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修辞

2023-06-23曾庆培周瑞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借代白居易比喻

曾庆培 周瑞

考点阐述

读懂修辞,是鉴赏古代诗歌绕不开的重点内容。古人为了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并让诗歌更有魅力,经常会用到一些修辞,考生倘若无法识别这些修辞,就无法正确理解古诗,也就不能正确地作答情境默写题和古诗阅读题。对此,考生要了解修辞的相关用法,积累一定的例句,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知识链接

1.比喻

例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其中“孤蓬”“浮云”都比喻游子。再如“黄尘清水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李贺《梦天》),用“走马(急奔的骏马)”比喻世间千年的变幻无常。

2.借代

例如“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牙璋(兵符)”“凤阙(宫廷大门前供瞭望的楼)”“铁骑”“龙城”均为借代,分别代指“将帅”“长安”“穿铁甲的骑兵”“塞外敌方据点”。再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其中“干戈”借代战争,“骨肉”借代亲人。

3.比拟

例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护”“送”分别将“水”“山”拟人化了。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中的“怨”字,给“羌笛”赋予了人的情感。

4.夸张

例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飞度”以夸张手法突出了速度之快。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其中“三千丈”也是夸张,突出了白发之长。

5.互文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指的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了船上,而非一个刚下马、一个在船上。再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木兰诗》)是指在四处买齐了骏马及其配套的装备,而非一个地方只买一样东西。

6.顶针

例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长恨歌》),后一句的“头”即前一句的“尾”,都是“山”字。再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后一句的开头“天子”即前一句的“尾”,稍有不同的是前者为“字(山)顶”,后者为“词语(天子)顶”。

7.回环

例如“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前一句结尾的词语是后一句的开头,后一句结尾的词语又是前一句的开头。再如“落霞残照横西阁,阁西横照残霞落”(张孝祥《菩萨蛮》)同样如此。

8.设问

例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就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当然还有比喻(以“沙鸥”比喻诗人自己)。再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既有设问,也有比喻(此处为博喻,以三种具体的景象比喻“闲情”)。

9.反问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运用反问明确地表达了否定的意思。再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几人回”也用反问来表示没有几个人能回来。

10.双关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丝”与“思”双关。再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既指“天晴”也指“情意”。

11.化用

例如“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就化用了王维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则化用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12.對比

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通过对比突出了军中腐朽的一面。再如“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世人对李白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态度。

13.衬托

例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盛景,是为了衬托“惟有鹧鸪飞”的今时衰景,此为反衬。再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白居易《长恨歌》),看似描写自然环境,实则用凄清、高险的环境衬托(烘托)唐玄宗内心的凄凉、落寞,此为正衬。

古诗中运用的修辞自然不只以上这些,还有叠词、对偶等,此处不再赘述。

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必须注意不少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止一种,需要认真辨识。例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既用了顶针,还用了双关(“莲”亦“怜”,“莲子”既指食物“莲子”,也指“爱你”)、比喻(“清如水”)。再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既用了设问,还用了反复(知否)和借代(绿肥红瘦)。还有“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既用了借代(“蛾眉”指美女),也用了比喻(“乱如丝”),整句话还是设问。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

◎〔宋〕苏 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两句写谢雨道上所见之景,雨后的草碧绿清新、摇曳生姿,薄薄的沙土路洁净无尘,骑马而过也不会扬起灰尘。

B.“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雨后天晴生机蓬勃、风光宜人的田野景色,结合感官的描写中蕴蓄着词人的喜悦之情。

C.本词以诗的句法入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D.整首词带有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写了乡村景色、乡村草木、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农村风光。

2.这首词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点绛唇

夜宿临洺驿

◎〔清〕陈维崧[注]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注〕陈维崧:二十岁遭遇明亡。本词写于康熙七年,词人南游汴洛,投靠亲友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近处的峰峦攒聚,状如女子头上的螺髻,“离离”写出多且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B.太行山像蝌蚪一样连绵起伏,这一句赋予山游动之势,以夸张手法反衬中原大地的广袤。

C.秋天来了,大片稗子正在开花,像霜铺在上面,约有一寸厚,描绘出一幅清冷闲适的临洺田野图。

D.“吼”字赋予西风壮烈的品格,“走”字赋予黄叶迅猛的精神,吊古伤今,平叙之中峰峦忽起。

2.“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绘画时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突出主体,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这首词对历史的咏叹,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请分析下阕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 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惟梦闲人不梦君。

梦微之

◎〔唐〕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

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

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②,

夜台茫昧得知不?

〔注〕①元稹:唐朝诗人,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②阿卫:元稹的小儿子。韩郎:元稹的爱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和诗是古代文人间相互应答、酬谢所作的诗,元诗正是对白诗“梦同游”的酬和之作。

B.元诗开篇点明二人相隔数千里,音信难通,好友牵挂诗人,在梦中也关心着他的境遇。

C.元诗中“因病”一语双关,表面指诗人患病的苦闷,实则饱含精神上的无限凄凉。

D.白诗提到两位晚辈相继离世,由此感慨人事无常、生命短暂,以问句结情,意味深长。

2.同样是写梦,两首诗中梦境的内容以及因梦而起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猜你喜欢

借代白居易比喻
精练幽默用借代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初识借代手法
早春(节选)
比喻
借代句
即事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