将单只眼睛的特点表现到了极致,又将双眼巧妙地统一在和谐的共性之下。

三、眼部的渲染

(一)用色方面

曾鲸肖像画眼部用色与传统的用色方式相同。眼部的黑眼仁、上眼睑及眉毛处颜色最深,多以墨色渲染勾勒。其中上眼睑、瞳孔和黑眼仁轮廓线最为浓重。眉骨下方位置的眉毛处渲染墨色较深,眼周线条次深,呈现赭墨色。白眼仁处,以较厚的白粉提点瞳孔两侧,这种眼部的绘画技法与王绎在《写像秘诀·彩绘法》中所提到的“眼中白染瞳子外两笔,次用烟子渲”用色方式是相同的。

(二)眼部渲染方法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物面部渲染的方式有所不同,为了便于研究肖像画染法,笔者将曾鲸肖像画按年龄大致划分为老年、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当然,这种界定是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有其模糊性,例如《张卿子像》中人物年龄介于老年与中年之间。

从曾鲸肖像画眼部的渲染来看,可以发现均是先以淡墨色画定眼睛位置,以及眼周线条;再以极浅的赭墨色一遍遍贴或压在淡墨线上,因势向线条的上下、首尾处进行分染;最终使线条或隐匿,或显立于赭墨色中。具体到老年、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的眼部渲染规律,其主要区别在于骨格渲染的虚实程度以及线条的丰富程度。

1.老年

以曾鲸《潘琴台像》(图7)为例,相较于曾鲸所绘中青年肖像画,年老肖像画有着眼部线条丰富、骨格渲染明确的特点。

老年与中青年肖像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年老者渲染后,眼球分别与眉骨、鼻梁相接处相连接,形成一条较清晰的色线,而中青年眼球与眉骨、眼球与鼻梁形成的两处凹陷則不形成连贯线条。其中《张卿子像》人物年龄介于老年与中年之间,鼻梁与眼窝处的渲染则形成了似连非连的色线。

就骨格渲染而言,老者的颞骨与眉骨相交处,即起始于眉尾,结束于颧骨上方的位置,渲染形成了一个条状较宽的灰面。此灰面表现出了内陷的太阳穴,同时与渲染较少的亮面结合,突出了眉骨的体量感。从精准的、依年龄变化的骨格描绘,足可见曾鲸画面中的理性因素。这是曾鲸对人物形象深入观察的结果,是理性而又冷静客观的再现。

2.中年

较老者与青年而言,中年肖像的线条与骨格的渲染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组合。具体以中年人眼球与眉骨交界线的处理为例,此处的渲染呈现为一个色块。在《张卿子像》中,这个色块以眼球与眉骨凹陷处为边界着重向上方作分染,在靠近眉骨处渲染渐弱。在《葛一龙像》中则是以眼球与眉骨间凹陷处为边界向下略微分染,在靠近上眼皮处渲染逐渐减弱。曾鲸《沛然像》(图8)中的眼部(图9),眉骨与眼球交界线则若隐若现于色块中,整体呈现为以眉骨为起点向下作分染,在眉骨与眼球交界线处下方分染逐渐减弱。

上述的渲染方式都是针对眼部同一结构的处理,而每一张画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种不同之处,其一是源于曾鲸细致观察再现的结果,其二便是由于曾鲸变化自由的渲染手法所致。由细致观察至自由表现,正是对由技入道的生动演绎。

3.青年

与中老年面部相比,青年眼周的线条较少,骨格渲染并不明显。具体从曾鲸《李醉鸥像》及《王时敏小像》的眼部来看,眼球上方渲染后形成了色块。从神态角度来看,这两张图所表现出的眼部状态几乎一致,均是轻微凹陷的眼部,但是画面的渲染方式截然不同。《李醉鸥像》中,眼部采取“高染法”,眼窝轻微凹陷,是通过渲染眼球凸起的高点、保留凹陷低点不染的方式实现的。《王时敏小像》则正好相反,眼部采用“低染法”,渲染了眼窝凹陷的低点,保留了眼球凸起的高处。这两种不同的渲染方式呈现出了青年人眼球与眉弓相交,骨格隐于肉中并微微凹陷的状态。相同的状态却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渲染呈现,这充分展现了曾鲸对绘画技法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这种不拘于程式化的表达,也展现了曾鲸笔随心运、取象不惑的绘画状态。

青年、中年和老年三者渲染除了上述的区别,也有共性,便是对眼部的皮肤质感、体量感的表现,如围绕上眼睑上方有一条极窄的未经渲染的区域。这一围绕上眼睑所形成的空白,恰恰体现出了眼皮的厚度以及眼皮内黑眼仁的凸起。

(三)线色关系

从画面来看,除了最后复勾的五官、毛发外,眼部很少有仅勾勒不分染的线条。画面所呈现出的线条或多或少都有向首尾及两侧分染。线条与色块之间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叠压紧密处多渲染形成线条,没有叠压处渲染则形成模糊的色块,像主个人不同的眼部起伏叠压特征,便形成了不同的色块与线条的聚散。

从具体的用线上来看,眼部最为丰富的线条莫过于上眼睑的墨色线条。从线条的虚实变化来看这一根线条,都表现为于内眦处虚笔起笔,至靠近黑眼仁处变实,而后经过黑眼仁直至外眦处逐渐变粗,再虛笔拉出。整体大致呈拱形,但再细看拱形,却是由方向不同的短方线构成,即转折用线较为方直。短方线条的运用使得眼睛局部的走势更为明确,这也意味着眼部描绘具有了更高的真实性。

上眼皮处的众多线条,笔者将其归纳为两类用线:一类是具有装饰性的皱纹线条,一类是表现结构的皱纹线条。画面中整体呈现出结构性线条用线较实、装饰性线条用线较虚的特点。如曾鲸《潘琴台像》中人物上眼睑线条与眼窝凹陷线条之间的三条线,《张卿子像》的双眼皮线条,《葛一龙像》平行于上眼睑的三根线,以及《王时敏小像》的双眼皮线,都可归为装饰性线条。这样的线条虚入虚出,同时,附着在线条上的渲染几乎不使线条产生强烈的虚实变化。另一类表现结构类的线条,如《潘琴台像》中位于眼睛和眉毛正中间的较长较实的线条。仔细分析《潘琴台像》中的右眼,这根线条从右往左看,右端虚起,顺眼球走势向上,而后趋于平缓,这一部分的线条表现了眉骨与眼球间的凹陷。加之这段线条下方的渲染较多,由其与下方一条装饰性皱纹的叠压关系,可以明确看出眉骨与眼球之上的空间关系。《王时敏小像》同样位置处也有一条渲染所形成的并不明显的线条,其上端与赭墨色渲染融合,下端有较明显的线条感。这于青年的眼部渲染方式中已经详细分析了,故不再赘述。可以说,曾鲸的肖像画中眼部的结构性线条更倾向于构建理性的、客观的面部空间,而装饰性线条则更倾向于表示像主特征,具有传神之意。二者一虚一实相结合,使得眼部层次更为丰富,眼部形象更具个性。

结论

总而言之,眼部的描绘是人物肖像画面部最为丰富、传神之处,眼部描绘的丰富性在绘画技法层面依托于画家对不同年龄段像主眼部形态的归纳、线条渲染的疏密与虚实表现,技法的运用不仅受到像主本身眼部特征、表情、年龄的客观影响,还受到画家对像主不同印象的主观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曾鲸肖像画中的眼部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反映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极具个性。对人物面部结构的严谨处理,以及眼部绘画表现语言的选择,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曾鲸肖像画形似与神似的统一,更是曾鲸对“传神论”的进一步演绎。

约稿、责编:金前文

猜你喜欢

肖像画眼睛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小丑的肖像画
独特的肖像画
擦亮你的眼睛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