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念珠菌感染是一种什么病

2023-06-21张田勘

百科知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念珠菌耐药性真菌

张田勘

2023年3月底,世界一些国家的主要媒体报道了美国正在蔓延一种人们并不熟悉的疾病—耳念珠菌感染。

最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研究人员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一篇文章称,具有耐药性和致命风险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正在全美医疗机构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构成了公共卫生威胁。目前,美国半数以上的州已发现感染病例。免疫系统较弱或使用呼吸器等医疗设备的人一旦患病,可能陷入重症或死亡。据美国CDC统计,有近半数耳念珠菌感染患者会在90天内死亡,病死率高达60%。

耳念珠菌是什么

面对这样一种重症风险高、可致命的病菌感染,很多人会感到担忧。有人认为该疾病的病死率已经接近埃博拉病毒病(又称埃博拉出血热)。那么,耳念珠菌到底是什么?

埃博拉病毒病的病死率为25%~90%,它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按照生物分类,耳念珠菌属于真菌界,是念珠菌属的一种真菌,与埃博拉病毒分属两个物种。耳念珠菌的英文名称中的Auris来自拉丁语“耳朵”。2009年,日本科学家首次从一位患者的耳道中分离出这种真菌。

念珠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真菌,常见于口腔、消化道、皮肤及女性阴道。耳念珠菌是念珠菌中为数不多的能够让人类感染的一种真菌,可以侵入血液,感染心脏、脑等人体重要器官。通常情况下,耳念珠菌主要感染免疫系统较弱或受到免疫抑制的人群,如体弱的老年人、新生儿、糖尿病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及术后患者等,可引起侵袭性念珠菌病,如念珠菌菌血症、心包炎、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不过,具有正常免疫力的健康人群感染耳念珠菌的风险较低。

耳念珠菌有一个特点—能够长期存活在患者、医护人员的皮肤表面以及医院设施表面。此外,耳念珠菌病死率高、感染诊断困难,还具有多重耐药性,因而被称为“超级真菌”。

目前,美国CDC已将耳念珠菌列入“紧急威胁”名单,耳念珠菌的生物源头暂不清楚,而且在自然环境中还未发现该真菌。为此,研究人员推测,耳念珠菌是近几十年来演化形成的、能快速适应并寄居于人体的新物种。

基因组测序表明,耳念珠菌在遗传上体现为具有在不同大陆和次大陆上真菌的遗传分离,包括东亚、南亚、南美等分支。

发现耳念珠菌

2009年,在日本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医生从一名70岁日本女性耳道中采集到了耳念珠菌菌株,此后,一些国家也陆续发现了这种真菌。基因测序分析显示,耳念珠菌是念珠菌属的一个新物种。可见,耳念珠菌进入人类生活的时间并不长,有可能是因为人类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而导致真菌中的一些种类发生突变,产生了新的真菌。

2011年,韩国也发现了3名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其中两份耳念珠菌来自于2009年提取的样本,另一份耳念珠菌是从1996年提取的样本中采集到的。这3名韩国患者都曾发生过持续性菌血症,其中两名最终死于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这3名患者一开始接受了标准流程检验,鉴定结果显示他们感染的为此前发现过的某种真菌株,但后来采用基因序列分析才证实其感染的是耳念珠菌。这表明,耳念珠菌在20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诊断和治疗耳念珠菌感染的难度比较大,因为不进行基因组测序,便无法确认耳念珠菌感染。

2009—2011年,印度德里的两家医院也确诊了12名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现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如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法国、德国等,都已出现过耳念珠菌感染病例。

有时,耳念珠菌寄生于人体并不会导致感染。2019年6月,中国香港地区首次从人体中检测出耳念珠菌,但带菌者没有出现感染症状。香港检出的首位带菌者是一名曾到访过瑞士的旅游者。自2020年7月起,香港玛嘉烈医院、仁济医院相继出现耳念珠菌感染患者,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感染控制处共收到41例感染个案报告。令人感到意外的是,2022年10月,香港伊麗莎白医院心胸外科病房两名年龄分别为63岁、79岁的男性患者被查出携带耳念珠菌,但并无感染症状。

在目前出现耳念珠菌感染的国家和地区中,美国的感染病例最多。美国在2016年首次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此后临床病例数每年持续增长。美国2016年通报耳念珠菌感染病例53例,2018年通报330例,2019年通报476例,2021年达到1471例。尽管美国CDC的最新研究并不包含2022年的数据,但其官方网站显示,2022年的感染病例为2377例,表明2022年病例数继续增加。从2019年到2021年,短短两年内,美国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增加数倍,超过半数的州报告已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比较集中的州为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

2018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报告了中国内地第一例耳念珠菌感染患者。这是一位76岁、患有肾病综合征和高血压的男性患者,研究人员从他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提取出了耳念珠菌。经过基因测序,确定为中国特有的耳念珠菌分支。

如何防治耳念珠菌感染

耳念珠菌既可以引起人体感染症状,也可以只是在人体寄居。这种真菌如果进入血液,会导致严重的侵入性感染,其间,患者会出现典型的感染症状,如发烧。耳念珠菌会也寄居在人的皮肤、直肠、阴道或口腔等特定区域,但带菌者不会表现出感染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症状定植”。耳念珠菌可以通过“无症状带菌者”感染其他人。

耳念珠菌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通过皮肤、衣服传播。耳念珠菌可寄生在人体各处,且能在环境中存活数周,并能在医疗机构中引起“爆发性”传播。如果诊断不准确、治疗不及时,患者病情会加重,并有死亡风险。

美国CDC专家梅根·萊曼称,目前并不清楚美国有多少例死亡可以直接归咎于耳念珠菌,因为这些感染者通常也有着其他多种健康问题或疾病,耳念珠菌可能是直接死亡原因,也可能是与其他不良健康因素一起共同作用,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尽管大多数耳念珠菌感染可以用特定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但耳念珠菌的耐药性可能是导致感染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现,耳念珠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美国CDC数据显示,90%的感染者对至少一种抗真菌药物有耐药性,而30%的感染者至少对两种药物有耐药性。

目前,耳念珠菌的大多数菌株对氟康唑具有耐药性,不同菌株耐药性存在差异。在美国,约90%的耳念珠菌菌株对氟康唑具有耐药性,30%的菌株对两性霉素B具有耐药性,5%的菌株对棘白菌素具有耐药性。因此,对于多重耐药性的病例,可使用高剂量多种抗真菌药联合治疗。

从中国最早分离出的耳念珠菌的基因测序看,其与印度、巴基斯坦和法国等国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与在多个国家发现的耳念珠菌的多重耐药表型不同。中国的耳念珠菌分离株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阿尼芬净、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都比较敏感,说明这些药物对中国出现的耳念珠菌都具有疗效。另外,中国研究人员还发现,硫酸铜对耳念珠菌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

中国研究人员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耳念珠菌在高温和高盐环境下都能生长,在不同生长环境中具有多种菌体形态,如球形、卵圆形和伸长型。在25℃、37℃、40℃甚至42℃的环境中,耳念珠菌仍然可以分泌大量的毒性因子天门冬氨酰蛋白酶(Saps),它是耳念珠菌导致宿主组织损伤的重要毒力因子。

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防治耳念珠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防止耳念珠菌感染,可以在医院内使用硫酸铜进行消毒,以清除定植在院内的真菌。针对感染者,可以采用多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等联用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应勤洗手,保持室内和居家环境卫生,以预防耳念珠菌感染。

【责任编辑】张小萌

猜你喜欢

念珠菌耐药性真菌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真菌造房子
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信鸽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治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临产孕妇念珠菌感染及不良妊娠结局调查
高效降解纤维素真菌的筛选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