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扬·凡·艾克的艺术风格特征

2023-06-21高坤梅

艺术评鉴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族艺术光影

高坤梅

摘要:扬·凡·艾克是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是西方油画史上的重要奠基人物,他的创作对于欧洲整个民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创新了油画的材料,在绘画中加入了透视法则的应用。本文以尼德兰地区和尼德兰艺术为主导,将扬·凡·艾克兄弟为尼德兰艺术所作出的突出艺术贡献为线索,分析其作品的技法、形式和光影,总结其艺术特征,并对其主要作品进行鉴赏,得出结论。

关键词:尼德兰  民族艺术  光影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1-0046-05

一、扬·凡·艾克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尼德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方,其艺术风格不受古希腊、古罗马严格传承传统绘画题材的限制,画作选材更贴近民间,着重表现现实生活,因此在这里诞生的画作会给人带来别具一格的感觉。画家对于油画颜料所进行的改造对当时整个欧洲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变革作用。

在当时的欧洲,尼德兰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一片区域,“尼德兰”的词义为“低地”,它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上半部分,因全境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不足海拔一米,故有此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很早便成为北方的交通和贸易中心。欧洲中世纪时期尼德兰作为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业的中心,兴起了一批如布鲁日、根特、伊珀等繁荣的城市。15世纪,尼德兰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之地。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这里先后被法国和德国占领,最后成为西班牙的领土。不同民族的统治,一方面使得尼德兰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但其政治的压迫和剥削,也促进了尼德兰民族意识的觉醒。于是这里兴起了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尼德兰民族独立运动。而尼德兰文艺复兴运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在中世纪,尼德兰吸取了邻国的先进文化成就,结合本地的艺术发展情况,产生了独特的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充分地体现了城市市民性。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队伍的扩大必然使这些走出农舍的人产生反封建宗教的思想观念,使市民阶层有着各种强烈的精神欲望和要求。

其二,在美术上则比意大利缺少科学与哲学的配合,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比较薄弱。

其三,尼德兰文艺复兴所继承的传统不是希腊羅马艺术,更多的是哥特艺术。

其四,尼德兰文艺复兴的绘画是以小型细密画和祭坛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世俗性虽然较强,人物也真实生动,细节丰富,可是,缺少意大利几位大师那样的雄伟气魄和理想境界。

尼德兰文艺复兴萌芽期的艺术主要表现在绘画方面,雕刻和建筑也有所发展,但逊色于绘画。在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在绘画方面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表现为出现多位画家和不同的艺术画派。在众多的画家中,以罗伯特·康宾和扬·凡·爱克为代表。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尼德兰文艺复兴到达鼎盛时期,绘画方面以吉罗斯·博斯和彼得·勃吕盖尔为主。后期的“后文艺复兴”的发展,以鲁本斯和伦勃朗最为突出。

扬·凡·艾克是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发展阶段真正的革新艺术家,是尼德兰画派在早期发展的重要人物,对于油画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油画之父”,当然这种说法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早在1410年时就有人试验油画的技法,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利用油画技法来表现自然和描绘人物方面,扬·凡·艾克无疑走在了同时代画家的前面。瓦萨里因此把他称为“色彩的创新者”和“油画的发明人”,著名美术学家帕诺夫斯基称扬·凡·艾克同时是一个“望远镜和显微镜”,他具有对于油画画面空间的整体感和画面细节质感的超强刻画能力。他的作品运笔自由、层次感强、色彩鲜艳,是油画写实的高手。他的作品延续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特点,对于人物局部细节的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画面中人物与静物得到了同样细腻的刻画表现,使整个作品处于某种“静止的世界”,表现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和画面的虔诚之至和刻意求工的艺术特色。

二、扬·凡·艾克艺术特征分析

凡·艾克的宗教绘画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中世纪哥特式艺术风格为主。他将神圣庄严的宗教题材绘画展现出了不同的新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宗教绘画有了不同的精神生命和鲜活的人物个性,他在宗教画中融入了生活气息,将人文主义精神代替了宗教绘画中理想的束缚。下面将以三个方面论述它的艺术特色。

(一)技法美

1.油画材料的提升

凡·艾克对尼德兰文艺复兴的贡献,其一是对于艺术方面,虽然他的艺术水平及影响没有超越同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们,但是却极大地推动了尼德兰本地的绘画发展;其次便是在绘画技术材料上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点更重要。因为凡·艾克兄弟对绘画材料的改革超越了尼德兰地区,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美术的发展,对后世的绘画起了决定性的变革作用。

以前的壁画为了长期保存,都是在建筑物刚刚盖起、墙壁未干之时赶画上去的,故名日湿画法。这种方法仅能一次完成而不能反复涂抹修改。文艺复兴之初的架上画发展出用蛋清作调和剂,虽可以反复几次,易于修改,层次也逐渐丰富了起来,但本质仍然属于粉胶性质,画面效果一般,容易干裂。虽已出现少量油质,但是用的是干得很慢的蓖麻油,很影响绘画者的速度与效果。凡·艾克在油画新技法的多次尝试和创新中,对颜色在立体感、空间感等方面进行了细心的研究,并发明了使用经过暴晒浓缩后的蓖麻仁油渗入一定具有挥发性成分的树脂油调和剂的方法,告别了蛋清技法。这种技法不但干凝适宜,而且也使得颜色之间的调和变得更为容易。在作画时,运笔粗细自如,色彩可层层覆盖,可对于画面进行实时修改和调整。同时,这种技法还可以表现出画面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使得色彩变化变得更加细腻丰富,也可表现出画面微妙的光线,使作品具有微妙的韵味关系和艺术美感,更加适合写实技法的使用。

2.透视法则的应用

透视法则的发现和使用在绘画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对写实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实践支撑,也深深影响着当今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早在公元前5世纪便有学者提出在几何学原理中的透视法则,在13世纪,透视的空间关系开始出现在以画家乔托为代表的“写实”作品中,并且以画面的明暗关系来表现。后来在14世纪的尼德兰绘画作品中,透视关系开始以光为视觉空间的表现形式,此时的尼德兰本土艺术深受中世纪绘画的影响,画家们也力求变革,不再简单地复刻前人的成就,自然界中的空间关系开始出现在画面中,并被通过透视手法来表现。多点透视和空间透视开始出现在早期的尼德兰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布鲁德拉姆和扬·凡·艾克等艺术家的作品。

以扬·凡·艾克的《教堂中的圣母》为例,这幅作品向我们完美地展示了一位无比慈祥的母亲形象。当运用透视法的意大利画家描绘经典的门廊和四方形建筑时,凡·艾克描绘的却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内部装饰。横向透视虽然不同寻常,但却令人信服,并且和意大利画家喜欢的透视大不相同。圣母玛利亚和建筑之间完全不成比例,但是这种比例失调并没有令人觉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首先,在尼德兰传统绘画中,中世纪精神方式仍然占据主导。以“神”的方式去看待世界,不受时间所限,虽以“看”为基础,所呈现出的“面”却不同;其次,当时的画家惯用移动的视角和运动的视线去看待事物,而且人物的造型呈重复的纪念牌式,这样的观察方法更接近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其特点是人物的连续排列与比例的拉长,扬·凡·艾克在绘画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他构建了绘画的主体,并为后续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形式美

优美这种审美形态是一种通过感官便能直接感受和领略到的美感形式,而体现优美的美学结构特征就是完整与和谐。这一点在古典油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画面通过对于写实手法的运用,将刻画对象表现得细腻精致,对于环境的塑造则将色彩的冷暖和明暗关系处理得强烈却不失和谐,整体色彩呈现为一种高雅的灰色,此外,纯度较高的色彩点缀也使得作品的色彩显得并不真实。

1.创作选题

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仅体现在技法的完美上,题材的选取也与作品的成功与否有一定的关系。在文艺复兴早期的尼德兰画家大多以宗教题材中的女性作为绘画的主体,这对后期画面构图和色彩安排以及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如:《根特祭坛画》和《天使报喜》等一大批优秀的宗教题材绘画。而在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崛起,作为一名宫廷画师,凡·艾克在平时为贵族阶级服务的同时,也会绘制一些风俗题材的作品,其中《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描绘了一场婚礼,画面上每一个细节都有象征含义,显得真实自然。

2.构图形式

构图是一幅作品在创作之前作者对于画面的构思与总结,是一幅作品的核心表现,表达画家对作品的情感和自身审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绘画作品中,多出现三角形构图、对称式构图和圆形构图等构图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给画面以稳定和整体的严谨性,被诸多艺术家引用在了画面中。其中以凡·艾克的《正在阅读的圣母与圣婴》为代表,画中圣母怀抱圣母子坐立在中央,这幅画虽小,但绘画技巧之高超令人惊叹,画面光线明亮,精美的土耳其地毯使凡·艾克表现出了完美的透视关系,三角形的构图方式也使得圣母在整个画中的效果更为稳定和突出。

3.色彩表达

色彩是写实油画的灵魂,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之一。凡·艾克在总结前人绘画色彩技巧之后,将油画的混合技法进行了创新,其将色彩的多层透明画法进行了总结,使得油画色彩语言得以提升。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南方大部分地区在画面中会强调色彩,注重审美理想。而北方的尼德地区则追求物体的精细写实,强调求真,色彩刻画琐碎而不零散,运用纯色,整体色彩鲜活。运用纯色进行画面底色处理的方式,使得整体色调明亮,这在凡·艾克的作品中非常常见,他善于绘制透明色彩,透明色层的层层覆盖,使得画面底色有了冷色到暖色的深邃变化。

(三)光影美

光影造型的手法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被西方绘画艺术家广泛使用,也因此催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在后续的艺术发展中,艺术家对于光影造型手法的掌握越发熟练,并进一步促进了西方写实绘画的发展。艺术家通过光的运用和表现,不仅解决了画面中造型与色彩的问题,而且还表达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寄托。

1.材料的改进体现光与影

凡·艾克作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改进了油画的作画媒介,这在上述文章中材料的改进一部分已经探讨过。正是由于画家的不断实践,使得油可以和色彩更好地融合,明暗关系的过渡也可以衔接的十分到位,使画家在作画时可以调出光亮的颜色,表现出色彩的透明效果,也可以使用细小的画笔在作品上进行细节的精细刻画,表现出物体的高光等细节。

2.技法的创新塑造光与影

凡·艾克在其作品中对光线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此前的艺术家还未有人真正这样关注过这种光的效果。高光是物体反射光源的部分,而反光则是指暗部受周围环境光反射,凡·艾克在对光影变化的探索中巧妙地运用高光和反光来表现对象的质地。而在作画时使用混合技法将树脂油和亚麻仁油混合的这种画法的叠加,使树脂色彩产生了对光的透明折射,形成了一种微妙又深厚的七彩玻璃效果。

扬·凡·艾克在1425年创作的《教堂中的圣母》中,光线通过教堂外的窗户玻璃照射进来,光线的刻画表现出了圣母的形象,突出了画面的光感,使人物面部具有光泽,更利于作品中表情细节的刻画,让人物表现出的微笑更加温暖,有利于对人物优雅端庄形象的塑造。这件作品是画家对光线刻画的探索,也成了欧洲室内画的重要代表作品,为后人的光线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蓝图。

三、主要作品分析

(一)宗教绘画

凡·艾克兄弟在宗教绘画上率先突破了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樊篱,赋予宗教人物以新的精神生命和鲜活的个性色彩,寓宗教氛围以太多亲切而又充满诗意的世俗情绪和人间场面,以人文主义精神扫却理性的羁绊和束缚。《根特祭坛画》便具有上述特点,其对尼德兰绘画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1415年,艾克兄弟应根特(现属比利时)市长之请,为该市教堂绘制祭坛画,这就是有名的《根特祭坛画》。这套规模很大的祭坛画是由哥哥胡伯特·凡·艾克起稿开始绘制的,弟弟从旁协助,在哥哥去世后,最后由扬·凡·艾克完成。

平日该画两翼是闭合的状态,只可看到外侧,在重要的节日活动中两翼会被打开,观者方能看见内部场景。整个祭坛画由二十三个画面组成,内侧中间是整个祭坛画的重要内容,其中上面为上帝,两侧是圣母和施洗者约翰,其中最核心的一幅为《羔羊的赞颂》,在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施洗者约翰到了天上,一神圣的宝座高悬上空,细看宝座上摆放着一本圣书,在约翰想要读时,发现上面有七道印封,无法揭开。正在发愁之际,宝座上出现一只被伤害过的羔羊(象征以色列人在世上受难),羔羊有七角七眼(象征耶和华有七个灵),羔羊拿起圣书,周围一长老对约翰说——唯有它可以揭开七道印封。画家对此充满神秘色彩的场景赋予了更多对自然与生灵的热情赞颂。画面中央的祭台上站着一只雪白的羊,它胸部流出的鲜血注入了一个酒杯之中,祭台四周有四群人,分别是长老、先知、圣女和圣徒。正对祭台的是一口井,象征着生命之泉,背景是耶路撒冷。作品中风景部分尤为突出,花草树木、山岳岩石描绘入微,画面开阔,色彩鲜艳,评论家认为这是15世纪欧洲最出色的风景画之一。

(二)风俗绘画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作于1434年,该画被认为是在西方肖像画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幅杰作,这首先在于它实实在在的写实性。阿尔诺芬尼是意大利商人,1421年定居布鲁日,是佛罗伦萨美第奇银行在布鲁日的代理人。他请画家做其婚礼的见证人,而且要画家将他在新房举行结婚仪式的情况真实地画下来,于是就有了这幅名作。画面像摄影取景一样,只画出了新房的一角。左边可见墙上两扇窗户,右边可见床的一角。床、红帐、红枕、红椅在柔和的光照下,是那样的喜庆和温馨。后墙中间挂着一个齿轮边框的凸镜,镜中映出了画面上不易表现的室内摆设,新郎、新娘的背影及两个参加婚礼的人,其中一个就是画家本人,而且镜子上面的墙上还写着“扬·凡·爱克在此”“1434”的字样,说明扬·凡·爱克的确是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新房的所有摆设都依婚俗所设,有画面上方吊灯上孤燃的蜡烛、有象征纯洁的刷子和念珠,圆镜也象征着永恒,而画面下方的小狗则是婚姻真诚的象征,苹果则象征着幸福的含义,新娘绿色的衣服象征着生育。作品中,地上摆放的拖鞋和木屐说明新娘和新郎是光着脚进行婚姻宣誓的,以显示婚礼的神圣和誓约的庄严。就在这样红火、喜庆、温馨而又庄严神圣的气氛中,新郎含情脉脉地牵着新娘的手宣誓,许愿祝福他们的婚姻不离不弃,新娘一手提着裙子,一手放在自己的丈夫手中,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新郎。新郎低头的虔心许愿,新娘低头却偷偷抬头看新郎的目光,被画面所记录,美好且温馨,极为真实地刻画出了尼德兰当时上层社会的婚礼场面。这幅作品在欧洲艺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欧洲艺术的首幅心理肖像画,其与普通肖像画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风俗画的性质。其次在于油画新技法的运用。无论是处在光源照射下的亮丽绿裙、白亮的头巾,还是背影中新郎深色的裘皮大氅;无论是光亮下鲜红的幔帐和座椅、背光处幔帐的竖条褶纹,还有新郎脚下的阴影圈、新娘背后映在床上的阴影条及二人服装的质地感,还是新郎袖口的皱褶花边、镂空的椅腿,都真实地再现了颜色的艳丽和景物的逼真。凡·艾克没有把肖像中人物精神境界的特征包括进去,但是他用适宜的“性格”来描绘了对象,而这种绘画手法则并非凡·艾克所固有的,只是一种符合阿尔诺芬尼本质的风格把握。

四、结语

扬·凡·艾克是一位绘画天才,在属于他的时代中闪闪发光,为油画材料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给予了绘画新的方向。他的作品属于那个时代,并带有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扬·凡·艾克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现实而又精致的绘画作品上,也体现在他对绘画材料和技法的创新上。他的画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每一件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一个完美世界的形象,他繼承了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物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

参考文献:

[1]严摩罕,姚岳山,平野.文艺复兴欧洲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5.

[2]王素色.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刘伟冬.欧洲文艺复兴美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4]范梦.西方美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5]杨超.人文主义的辉煌:文艺复兴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意]斯特凡诺·祖菲著.图解欧洲艺术史[M].王斌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7]陶子昕.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论析[J].艺术百家,2016(S1):55-57.

[8]田欣.谈油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J].美术大观,2010(05):26-27.

[9]顾维洁,杨育松.凡·埃克兄弟绘画中的自然、空间和现实、象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1(02):29-32.

[10]庞茂琨,黄家学.冥想到现实的世界——西方风景油画源起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7(03):9-15.

猜你喜欢

民族艺术光影
光影
光影
光影
光影
光影之下
中国民族艺术的审美情趣
陕西传统剪纸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浅谈蒙古族幼儿园民族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论消费社会中民族艺术的商业化与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