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然一颗少年心

2023-06-23谢玲

阅读(高年级) 2023年2期
关键词:写日记儿童文学小时候

谢玲

在我最早结识的儿童文学作家中,孙卫卫是最年轻的。他是“70后”。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中等身高,瘦瘦的,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一件格子衬衫、一条牛仔裤,给人非常清新整洁的印象。说话的时候,特别谦虚诚恳的样子,语气特别温和。

这位从陕西周至一个小村庄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似乎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也许,从父亲为他订阅少儿报刊那时起,就注定了他的未来要和儿童文学联系在一起。儿童文学的纯真美好,不仅激发了他的阅读兴趣,也塑造了他的性格,用孙卫卫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安静的人,但有时也会小小地淘气一下,就像小孩子一样。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对于孙卫卫来说最合适不过了。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给报社、杂志社投稿,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还当过刊物的学生编辑。高三那年,当同学们正在为高考而紧张准备的时候,他却因为在写作上的出色成绩,幸运地收到了南京大学拍来的电报,通知他去南京参加考试和面试。最终,他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大学期间,孙卫卫受到《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杂志的启发和影响,开始了儿童文学写作。他对儿童文学格外迷恋,发自内心深处地热爱儿童文学。他把当一名作家,为孩子们写出优秀的作品,让孩子们读到他写的书,作为他的追求和梦想。现在看来,这样的追求和梦想是多么的坚定、持久而执着——在儿童文学的道路上,孙卫卫一直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他相信事在人为。

自参加工作以来,孙卫卫白天忙单位的事,夜晚写作,相继创作出了《胆小班长和他的哥们》《男生熊小雄和女生熊小蒙》《班长上台》《一诺的家风》《会说话的书》《装进书包的秘密》等三十多部作品,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还荣获了第二届《儿童文学》杂志“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

有人说,读孙卫卫的书真有一种“悦读”感,使人身心充满了轻松,充满了情趣,充满了一股纯真的暖流,有一种清新悦目之感。的确,孙卫卫笔下所展现的都是儿童的真实世界,他用活泼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示了最真、最美的童年,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是他朴实而又真诚的执着追求,以及一颗纯净自然、永不变老的“少年心”。

小时候的喜欢

孙卫卫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陕西农村。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更谈不上丰富的精神生活了。但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孙卫卫从小就对书格外亲近。

记者:您从小就喜欢书,爱读书,请具体说说吧。

孙卫卫:好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没什么娱乐设施,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只能看书。只要是书,我都想看一看。亲戚们都知道我有这个爱好,我去他们家玩,他们招待我的方式,就是找书给我看。如果他们没有找,我就自己翻找。记得有一次在大姨家,我找到了一本小词典,看得津津有味。如果没有书,我就看糊在墙上的报纸。那时可看的书很少很少,我是“撿到篮里的都是菜”,只要是有字的,我都会读,乐此不疲。

记者:小时候您不仅爱看书,还喜欢逛书店?

孙卫卫:是的,书店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小的时候,是大人带着我去。等到大一些,我就一个人去。大人给的钱很少,每次只能买一两本书,我把里面的内容都看完了,才觉得钱没有白花。记得有一次我爸带我到西安,在一家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日记选。当时正是夏天,书店里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发出的声音,显得特别安静。看书的人和店员都很有礼貌,说话的声音轻轻的,我觉得那真是知识的殿堂。

记者: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哪些对您的写作产生了特别的影响?

孙卫卫:我能走上写作的道路,不是受到经典名著的影响,而是一本本刊物。因为那时在学生中流传的就是那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有时并不知道刊物的主人是谁,一期和一期也连不上,看了这期,下期在哪里,也不知道。有时刚把刊物拿到手上,还没焐热,就被人要走了。后来,我让家里给我从邮局订了一份《少年月刊》。直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我订的刊物是什么时候送到我手里,封面是什么样子,大概有什么内容。

记者:您小时候的这些喜欢,是不是也在您的作品中有所表现?

孙卫卫:有评论家概括我的作品,认为许多都是回顾过往的童年生活情形、关注当下童年生活状况的。对此我非常认同。在我的作品中,回忆童年生活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我对小时候的事记得特别清楚,好像转过身,就能看到当时的那些场景。当然,我写小时候的这些作品,还是希望对今天的孩子们能有所启迪。

上学时的痴迷

从小时候爱读书,到上学后爱写作,孙卫卫特别感谢老师的启蒙教育和引导,感谢老师对他的表扬和鼓励。只要是与文学有关的事情,他都会用心去做,十分痴迷。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爱上写作的?

孙卫卫:我小时候喜欢看书看报,上学后自然就对语文偏爱。三年级开始写作文,第一篇作文是《新学年新打算》。我记得也就是不到三百字,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小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老师一表扬,我那劲头就更大了,每次都认认真真写,从不敷衍。老师每次都给予好评,经常把我的作文读给班上的同学听。

记者:在教过您的老师中,印象特别深的是谁?

孙卫卫: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小学四年级教我们语文的朱老师,因为他让我产生了“投稿”的想法,而且就从那时起,我开始给报刊投稿。我记得有一年中国少年报社举办《我的老师》征文评比,我就把平时写的一篇作文抄写在了特意买的信纸上。那次征文我没有获奖,但并没有给我很大打击,我还是继续坚持投稿,我知道发表文章没有那么容易。

记者:上学期间,您还办过文学社,这对您有什么帮助?

孙卫卫:那是在初中。看到杂志上经常刊登文学社的简介,我很羡慕。于是,我联合了几个同学办起了文学社。那阵子真是太投入了!有时我正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会突然想起文学社的事,心就会飞到遥远的地方。但是到了第二年暑假,我觉得办文学社自己读书的时间没了,更重要的是,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后来我总结自己的教训,觉得我太重视投稿,忽视了读。不读,就不知道高水平的写作是什么;不读,就不能很好地向别人学习,提高自己。基础没有打牢,只做表面文章,肯定做不好。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发表第一篇文章的?

孙卫卫:那是在1990年9月22日《少年文學报》上,我的一篇习作发表了。责任编辑徐疾老师知道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为铅字,就给我写了一段鼓励的话:“一次成功只是一抔沙石,不断进取才能垒起巅峰。”这对我真是巨大的鼓舞,我在日记中写道:“热烈祝贺孙卫卫处女作发表。”

记者:上学时,您还喜欢写日记、写信?

孙卫卫: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写日记。一开始,我不知道写什么,后来越写越熟练。我觉得,写日记主要是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样,若干年后翻起来,会是很好的个人经历,感觉自己好像又活了一辈子。我还喜欢写信。我平生第一封信是写给外祖父的。后来,我还经常给编辑部的老师们写信,给在外地上学的朋友写信。对我来说,写日记、写信,都是练笔。

一辈子的执着

至今,孙卫卫无论工作和写作多么忙碌辛苦,仍坚持写日记。他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做的工作和文学毫不沾边。但工作之余,他依然坚定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儿童文学梦想。

记者:您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写日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还坚持写作,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孙卫卫:我现在写日记主要是记录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类似工作日志,更重要的是“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写了,才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写作是我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对于我来说,除了工作,就是写作。我喜欢对年轻朋友说这样一段话:人生就跟跑马拉松一样,暂时领先不要骄傲,因为路还很长;暂时落后也不必气馁,按你的节奏跑,有可能会后来者居上!

记者:写作时遇到困难怎么办?有没有写不下去的时候?

孙卫卫:那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写长篇小说。不是每一次坐在电脑前都会文思泉涌。很多时候,真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我后来总结出了一个办法,如果实在写不出来,就修改以前写过的,往往改着改着就想出了新的枝蔓,就顺着写下去。我的小说《一诺的家风》《装进书包的秘密》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写出来的。

记者:您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大多是阳光、积极、正直、善良的好人,这是为什么?

孙卫卫:我坚信,只要我们自己善良,善待他人,就会遇到更多的好人。我希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诗意,看到生活里积极的一面,增强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记者:您现在还像以前那样经常去书店买书吗?

孙卫卫:我从小就喜欢买书。上大学后,买书更是疯狂。我曾经写过一篇《不是买,是采购》的文章,家里寄给我的生活费,大约一半以上都用来买书。大学毕业前,我把买的书分批寄回家,寄了有十多箱。在邮局打包时,很多人都围着我看,以为我是贩书的。工作后有了工资,买书更多。北京有名的书店,我都有购书卡。现在主要是在网上买,但是去外地出差,首选逛的地方一定是当地书店。

记者:您理想中的书房是什么样子?

孙卫卫:买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我理想中的书房是这样的:有几个书柜,书柜里的书整齐地摆放着,不拥挤;书的质量很高,一本是一本,我读了又读,真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不想让书房变成库房,我是读书人,不是仓库保管员。

最美好的愿望

儿童文学使人年轻。“70后”孙卫卫如今已步入中年,但依然少年模样、少年心。就像他的作品一样,一直保持着少年的气质。因为,孙卫卫是一个心中有爱的儿童文学作家。

记者: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您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

孙卫卫:我觉得,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喜欢最让我感到幸福。特别是看到小读者已经长大,说他(她)小时候读过我的作品,印象很深刻,甚至改变了他们,我就感到特别高兴。这样的作品还不是很多,我希望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

记者:今天的孩子跟您的童年相比,已经大不一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孙卫卫: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我喜欢看孩子们的笑脸,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具备优秀的品质:善良正直、快乐开朗、执着勤奋、善待自己、尊重他人……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在性格上曾有很多不足,比如胆小,一说话就脸红,很不好意思。我希望今天的孩子能大大方方地说话、做事,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有时候,我们认为很大很大的事,只是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记者:请您给我们的小读者提点希望吧。

孙卫卫:首先,尽可能做到独立思考,做事有自己的主见。其次,要珍惜时间,让每一天都在充实中度过。再次,学习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大学快要毕业时,我在校园里遇到教我们古代汉语的高小方老师,我请教他做学问和做人哪个更重要,高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做人了。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读书、治学,不都是为了让人生更美好吗?”

记者:您对孩子们读书有什么建议?

孙卫卫: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藏书,有些书可以翻看一下,有些书就要认真去读,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考。同样一本书,有的人读后会触类旁通,学到很多,有的人读后跟没读一样,就是这个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推荐

《一诺的家风》

五年级学生唐一诺来到青青酒店想打一份小工,没想到突遇检查组……随着情节的发展,唐一诺和家人的故事被一层一层揭开,他的善良、纯朴、热情、勤奋、通达等诸多美好品质都源于他的家庭教育,源于良好的家风。

《装进书包的秘密》

五年级学生姜听棋正想告诉妈妈他入围作文比赛的喜讯,却传来妈妈遭遇车祸的消息。爸爸巧遇初中女同学郑红,姜听棋如何与她相处?沉甸甸的书包里究竟藏有哪些秘密?姜听棋用自己的努力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猜你喜欢

写日记儿童文学小时候
我会写日记
带着比赛的心情写日记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小时候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好想回到小时候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小时候,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怎样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