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探析
2023-06-23李璐
李璐
随着东北亚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丹东市已经成为连接东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货物的频繁调运,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和危害提供了条件。丹东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构建与应用,能够全面提高辽宁边境地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和应急救灾能力,对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主要防控措施
重点防控区为沿海、沿江乡镇、国有林场及保护区。此区域主要防控措施为:建立起严密的减灾御灾体系,层层把关,确保区内森林资源的安全;完善监测、检疫设施的配置和设备的配备,并保证正常运转和使用;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及时、准确地开展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并以生物防治为主,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全面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抗灾能力。其他林区为一般防控区。在此区域主要防控措施为:开展疫情监测,全面开展人工地面调查,同时应用引诱剂监测等技术进行监控,并以物理机械防治为主。
建设内容
监测预警体系 以现有的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为构架,以省、市两级测报点为网络,利用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虫情信息监测预报平台、小气候信息采集设备、远程监测设备等,结合无人机红外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形成一套林业有害生物智能立体监测预警体系,对丹东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警。为提高监测效率和管理能力,实现成果共享,提高监测成果应用水平,在原有的测报点基础上,再建设1个市级测报站、4个县级测报站、47个基层监测点,并配备相应设备,以便及时地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和处理,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检疫御灾体系 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跨省、跨县、跨部门协作,形成跨区域、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检疫执法制度。加强检疫执法工作,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健全区域检疫执法协作机制,科学开展毗邻地区林业有害生物联合检疫执法、灾害应急处置联动、统防统治等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防止扩散。在市县两级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实验室,配备相关仪器设备。培训林业有害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检验检疫工作的实验室检疫鉴定工作,为一线检疫执法人员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定期进行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工作宣传,全面建立丹东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体系。
防治减灾体系 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运作、资源整合、项目支持、互补互助等方式,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区域防治协作机制,科学开展毗邻地区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等工作,切实提升林业有害生物治理成效。建立生物天敌繁育中心,侧重于对丹东地区森林资源危害严重的栗山天牛、美国白蛾等开展天敌的研究应用与工厂化繁育。生物天敌繁育中心建设恒温库、实验室、接种室、培育室、繁蜂室、操作间等,并安装空调、换气扇、照明灯、紫外线杀菌灯等控温控湿和消毒设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
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丹东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出台政府规章,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技术规程。以专业化半专业化护林员队伍为依托,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灾害应急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检疫执法及专职、兼职林业植物检疫人员培训,开展村级森防员培训。
存在的问题
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风险较大。丹东地处中朝边境,对外贸易频繁,发达的物流和交通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埋下隐患,如2017年在丹东地区发现的松材线虫病,虽然目前控制效果良好,但是依然有着较大的扩散风险。
对策和建议
依托林长制,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 依托林长制改革推行,坚持以林长制为统领,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平,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长效防控机制,切实提升林业有害生物治理成效。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推广使用先进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水平。完善监测人员培训制度,提高监测人员素质。加强对日常监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实时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危险林业有害生物传入 開展跨省、跨县、跨部门协作,形成跨区域、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检疫执法制度,科学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联合检疫、检疫复检等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防止扩散。建立健全检疫实验室,开展准确、有效、快速的检测方法研究;定期开展科普和培训工作,为一线检疫执法人员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工作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
运用先进科技,改善防治手段 推广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制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建立健全生物天敌繁育中心,加强生物天敌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推广生物天敌防治技术。大力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建立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操作规范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