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弓立马,百步穿杨

2023-06-23王兆胜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王兆胜

摘要:吴周文的散文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走过了从高原到高峰的历程。这包括1978—1999年的高起点的开创期、2000—2015年的全面推进的深化期、2016—2022年的发展与跃升期。吴周文的散文研究视野开阔,又以朱自清与杨朔为主,兼及艺术、审美、文体,并在问题意识、创新思维、文体与文化自觉、个性特色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然,吴周文的散文研究凝聚了全部生命力,也是他不断进取和自我完善的表征,还是他具有前瞻性和建构意识的最好說明。

关键词:吴周文;散文研究;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建构意识

吴周文先生1941年生,2022年去世。他曾为扬州大学教授、扬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八十多年生命的花开花落,在我看来只是短暂的一瞬。长期以来,他与我的恩师林非先生交厚,但我只见过他数面,并没有深谈过。近些年,他、陈剑晖教授、我三人来往渐多,我们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是散文,特别是散文研究,并希望发挥合力作用以便共同推进。我将我们三人戏称为老中青结合的“三驾马车”,寄望在散文研究上有所作为。近日,我一边详细阅读吴周文先生的文章,一边回忆往事,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悲郁自心底升起。雄心宏愿还在,吴先生突然逝世,留下的只有珍惜与缅怀。本文主要谈谈吴周文的散文研究的特点与贡献,以表对他的钦敬之情。

一、从高原走向高峰

在散文研究领域,吴周文是个老资格,也是一块闪亮的金牌。与吴先生见面交谈时,他总愿意回忆往事,特别是散文研究的成长过程,还会充满自豪感、自信心以及美好的愿景。简单梳理吴周文的散文研究,可了解数十年他走过的路,特别是其间所包含的心路历程。

一是高起点的开创期(1978—1999)。从吴周文在1978年《扬州师院学报》发表的《为我们时代的科学家引吭高歌——谈徐迟的几篇报告文学》起,到1999年在《扬州大学学报》发表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发展概观》至,这可称为第一个阶段。在二十多年中,吴周文发表了50多篇散文研究文章,这在新时期散文研究中是一个不少的收获,为后来的散文研究进一步开拓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值得强调的是,此时段吴周文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当代文坛》《文史哲》《文学评论》发表了多篇文章,充分反映了他研究的高起点与高水平。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吴周文此时段在《文学评论》发了三篇文章,分别是1980年的《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与《论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杨朔散文研究之一》,以及1993年的《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尤其难得的是,在1980年这一年内,吴周文竟然在《文学评论》发表了两篇文章,这既是一个奇观,也是让作者常怀感动、荣幸自豪的事情。因为散文研究一向不为人们重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难,一个青年作者能在名刊《文学评论》上一年之内发两篇散文研究文章,更是学界少有的事情。应该说,不论是选题、还是在名刊上高频率发文、抑或是较早研讨朱自清、杨朔的散文艺术,以及探讨散文的结构与美学风格,都使吴周文站在当时散文研究的高原,对整个散文研究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这一时段,吴周文还出版6部散文研究专著,包括《杨朔散文的艺术》(1984,上海文艺出版社)、《现代散文作家与作品》(1985,湖南人民出版社)、《散文十二家》(1992,人民文学出版社)、《朱自清散文艺术论》(1994,江苏教育出版社)、《郭枫散文论》(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艺术美》(1995,江苏文艺出版社)等,显示了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的深化期(2000—2015)。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吴周文共发表散文研究文章40多篇,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第一,选题从微观向中观和宏观转变,较有代表性的有《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散文研究概观》《论江苏50年散文创作》《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关于林语堂及“论语派”审美思潮的价值思辨》《“毛批”杨朔与“诗化”思潮的21世纪价值》等,这些文章显然突破了作家作品论,进入了一个更重视散文广度、密度、厚度的研讨中。第二,发表文章的刊物更加多样化。如果说第一阶段有《文学评论》等名刊,但刊物以《扬州师院学报》(后改为《扬州大学学报》)等为主;此时期,虽没有《文学评论》这样的高层次刊物,但核心等重要期刊更加多样化,如《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江苏社会科学》《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扬子江评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等,都发表了吴周文大量的散文研究文章。第三,学术性、思想性、理论性都有所加强。如《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散文界说与文本特征》《论“五四”散文形式审美的表情性》《美文与审美——关于新世纪散文批评理念重建的思考》《论“五四”散文形式审美的价值建构》《散文“虚构说”的悖谬与“假性虚构”的阐释》等,不看内容只看题目即可见出,吴周文的散文研究已进入深度研究模式。此时段,吴周文还有两部散文研究专著,一是《二十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论》(2001,远方出版社),二是《散文审美与解读》(2002,吉林人民出版社)。

三是发展与跃升期(2016—2022)。到2016年,吴周文已是75岁高龄,但他在学术上没有退休,也没有放慢研究的节奏,而是比年轻人更加努力、用功、用力、用心地从事散文研究,并形成研究的爆发期、跃进期、飞升期。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吴周文竟发表了40多篇散文研究文章,平均每年6篇,其成就之大令人惊诧。问题的关键是,此时期吴周文的散文研究又有了新特点:第一,以重要重大文章为主,将研究向广博纵深进行推进发展。与以往比,此时期的吴周文更注重散文的一些重要重大命题,这包括散文概念、美学范式、文体与文化自觉、理论话语建构,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散文及其散文理论的焦点问题。如《学术散文的启蒙性与自我的精神启蒙》《论“生态主义散文”的兴起、使命与理论建构》《杨朔文学史形象考辨》等。第二,此时段,吴周文在名刊上发表的重点文章有30多篇,属于火山爆发式研究。据粗略统计,他在核心及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如下:《文艺争鸣》(4篇)、《扬子江文学评论》(4篇)、《当代作家评论》(3篇)、《江苏社会科学》(3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篇)、《天津社会科学》(1篇)、《中国文学批评》(1篇)、《当代文坛》(1篇)、《南方文坛》(1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篇)、《东吴学术》(4篇),等等。如此密集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庞大数量的论文,这在吴周文本人之前以及在学界还是少见的。第三,吴周文与陈剑晖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发表长篇重要论文《建构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这不只是吴周文自己也是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因为“三大体系”建设面临难题,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建构就具有非凡的意义。此时期,吴周文还出版了4部散文著述,分别是《散文审美与学理性阐释》(2016,广东人民出版社)、《朱自清美文与“五四”记忆》(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学语文散文经典讲析》(2019,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散文文体自觉与审美诉求》(2020,广东人民出版社)。除了中学语文散文经典讲析,另三部是学理性很强的理论著作,代表吴周文的散文研究的高度与深度。

吴周文的散文研究一路走来,他40岁出头即在《文学评论》崭露头角,收获满满,并开始扬帆远航;到80多岁,他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理论长文,表现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兴奋又有些惊艳的事情,也书写了吴周文之学术生命的拼搏精神,以及在散文研究上的奇观。

二、研究范畴与特点

在吴周文的散文研究中,他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选择,也有自己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这是形成他研究视域和独特性的关键。由此可见,吴周文的散文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整体脉络与有效路径。

首先,吴周文的散文研究面向宽阔,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与深化。与一般的散文研究者不同,吴周文的散文研究既有作家作品,又有现象思潮,还有概念理论,更有散文与文化等诸方面。就像一把扇子,吴周文的散文研究可打开一个“江山万里图”,从中可见散文研究的一幅清晰的地图。

其次,以大量具体的作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与许多散文研究者从概念、理念、结论出发不同,吴周文的大量文章是以作家作品解读为前提的,这就带来了其研究的见由己出,而自己的感受又来自对作家作品的细读,从而避免了缺乏根本的空谈玄论。据不完全统计,吴周文专论的散文家有:胡适、茅盾、瞿秋白、丰子恺、徐志摩、梁实秋、师陀、陆蠡、徐迟、朱自清、杨朔、秦牧、吴伯箫、冰心、巴金、鲁迅、赵丽宏、丽尼、曹靖华、柯灵、郭风、徐迟、何为、苏晨、高国平、柯蓝、孙犁、贾平凹、王英琦、郭枫、赵翼如、林非、苏叶、张洁、郭保林、余光中、残雪、林清玄、丁帆、史铁生、王尧、刘白羽、何其芳、张泽民、韩小蕙、汪曾祺、龙应台、肖凤、陈奕纯、宗璞、邓杰、刘亮程、曹文轩、叶兆言、穆涛、刘鸿伏、于坚、庞培、金曾豪等。这还不包括在其他文章中提到的散文家及其作品。从以上60多位散文家可见,吴周文对散文作家作品的熟知程度,以及研究力度。

再次,吴周文的散文研究双峰并峙,重点集中于朱自清、杨朔两位著名散文家,再推而广之不断延伸。由于20世纪80年代,吴周文主要从朱自清、杨朔出发开始研讨,并在《文学评论》发其端绪,产生了较大反响,从此开启了朱自清、杨朔的全面研究。据从中国知网上的初略统计,吴周文共发表关于朱自清散文的研究文章18篇左右,杨朔散文的研究文章13篇左右。其他较多的还有郭枫散文的研究5篇。吴周文对朱自清情有独钟,一个重要原因是朱自清是扬州人,吴周文在扬州大学教书,有地理之便和使命担当;吴周文还着力研究杨朔,这给我不少促动,因为我与杨朔都是山东蓬莱人。朱自清与杨朔是吴周文散文研究的双翼,一南一北构成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推动吴周文的散文研究向广阔迈进。

最后,吴周文的散文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审美、文体等方面。初期研究朱自清、杨朔主要是针对结构、语言、风格等的艺术论,后来开始集中探讨散文的审美特性,再后来是着力于散文文体研究,从而形成了一种连续发展、不断递进的过程。如《未完形的散文“格式塔”审美》《散文审美:一个未知结构的迷宫》《文体自觉:史识美学范型的演绎与重建》《百年散文文体自觉思潮及其美学的建构》等文章是继“艺术论”后的审美、文体研究,是更重要的散文核心命题。

整体而言,朱自清、杨朔贯穿于吴周文的散文研究的始终,这两位以真情实感、诗性浓郁、浩然正气的作家从根本上影响了研究者的心性与境界,这是一般的简单否定朱自清、杨朔者所难以理解的。近年,吴周文开始注重学者散文的研究,特别是专论了丁帆、王尧、穆涛等人的散文,研究文章的质量与水平很高,这与以往研究的重视抒情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此可见研究者的志趣变化、思想发展脉络以及对于个性的追求。还有,宏观研究和对于散文的深层次研究反映了吴周文的巨大变化,这是进入散文本体,获得超越性意向的关键。

三、研究范式和创新性

吴周文的散文研究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的不断开拓,获得了既具有个性又有某些普遍意义的价值内容。总结吴周文的散文研究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是大有益处的。

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吴周文的研究散文,不论是作家作品还是宏观命题,都不以纯艺术为研究目的;而是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注重社会文化功能、文学价值旨归、人类发展命运。所以,在研究“美文”时,吴周文与“五四”传统相连,也与贾平凹“美文”提倡的大散文相關,从而突破“纯艺术”研究的局限。在研究朱自清散文时,吴周文强调:“朱自清已经能够重视文学与时代、社会、政治以及现实之间的关系,把文学内容的演化看作是活生生的社会发展史;更是从社会时代的发展去评价文学自身的功利性和审美的社会意义。这种研究文学的思想方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美学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开放的。” 事实上,吴周文越到后来研究散文的问题意识越强,如《学者散文与“中国问题”言说的先锋姿态——以丁帆、王尧为讨论中心》与《“新人文”姿态与“中国问题”的文学话语——王尧学者散文论》就是直接将“中国问题”作为核心,来研究学者散文的先锋性与新人文精神姿态,这往往是西方观念、理论、方法很难解释得清楚的。正是问题意识特别是中国的问题意识使吴周文的散文研究避免了受制于西方,获得了中国立场、中国文化、中国散文的精神品质。

二是创新思维能力水平。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文学研究特别是散文研究更需要创新,需要在思维上进行变革。吴周文虽是老一辈学者,他的散文研究选取的主要是抒情性强的散文作家,这表面看似乎会影响其创新意识。然而,事实上,吴周文却表现出对于新的理论、方法和创新研究的强烈冲动。比如,他用“格式塔质”理论研究散文的审美,用“未知结构的迷宫”探讨散文的密码,用“性精神分析”研究朱自清散文,用符号学研究郭枫散文,用“破体”研究韩小蕙散文,在思维方式上都是有新意的。因此,如何在相对传统和比较守旧的散文创作与研究中,注入“新意”——观念、理论、方法的创新意识,吴周文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发,也获得了很多实质性内容。

三是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自觉。散文作为一个“次文体”,它一直没有获得独立性与主体性,不是被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遮蔽,就是被知识、文化、思想弱化,抑或是被西方理论与方法蒸馏。吴周文一直重视散文的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并保持着足够的理性自觉和清醒,这就为他的研究拨开了迷雾。如《散文:“真”的艺术》《散文特有的文化自觉与文体自觉》《文体自我性:散文家个人的生命形式》《学者散文:重回“显学”话语的可能性》《“五四”散文转型的必然及颠覆性的文本建构》《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等,都显示了散文的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自觉。吴周文表示:“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文化自觉,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文化自觉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内涵中的一个问题,是包括散文在内的文学本体的自觉与自信。自然,散文作为一种文化,如何融会到整体的民族文化中而获取自信与自觉,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讨论的问题。” 基于此,吴周文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辩证中,探讨散文的文体与文化自信。

四是鲜明的个性研究风格。作为散文研究学者,要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风格,特别是有标识性和认知度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积数十年研究之经验,也因为立足高远和不断进取精进,吴周文的散文研究特色鲜明。这主要包括:第一,总是能在常中出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内容,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吴周文认为,朱自清是早于杨朔谈“将散文当诗写”的,这是通过学理性研究才能得出的结论。他还说,“从文体上把散文当‘诗体写,且认知朱自清的‘诗体控的创作心理,这是笔者近期的最新发现。这一发现,可以作为认识其文体创造、一个隐在而难以解读的‘指纹密码”。 第二,系统性的研究方式。吴周文在研究“美文”“新散文”“散文”时,总是能在一个系统中展开,避免只见树木和不见森林。如关于“美文”,吴周文以“一级”“二级”“三级”的概念认为:所谓一级,是指“白话美术体”的诞生,意味着在白话文语言革命和新文学转型中确立了一个全新的独立文体。所谓二级,是约定俗成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分法,于是散文获得了独立性。所谓三级,是“美文”从包括杂文、短论等文体中独立出来,“今天看来,‘白话美术文即‘美文文体得以独立,其中一个根本的构建机制,是从英式随笔移植了‘自我表现的核心理念,以此代替了传统的‘文以载道”。 吴周文还从“国粹性”“教化性”“典艺性”概括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精神气质,他还专门写了《散文化:美文作为“后母体”原型的文学话语》来强调“美文”的价值意义。这样的研究都是具有系统思想,也是有着历史性、现实感和未来指向的。第三,质疑、反思、建构意识。吴周文的散文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又具有反思意识特别是自我反思能力的,还立足高远具有前瞻性的建构意识。这在《论“生态主义散文”的兴起、使命与理论建构》《贾平凹的“革命”与穆涛的先锋性——“大散文”与“穆涛体”的阐释》《杨朔文学史形象考辨》《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五四”散文转型的必然及颠覆性的文本建构》《百年散文文体自觉思潮及其美学的建构》等都是如此。如吴周文提出,散文是一种注重自由、个性、真实、真情、趣味、人格的文体,其深层内涵是散文家自我人格的形塑。关于散文的“诗化”,吴周文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历史分析与现实反拨,并确立了建构姿态,认为:“以史学理念和美学理念,重新认识‘毛批杨朔及散文‘诗化思潮,我们就会发现,当下与21世纪散文美学的重建,仍然需要当年的思想突围——‘诗化提供的历史艺术资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理念上从20世纪60年代散文‘诗化思潮中总结其艺术精神,重建散文诗性的核心价值理念,则是当下的必须与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散文的振兴与发展。” 这样的看法是有大局观和长远发展目标的。

吴周文的散文研究站位高、理论性强、多反思批判精神、前瞻性和建构意识突出,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穿透力和文化整合力,也是新见迭出的关键。

四、经验及其启示

2022年4月27日晚,吴周文先生遽然去世,至今已近九个月。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我,还有些反应不过来,仿佛吴先生还在战斗,在为散文研究努力奋斗。说实话,我与陈剑晖教授之前一起鼓励吴周文先生,多为散文研究出力,总感到他身体很棒,也一直认为他年岁并不大,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觉。因为毕竟年岁不饶人,八十多岁已接近生命的尾声。只是不知道,吴老师在最后轰然倒下时,是不是后悔在学术上太拼命?不过,我总认为,吴周文的散文研究意义重大,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关于广博与专精。吴周文先生之所以能取得散文研究的辉煌成绩,离不开他的“博”与“专”。一方面,他除了散文研究,还写了不少关于小说、戏剧、文化的研究文章,他对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也都有涉猎。比如,他的《“性政治”的诠释与“反家庭”母题的演绎》就是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其间的“诠释”与“演绎”就值得研讨,“性政治”与“反家庭”概念在吴周文笔下也让人感到非常新鲜。另一方面,他一辈子专心甚至醉心于散文研究与创作,特别是对朱自清、杨朔以及散文文体、美学、话语建构用力最多,这种精神品质相当可贵,可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来形容。另外,吴周文还写了不少散文,《妈妈的孤独》是2020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是他在“广博与专精”上对于散文的赐予。“妈妈的孤独”让我想了好多,这包括吴周文自己、他的妈妈、我的母亲,还有普天之下的母亲。

关于生命的全身心投入。一般说来,散文研究是一项孤独寂寞的事业,这不仅因为从业者少,更在于它不太受到学界的重视(一篇文章发表后往往关注者寥寥),还在于它没有可资借鉴的理论。很多研究的开展必须从自己开始,由自己的苦思冥想得来。朱德发先生曾说过:一个“真学者”就要将学术研究当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具有一种自觉的以身殉业的奉献精神”。 我不知道,吴周文先生的那么多研究成果是怎樣用辛苦的汗水和寂寞换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用生命在进行研究,并从中获得了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洗礼。在一本书的后记中,吴周文写道:“我于2006年退休。冰心老人在晚年的时候,说过‘生命从80岁开始的名言,后来她又活了20年。我的一位朋友在他退休之时也说,青春从60岁开始。按此幽默而又不无夸张的说法,我的又一个‘青春也可以说从退休时开始的。人在退休之后,主要就是养生,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人到晚年仅仅养生吗?我以为,晚年的人生同样与青年、中年时期一样,应该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我没有把自己的专业废弃,我把我的研究与写作当作我的休闲,当作我的养生与快乐的伊甸园。” 是的,吴周文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是将散文研究当作自己生命来全身心投入的,其间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关于勇于探索挑战自我。散文研究十分寂寞,能与之同行特别是有高水平的研究者相互砥砺研讨,并非易事,这为晚年的吴周文先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年事已高、研究队伍寥落、受关注度不高,吴周文先生亦还能向散文研究发起挑战,既向学术高峰挑战,又向自我挑战,在晚年的数年间在核心期刊、顶级期刊连续发表那么多重要论文,这无异于以生命为代价。然而,吴老师做到和实现了,他取得的骄人业绩,显示了寶刀不老,有百步穿杨的功力,令人拍案惊奇。在阅读吴周文先生退休后的散文研究时,会有一种不断拓展、提高、深化、升华的感觉,许多研究的理论、方法、见解都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在散文的文体研究、审美研究、话语的建构方面成就最高。如果打一个比方,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高起点后,吴周文先生逆风而行,在新世纪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超越,至今已完成了根本性转变,达到了散文研究的高峰。以吴周文先生自己划定的2006年(退休时间,66岁)为限,如果从此之后,他不再努力进取和突破自己,而是放弃了以往的散文研究(真正退休下来);那么,他可能还在高原上徘徊,难以达到后来的水平与境界,也不会有年轻人般的快乐与满足。因此,对于人文学科来说,退而不休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不仅仅与成就大小有关,还与对自我的完善、日益精进的精神境界有关。

关于奋斗着才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判定人生的幸福,很可能因人而异。我的硕士导师朱德发教授是一个将全部生命投入学术的进取者,在倒下去不久前,朱老师还完成了研究郭沫若《女神》的长文。吴周文先生也是如此,学术生命的终止就是他人生的终止,他没有时间像别人那样集中“养生”,表面看是不完美的。然而,就像朱德发老师所说,一个学人不能做学问了,活着还有多少意义?吴周文先生恐怕也会这样想,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够阅读、思考、写作、奉献。就像一个水手,一旦离开了大海,他的意义也就基本结束了。从此意义上说,退休后的16年,可能是吴周文先生活得最充实、快乐、幸福的时光,那时的他多么像一个小伙子,在学术研究之海中拼搏奋进,不断取得一个个突破性的成果。

在吴周文先生生前,他经常与我通微信,有时晚上很晚了,他也会发来信息。我给他发微信,他每次必回,既快又好,心情像被阳光照亮一样。如今,吴先生离去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姿态形象还会常在眼前闪现,仿佛他并没有离去。近日,我更全面详尽地拜读吴周文的散文研究,仿佛在以另一方式与他交谈,也似乎能听到他的心跳,那是留在学术生命的心坎上创造。

2023年新春之际,我在大年三十和初一的特殊时光里,写成此文。一是纪念吴周文先生在散文研究和学术创新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二是深表对吴周文老师、一个道友、同行的深切缅怀之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