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白沙洲岩溶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研究

2023-06-24涂婧刘鹏瑞彭慧王艺霖曾嘉李慧娟郭昆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阶地水文地质含水层

涂婧 刘鹏瑞 彭慧 王艺霖 曾嘉 李慧娟 郭昆

摘要:为研究武汉市白沙洲岩溶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给区内岩溶地面塌陷防灾减灾、水资源及水文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对区内31眼地下水监测孔2019~2021年3个水文年的地下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根据不同水文地质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水文地质单元;确定了地下水水位受长江水影响的范围。结果表明:

岩溶地质模式、长江水位和人为因素是区内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地下水水位; 动态变化; 水文地质单元; 岩溶区; 武汉市

中图法分类号:P6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3.06.016

文章编号:1006-0081(2023)06-0080-09

0 引 言

随着城市建筑与交通建设的扩张,岩溶地区地面塌陷风险增加,岩溶地面塌陷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需求迫切。针对水库渗漏、矿区突水、地下水污染等水文地质问题,许多学者开展了水文动态分析研究[1-3]。齐欢[4]为查明济南长清岩溶地下水位与降水量、黄河水位的相关性,采用小波相干和多元小波相干的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马剑飞等[5]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张斌等[6]对甲摆水库库首右岸河湾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区内渗漏特点,提出有效的防渗处理措施。王戈等[7]分析贵州省秀印高速公路木黄一号隧道隧址区地下水系统特征,为隧道选线及水害防治设计等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白沙洲位于武汉市规划的主城区长江段、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地处长江Ⅰ级阶地,地下水水量丰富,长江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之间水力联系密切,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地质环境复杂,是岩溶地面塌陷高发地段。开展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对岩溶地面塌陷防治及区内水资源、水文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1.1 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武汉市城区中南部、白沙洲长江沿岸,东至巡司河-毛坦港,西至汉阳区国际博览中心一带,北至锦绣长江-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泰闸,南至白沙洲大桥-青菱乡一带。

1.2 地形地貌

研究区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沿长江两岸及各河流湖泊周缘分布,向东侧逐渐过渡至波状起伏的垄岗地貌,散列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展布的残丘。总体地势为东北侧高,西、南及中部低。

1.3 地层岩性

研究区内可溶岩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T1d)、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含燧石结核灰岩(P2q)、石炭系上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C2h);非可溶岩主要为白垩-古近系红砂岩(K2E1g)、二叠系上统龙潭-大隆组砂岩(P3l-P3d)、二叠系中统孤峰组硅质岩(P2g)、二叠系下统梁山组泥岩(P1l)、泥盆系上统云台观组石英砂岩(D3y)及志留系中统坟头组页岩、泥质粉细砂岩(S2f)。基岩大多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之下,其中灰岩直接被第四系覆盖的为覆盖型岩溶区,灰岩之上与白垩-古近系泥岩、粉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的为埋藏型岩溶区。

1.4 地质构造

研究区位于新隆-豹子澥复式倒转向斜的核部,自西向东依次有金口断裂、蒋家墩-青菱湖断裂两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图1)。

1.5 第四系土层结构

区内第四系土層结构复杂,分为单层、双层和多层结构3种类型(图2)[8]。单层结构以较单一的黏性土层为主,一般为粉质黏土、黏土,局部夹有淤泥质黏土,为相对隔水层,主要分布于垄岗地貌。双层结构土层上部为黏性土、下部为砂土(即“上黏下砂”结构),下部砂层厚度变化较大,越临近长江越厚,靠近阶地后缘逐渐变薄。多层结构空间分布不连续,呈断块分布,主要为“黏-砂-黏”和黏性土-砂土多旋回沉积两种类型。

1.6 岩溶地质模式

根据岩溶埋藏条件、第四系土层结构,将岩溶地质模式划分为6种类型(表1、图2)。

1.7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包括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以下简称“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砂、砂砾石层中,含水岩组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3~30.0 m,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在阶地前缘、中部较大(29.32~37.80 m/d),后缘较小(0.42~4.92 m/d)。阶地前缘为富水地段,单井涌水量在鹦鹉洲为500~1 000 m3/d,白沙洲一带为275~803 m3/d;阶地后缘则相对较小,为100~500 m3/d。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以下简称“岩溶水”)储存于溶蚀的裂隙及溶洞中,由于该含水层的渗透性和富水性与所处地层的岩溶发育状况有关,且岩溶发育具不均一性,其渗透性和富水性差异较大。根据抽水试验资料,渗透系数一般为0.200 8~3.085 0 m/d,单井涌水量一般为543~878 m3/d,大者可达1 140~2 941 m3/d,小者仅为133~467 m3/d。

2 数据来源

研究区内31眼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来源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工作仪器为压力式水位水温计,水位测量精度为0.05%FS,水位分辨率为1 mm,时钟误差不大于±10 s。压力式水位水温计完成数据采集后传输到控制终端,通过物联卡,以GPRS方式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个水文年的监测数据,其中,SW01~SW20监测孔于2020年下半年建设完成,因此这组监测孔只有2021年一个水文年数据。长江水位来自长江水文网(http:∥www.cjh.com.cn)公布的实时水情中的汉口水文站日监测数据。

3 长江水位动态特征

长江水位同时受到上游水位和降雨量影响,具季节性变化特征(图3)。丰水期主要是7~8月,最高水位23.19~26.81 m;枯水期主要是12月至次年2月,最低水位11.57~11.74 m;水位年变幅11.48~15.07 m。

4 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研究区地下水位在时空上的变化,因气象、地形地貌、长江水位、地质结构、含水层岩性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9],导致水位的变幅、波动频率、升降速度有一定差异,总体呈年度内季节性、年际上局部变化的特征。

4.1 孔隙水

研究区长江段河底高程一般为-4~10 m,局部深槽最低处为-12 m左右。长江沿岸孔隙水含水层底板高程一般在-2~-8 m之间。长江切穿孔隙水含水层,长江水与孔隙水直接连通(图4及图5(a)),因此长江沿岸孔隙水水位受长江水位控制,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2)。然而,随着与长江距离、砂层厚度、地质结构的不同(图5~7),长江水位对孔隙水水位的影响大小也不同[10]。

长江Ⅰ级阶地前缘孔隙水水位动态变化(SW05、SW08和ZK7)与长江水位历时曲线趋势和幅度基本一致[11](图5)。其中,SW05和ZK7分别位于长江西、东两岸,两孔水位高程历时曲线形态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丰水期水位接近、枯水期水位差加大,推测两孔处于同一地下水流系统且有水力联系。西侧孔水位变化相对较缓慢,与长江水位的变化相比有一定的滞后,且整体变化与东岸临江监测孔相比较为平缓。

长江Ⅰ级阶地中后缘孔隙水水位动态变化(CK11-1、CK5、SW11、SW17和CK15)与长江水位历时曲线趋势一致,但是地下水位变化幅度随着与长江的距离越大而越小(图6)。位于后缘地段毛坦港一带(SW20)水位变化无规律(图6(b))。

C-C′剖面位于长江Ⅰ级阶地中部,平行于长江分布(图4),地质结构不同,受长江水位影响程度也有差异(图7)。孔隙水水位在平行于长江的方向,总体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SW08、ZK7和CK11-1位于阶地东北侧,在丰水期孔隙水水位低于长江水位,孔隙水接受长江水补给;枯水期孔隙水水位高于长江水位,孔隙水补给长江水,此监测区域孔隙水与长江水呈互补关系。而SW11和SW18位于阶地西南侧,水位变化曲线形态与长江水位变化接近,呈近平行状态,水位标高较低,分别低于长江水位0~5.63 m和0~6.45 m,推测该区域孔隙水全年接受长江水和地势高处孔隙水补给,向地势低处渗流排泄。该监测区为埋藏型岩溶区,第四系下伏白垩-古近系泥质粉砂岩,孔隙水与岩溶水水力联系较弱,岩溶水接受孔隙水补给量较小。西南侧的中后缘SW17和SW07水位变幅较小,孔隙水水位受长江水位影响较弱。2021年5月后,SW10和SW18监测数据出现不规则的水位波动和跳升,与附近工程施工密切相关。长江Ⅰ级阶地中部孔隙水水位曲线如图8所示。

4.2 岩溶水

由于长江Ⅰ级阶地孔隙水与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因此在Ⅰ级阶地前缘,岩溶水通过孔隙水而间接受到长江水位的影响,同样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中后缘地段,岩溶水水位变幅逐渐减小。

长江Ⅰ级阶地前缘岩溶水水位动态变化(SW09、ZK4、SW01)与长江水位历时曲线趋势和变幅基本一致(图9(a))。阶地中部岩溶水水位动态变化(CK4、CK11、SW16)与长江水位历时曲线趋势一致,但是水位变幅相对平缓,受长江水位的影响减弱(图9(c))。后缘毛坦港地段(CK13、SW19、ZK1),岩溶水水位变化无规律性,变幅较大,起伏频率高,水位曲线不圆滑(图9(b)),且水位远低于其他长江两岸监测孔水位,CK13、SW19、ZK1全年水位分别在0.38~16.33,-0.50~16.29,-0.37~15.31 m(表3)。

4.3 孔隙水与岩溶水对比分析

由于埋藏、补给条件不同,长江Ⅰ级阶地不同地段的孔隙水与岩溶水动态变化也有所差异。越临近长江,岩溶水受孔隙水和长江水的影响越大,孔隙水和岩溶水水位高程越接近、波动频率和幅度越一致。

4.3.1 长江Ⅰ级阶地前缘

SW08和SW09、SW05和SW01两对对孔分别位于长江东、西两岸Ⅰ级阶地前缘。SW08和SW09距离长江200 m,为多层结构土层的覆盖型岩溶区,受长江水位影响最大,具有季节性变化特点(图10(a))。孔隙水水位普遍高于长江水位0~6.11 m,少量时间(5~9月)低于長江水位0~3.27 m。两者历时曲线趋势和水位一致,在丰水期6~10月,孔隙水略高于岩溶水水位0~1.25 m,枯水期(1~5月、11~12月)孔隙水低于岩溶水水位0~1.47 m。

SW05和SW01位于长江西侧,距离长江520 m,为双层结构土体的覆盖型岩溶区,与SW08和SW09相比,其波动幅度相对平缓(图10(b))。长江水位普遍高于孔隙水0~7.50 m,少量时间(11月至次年2月)低于孔隙水0~3.94 m。两者历时曲线趋势和水位完全一致,孔隙水普遍低于岩溶水0~0.89 m,孔隙水偶尔在丰水期高于岩溶水0~0.46 m。

综上所述,长江水位对东岸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比西岸大,东岸地下水位波动幅度更大、峰值更高。

4.3.2 长江Ⅰ级阶地中部

CK11-1和CK11、CK5和CK4、SW17和SW16、CK16外和CK16内、SW15和SW14均位于长江东侧Ⅰ级阶地中部,但它们相应的地质结构不同,水位变化特征也不同。

CK11-1和CK11、CK5和CK4、CK16外和CK16内这3对孔均位于双层结构覆盖型岩溶区,受长江水位影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水位波动幅度比前缘平缓(图11(a)~(c)),丰水期长江水位高于孔隙水水位,枯水期孔隙水高于长江水位。

SW17和SW16、SW15和SW14位于多层结构覆盖型岩溶区,基本不受长江水位影响,无明显季节性变化特点,且孔隙水与岩溶水水位相差很小(图11(d)~(e))。

4.3.3 长江Ⅰ级阶地后缘

SW13和SW12、SW20和SW19均位于长江东侧Ⅰ 级阶地后缘,分别距离长江2.85,3.48 km。SW13和SW12位于多层结构土层的覆盖型岩溶区,砂层厚度11.3~11.8 m,基本不受长江水位影响,无明显季节性变化特点。两孔历时曲线趋势大体一致,岩溶水高于孔隙水0~2.19 m(图12(a))。SW20和SW19位于毛坦港,为双层结构和多层结构、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交接部位,砂层厚度较薄,为2.5~6.4 m,富水性较差;局部地段分布有白垩-古近系红砂岩及含碎石黏土,为相对隔水层。长江水和孔隙水、孔隙水和岩溶水的水力联系较弱。孔隙水和岩溶水水位变化无规律性,起伏多,水位曲线不圆滑,且水位低于其他长江两岸监测孔水位(图12(b))。

4.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基于对地下水动态特征的分析,依据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长江Ⅰ级阶地位置,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水文地质单元。

(1) 水文地质单元Ⅰ位于蒋家墩-青菱湖断裂西侧、荷叶山向斜次级构造核部、北侧长江Ⅰ级阶地前缘,汉阳区世茂锦绣长江-国博中心-武昌区白沙洲街长江紫都-陆家街西侧一带(SW01、SW05、SW09、SW08、ZK1(丁公庙)、ZK4、ZK7监测孔范围),主要为双层结构覆盖型岩溶区(②-1地质模式)。孔隙水含水层厚度大(大于25 m),底板标高-1~-11 m,透水性强,径流条件好,水交替强烈,地下水径流通畅。长江水和孔隙水、孔隙水和岩溶水的水力联系密切。岩溶水与孔隙水历时曲线完全一致,水位差仅0~1.5 m;受长江水位影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水位年变幅4~7 m。枯水期,孔隙水水位高于长江水位,孔隙水补给长江水;丰水期,孔隙水水位低于长江水位,孔隙水接受长江水补给。

(2) 水文地质单元Ⅱ位于蒋家墩-青菱湖断裂东侧、荷叶山向斜次级构造核部、北侧长江Ⅰ级阶地中部,武昌区白沙洲大道陆家街-武泰闸-涂家沟-烽火村一带(CK11-1、CK11、CK5、CK4、CK16外、CK16内、SW10、ZK3、CK7、ZK78监测孔范围),覆盖型或覆盖、埋藏型交界地段(②-1、②-2地质模式)。孔隙水含水层厚度12~25 m,含水层底板标高-2.5~-6.0 m。径流条件良好,孔隙水水位埋深较浅。因该区域与长江有一定距离,受长江水位影响较弱,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来自上游地下徑流,并以地下径流形式沿含水层向区外排泄,或向下补给岩溶水。该区块孔隙水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总体变化趋势与长江水位波动一致,但水位变化相对平缓,最大年变幅2~5 m。岩溶水与孔隙承压水水力联系较密切,两者水位接近,历时曲线完全一致,水位差仅0~2 m;受长江水位影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水位波动幅度较前缘平缓,年变幅2~6 m。

(3) 水文地质单元Ⅲ位于蒋家墩-青菱湖断裂东侧、荷叶山向斜次级构造核部、北侧长江Ⅰ级阶地后缘,武昌区南湖街-洪山区红旗欣居-巡司河以东(SW13、SW12监测孔范围),为双层结构向单层结构土体过渡段,覆盖型和埋藏型交界地段(②-1、①-1、①-2地质模式)。该区域距离长江较远,几乎不受长江水位影响,水位波动无季节性变化特征。含水层厚度渐薄(小于20 m),径流条件较差,水自然交替弱,孔隙水水位埋深大,水位恢复能力差。自然条件下孔隙水水位曲线平缓,最大年变幅2 m左右。在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会出现不规则的锯齿状水位波动,或大幅水位下降、逐步缓慢回升。岩溶水和孔隙水水力联系减弱,一般岩溶水水位高于孔隙水水位0~2 m。岩溶水水位波动幅度相对平缓,年变幅2.56~4.61 m。

(4) 水文地质单元Ⅳ位于蒋家墩-青菱湖断裂西侧、大王山背斜次级构造南翼、南侧长江Ⅰ级阶地前缘,武昌区八坦路-夹套河路一带(SW11、SW18监测孔范围),主要为多层或双层结构埋藏型岩溶区(③-2、②-2地质模式)。孔隙水含水层厚度14~20 m,孔隙水含水层径流条件良好。Ⅳ和Ⅰ区块相比较,Ⅰ区块北侧孔隙水含水层底板标高-1~-11 m,Ⅳ区块孔隙水含水层底板标高-12~-22 m,总体上由北至南地势逐渐降低。此外,该区块第四系下伏白垩-古近系泥质粉砂岩,孔隙水与岩溶水水力联系较弱,孔隙水补给岩溶水量较小。该区块孔隙水主要接受长江水和北侧地势高处孔隙水补给,向地势低处渗流排泄;孔隙水水位变化曲线形态与长江水位变化接近,具季节性变化特征,全年水位低于长江水水位和Ⅰ区块孔隙水水位。无岩溶水监测数据,推测此地段岩溶水水位波动幅度小,岩溶水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5) 水文地质单元Ⅴ位于蒋家墩-青菱湖断裂东侧、大王山背斜次级构造南翼、南侧长江Ⅰ级阶地中部,白沙洲大道以东张家湾-武昌工学院-波光霞影一带(SW15、SW14、SW17、SW16、SW07、CK15监测孔范围),主要为双层或多层结构覆盖型岩溶区,部分为双层结构埋藏型岩溶区(②-1、③-1或②-2地质模式)。孔隙水含水层厚度10~20 m,底板标高-2.5~-10 m。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来自上游地下径流,并以地下径流形式沿含水层向区外排泄,或向下补给岩溶水。②-1地质模式中孔隙水和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受长江水位影响,孔隙水和岩溶水均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但是水位变化相对平缓,最大年变幅2~4 m。③-1或②-2地质模式中,岩溶水和孔隙水水力联系较弱,两者水位差增大,孔隙水具有一定季节性变化,变幅较小。

(6)水文地质单元Ⅵ位于蒋家墩-青菱湖断裂东侧、大王山背斜次级构造南翼、南侧长江Ⅰ级阶地后缘,毛坦港一带(SW20、SW19、ZK1(毛坦港)、CK13监测孔范围)。覆盖型与埋藏型岩溶区交界,单层、双层和多层结构覆盖型岩溶区交界地段,地层结构复杂(②-2、①-1、①-2地质模式)。孔隙水含水层较薄(小于10 m,局部小于5 m),富水性较差,底板标高-3.2~-15.0 m,主要接受上游孔隙水径流,并以地下径流形式沿层向区外排泄,少量向下补给岩溶水。孔隙水和岩溶水均不受长江水位影响,变化无规律,起伏多、幅度大,水位曲线不圆滑,且水位远低于其他长江两岸监测孔水位,全年水位分别在7.50~16.36 m、-0.50~16.29 m,孔隙水高于岩溶水0~8.1 m。

5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地下水位的因素主要有岩溶地质模式、长江水位和人为因素。

(1) 岩溶地质结构主要通过不同地层岩性的差异性,即含水层厚度、透水性和富水性等差异来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长江水位是影响地下水動态最活跃的因素,长江切穿孔隙水含水层,与孔隙水直接连通,地下水位随长江水位发生相应的多年周期性起伏。

长江Ⅰ级阶地前缘,砂层较厚的覆盖型岩溶区(②-1、③-1)含水层厚度大,透水性强,径流条件好,水交替强烈,孔隙水和岩溶水、孔隙水与长江水的水力联系密切,三者水位波动曲线一致,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砂层和相对隔水的红砂岩层均较厚的埋藏型岩溶区(②-2、③-2),孔隙水与长江水的水力联系密切,水位波动幅度较大,具季节性变化特点,岩溶水系统相对稳定,水位波动幅度小。长江Ⅰ级阶地中后缘,砂层较薄的覆盖型岩溶区(②-1、③-1)随着砂层变薄,径流强度减弱,孔隙水与长江水水力联系减弱,孔隙水和岩溶水与长江水位波动曲线大体一致,但水位变幅较小,波动平缓;在砂层较薄的埋藏型岩溶区(②-2、③-2),孔隙水与长江水位波动曲线大体一致,但水位变幅较小,岩溶水和孔隙水具有一定水位差;单层黏土覆盖的岩溶区(①-1、①-2)无孔隙水,岩溶水系统稳定,水位波动小于1 m。

(2) 人为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排泄量与补给量的关系来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自2006年以来,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岩溶塌陷的防治,加大了地下水开采监控力度,并禁止在隐伏岩溶区开采利用地下水。2019~2021年,研究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地铁和房屋建筑施工,对水位波动有一定影响。如SW18孔隙水监测孔地下水位于2021年1~2月下降后逐渐回升、5月水位跳升,SW17孔隙水监测孔水位于2021年5~7月下降、回升及跳动,ZK1(丁公庙)岩溶水监测孔水位于2019年5~9月降低等,均是工程施工引起的短期内水位波动。

6 结 论

通过统计白沙洲长江沿岸31眼监测点2019~2021年3个水文年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区在此期间的地下水位变化特征,据此对研究区进行水文地质单元划分,总结各单元内水文地质特征,确定了地下水受长江水影响的范围,揭示了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

(1) 依据研究区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长江Ⅰ级阶地位置,将其划分为6个水文地质单元。其中,水文地质单元Ⅰ孔隙水含水层厚度大,透水性强,径流条件好,水交替强烈,长江水和孔隙水、孔隙水和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单元Ⅱ和Ⅴ距离长江较远,受长江水位影响较弱。单元Ⅲ和Ⅵ的第四系含水层厚度较薄,富水性差,径流条件较差,水的自然交替弱,不受长江水位影响。单元Ⅳ为埋藏型岩溶区,孔隙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较弱,孔隙水主要接受长江水和北侧地势高处孔隙水补给,向地势低处渗流排泄。岩溶水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 影响地下水位的因素主要有岩溶地质模式、长江水位和人为因素。长江水位是地下水周期性变化的主控因素,岩溶地质模式是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的主控因素,人类工程活动是短期(施工周期)及小范围内水位不规则波动的影响因素。

(3) 水文地质单元Ⅰ,Ⅱ和Ⅴ覆盖型岩溶区是自然条件下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集中地段,在该区内开展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做好施工阻隔,既要防止水平向长江水与孔隙水的贯通,也要隔断竖向土体颗粒与溶洞的连通。水文地质单元Ⅳ和Ⅴ埋藏型岩溶区的孔隙水与长江水水力联系密切,岩溶水系统相对封闭,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水平向长江水与孔隙水的贯通,同时保护红砂岩层相对隔水层;若打穿红砂岩层,应做好阻隔措施,防止水砂竖向漏失。水文地质单元Ⅲ和Ⅵ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和长江水贯通的风险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 罗锐恒,刘天云,胡顺强,等. 地球物理技术在岩溶水库渗漏通道识别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22,53(7):128-134.

[2] 朱秀群,蓝芙宁,赵一,等.云南省南洞岩溶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人民长江,2021,52(5):37-43.

[3] 周延国,万伟锋,王耀军.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隧洞施工岩溶暗河探测[J].水利水电快报,2021,42(3):42-48.

[4] 齐欢.济南长清岩溶地下水位与降水量、黄河水位的相关性分析[J/OL].长江科学院院报,2022:1-8[2023-03-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171.TV.20220615.1053.020.html.

[5] 马剑飞,李向全,张春潮,等.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J/OL].中国地质,2022:1-20[2023-03-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167.P.20220822.1417.016.html.

[6] 张斌,任兴隆.甲摆水库库首右岸河湾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陕西水利,2022(6):107-108,112.

[7] 王戈,王勇瑞,朱文彩.贵州省秀印高速公路木黄一号隧道岩溶水文地质特征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21,35(5):681-684.

[8]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岩溶地面塌陷调查一期重点调查区岩溶地面塌陷专项调查成果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19.

[9] 栾晓燕.浅议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趋势预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2,1(50):106-110.

[10]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武汉岩溶塌陷成灾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手段方法研究[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21.

[11]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武汉市岩溶塌陷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及运行管理机制研究[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22.

(編辑:江 焘,高小雲)

Analysis on dynamic change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Baishazhou karst area of Wuhan City

TU Jing1,2,LIU Pengrui1,2,PENG Hui1,2,WANG Yilin1,2,ZENG Jia1,2,LI Huijuan1,2,GUO Kun1,2

(1.Hubei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Geology (Hubei Geological Bureau),Wuhan 430034,China;

2.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3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level for Baishazhou karst area of Wuhan City,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mitigation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and preven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data of 31 groundwater monitoring holes in the study region of 3 hydrological year from 2019 to 2021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were studied.Based on the different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6 hydrogeological units,and the area where the groundwater was affected by Yangtze River was in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dynamic change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 study area are karst geological model,Yangtze River water level and human activities.

Key words:

water level of groundwater; dynamic variation; hydrogeological unit; karst area; Wuhan City

猜你喜欢

阶地水文地质含水层
基于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汉中盆地阶地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响应初步分析
基于GPRS实现自动化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基于转移概率的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划分
双河洞层状溶洞与区域河流阶地发育耦合关系探析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美国西部奥加拉拉含水层水位下降原因初探
全球地下含水层下降惊人:要被抽干了
强潮动力条件下厦门湾低潮阶地型沙滩剖面变形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