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万年长(节选)
2023-06-23简默
简默
照例是围桌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大人们一桌,我们孩子一桌,各得其乐。大人们饮一点点米酒,这是荔波乡下农家自酿的。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桌上的肉,它来自外婆在后院圈养的猪。无论拈来切丝炒菜,还是用肥瘦层次鲜明的五花肉与独山盐酸菜一起放进锅上炭炉蒸扣肉,那种纯正、浓烈的香气都会霸道地钻入每一个人的鼻孔。这个一年到头最难忘的夜晚,正因为桌上有了它,而变得色香味俱全,让舌尖经历着美妙、持久的享受。
吃过年夜饭,收拾碗筷、撤去桌子后,守夜开始了。过了今夜,我们都将集体长一岁。站在这“新桃换旧符”的门槛边,孩子们排着队,走向门旁灰白的墙,墙上有去年此时记下的我们的身高,旁边写着各自的名字。
接着,我们一个一个地忸怩(niǔ ní)着挪到大人面前,不论哪一辈的,一律不用磕头,说上一两句一模一样的拜年吉祥话,就能换得几张压岁钱。有一角两角的,最大不过五角的,却都是崭新而挺括的新钱,提前从银行换来的。钱攥在手心里,像墙上一页页的日子,我盘算着怎样花掉它们。期盼着到了沙包堡镇上,买《三国演义》之类的小人书,买穿花袄的电光炮,买点着了能喷出降落伞、在我们的仰望中缓缓落地的烟花,还有那种拉扯后绽开毛茬儿的绵纸,可以裁了它做风筝……
时间仿佛一匹老马,埋头不紧不慢地踱在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向黑夜的腹地。外面天寒地冻,屋内炭盆熊熊燃烧。我们围着盆儿坐成一圈,张开手掌凑近盆边烤火,随意地拉着家常,热烈的话语像木炭快乐地喊出了声。我们找出铁丝编的笼子,架到木炭上面烤糍粑吃。烤过的糍粑滚烫,被我们扯住两头努力地抻(chēn)长,像一匹冒着热气儿的白布,幸福生活同时被我们无限抻长了,仿佛比一万年还长……
离春节半月有余,在外婆家门前宽敞的空地上,两三个壮汉穿着黑色土布上衣,一条黑布带扎紧玄色大裆裤,轮流打着糍粑,荔波俗称“打粑粑”。盛糍粑的石槽膀大腰圆,像一只桶,巍然屹立在中央。一个人操一根T形木棒,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一下一下地捶打着槽里蒸熟的糯米。他打着打着,浑身像拧开无数水龙头,源源不断地冒着汗水。干脆脱掉上衣,赤着上身继续捶打,直到满头大汗手臂酸痛,再被另一个人替换下来。有时是两个人相对而打,你举棒打一下,我扬棒打一下,谁也不妨碍谁。这种木棒结构简单,像汉字中的一横一竖,横者粗如壮汉胳膊,是浓墨重色的黑体字,竖者细比孩子臂膀,是匀称结实的楷体字。“楷体字”穿凿通过“黑体字”,被牢牢地榫(sǔn)接到了一起,专心致志地做着糍粑这篇“槽中文章”。但它却不好做,主要是因为劳动强度大,糍粑黏稠似胶。木棒扬起后鸡啄米似的落到糍粑身上,带起糍粑,同时被落槽生根似的糍粑黏上,轻易甩脱不掉,必须下大力和使巧劲才能拔出木棒,继续举棒捶打。这让劳作本身看上去既有些夸张,又有象征意义,因此说夸张与象征是做这篇“文章”时的主要修辞手法。
打好的糍粑被一双双油汪汪的手趁热生拉硬拽出槽,团成一个个圆饼。待慢慢阴干了,又怕它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像土地一样四下龟裂,有一天哗啦一声彻底粉碎了。这时需要提早赶在它粉碎之前,将它泡入干净澄澈的凉水中,像养一条条又白又胖的鱼一样,隔上两三天,倒掉有点浑浊的水,换上一盆或一缸清亮亮照得出人影的水。
一个又一个大年夜,我们围盆夜话,糍粑是恒久的话题。血红的火焰与雪白的灰烬躲进木炭里,它们亲昵的私语四下迸溅,一次次惊醒了我们垂头的瞌睡,映亮了一屋红红火火的面孔。在糍粑蘸白糖的香甜中,送走一年到头最后的夜晚,迎来新年的第一轮朝阳。
(選自《中国社会报》,文字有删改)
你从文章中读出了哪些情感?请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