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中的万千气象

2023-06-21刘浩

百科知识 2023年11期
关键词:童生学政贾雨村

刘浩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拉开了序幕,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对莘莘学子的意义不言而喻。提起高考,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的科举。的确,现在的高考有不少古代科举的影子。中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肇始于隋唐,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嬗变,至明清更加缜密、规范,随后在清末的“新政”大潮中结束。科举制度虽已尘封百余年,但依然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科举分几个主要阶段?考试时间的选取有何玄机?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跟大家聊一聊明清科举和气象的那些事儿。

“连中三元”都是在哪个季节

“连中三元”指的是考生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接连夺魁,连续获得解元、会元和状元,是古代士子梦寐以求的荣耀。乡试、会试和殿试是科举中分量最重的三场考试,开考时间的选取也十分讲究。

乡试时间一般选在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为表述方便,本文农历月用汉字表示,阳历月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即三年考一次,也称“大比”。会试在乡试次年的暮春三月(明代及清初为二月)举行,地点在京师,也是三年考一次。会试放榜后不久,就会举行殿试,殿试时间一般在初夏的四月。在此不妨分析一下《红楼梦》中贾雨村的科考之路。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红楼梦》第二回)在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贾雨村便于中秋节次日迫不及待地离开苏州,直奔京师。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会感到困惑:如果贾雨村是去参加当年的乡试,那肯定已经赶不上了;如果他是去参加会试,为何说“至大比之期”呢?到底贾雨村进京考的是乡试还是会试呢?

笔者认为,贾雨村进京考的应该是会试。“大比”一词源于周制,确实是特指乡试,但由于会试跟乡试一样,也是三年一考,所以“大比”有时也用来泛指乡试或会试。此外,还有一条“证据”—士隐不待说完,便道:“……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红楼梦》第一回)从时令上说,乡试在秋天,故而也叫秋闱或秋试,放榜时正值桂花飘香之际,故称“桂榜”;会试在春天,别称春闱或春试,放榜时正值杏花绽放之际,故称“杏榜”。甄士隐说的“明岁正当大比”“入都”“春闱一战”,也都透露了贾雨村进京参加的是会试而不是乡试。

乡试、会试的时间选取有何玄机

乡试和会试的时间一个在仲秋,一个在暮春,可谓赶上了一年中的大好时节。这两场考试的时间为什么这么选?我们不妨从气象角度解开这一玄机。

统计结果显示,秋季,全国常年平均气温为9.9℃。其中,华北平原至秦岭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0℃~15℃。乡试所在的农历八月大致对应阳历9月,9月的全国平均气温约为17℃。春季,全国常年平均气温为10.4℃。其中,华北平原、秦岭和淮河一线及其以南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上。会试所在的农历三月大致对应阳历4月,4月的全国平均气温约为11℃。

一般情况下,人体感觉最适宜的温度约为20℃。从全国平均气温角度看,9月的气温比4月的略高,更接近于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当然,人体体感温度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还受风力、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月平均气温只是一个统计值,气温还存在着日变化、日际变化,每年同一日期的天气状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考試当天的具体天气还需要具体分析。但总体而言,暮春和仲秋的气温都非常适宜进行考试,而乡试时的体感温度也似乎比会试时的更舒适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和清初,会试的时间一般是在二月。由于二月的京城仍处于乍暖还寒之际,气温较低且日照时间较短,故而雍正年间有乡试展期到三月举行之先例,至乾隆时方成定制。

从降水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季风区,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春秋的降水量次之,冬季的降水量最少。其中,4月日降水量约为2.4毫米;7月是降水最多的月份,日降水量约为5.13毫米;9月日降水量约为3毫米。就地域分布而言,我国南北方秋季日降水量的差距不大,都约为2毫米;华北地区春季日降水量约为1毫米,而江南地区春季日降水量为3~8毫米。过量的降水会引发农田渍涝、城市内涝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从降水角度讲,我国秋季南北方“雨露均沾”且雨量不大,适合举行乡试;而明清时期的都城大多数时间都在今北京,因此举子们在降水不多的春季于北京参与会试,也可以远离水害的困扰。

当然,以上讲的只是考试当月或当季的气候,如果考期之前遇到了气象灾害,也会影响考试的顺利举行。比如,清嘉庆六年(1801年),京师一带自六月初以来就雨水连绵,导致贡院墙垣、号舍多有坍塌渗漏之处,并且进京的道路比较泥泞,给士子进京考试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当年的顺天乡试延期到了九月举行。

总体而言,乡试和会试的时间都选在了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气象灾害低发的时期,有利于考试的顺利进行。在清代,没有发生过因气象灾害而使会试延期的情况,大多数乡试也都按期举行,因夏季强降水引发的水灾而致乡试延期的实例只有数次。

季节不定的院试

院试俗称“考秀才”,是古代官学的入学考试,由学院(也叫学政、学差)主持。与乡试、会试相比,院试在时间的选择上就没那么“幸运”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举人,有时一个县里也找不出几位;可要说童生,那就多了去了。所以,如果院试也采取乡试的考法,把一个省里为数众多的童生都集中到省城去考试,那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朝廷采取了一个比较人性化的策略—让童生到本府(或直隶州)集合,学政依次到各地主持院试,也叫“案临”。

《儒林外史》第四回中,张静斋和范进去高要县找汤县令,正赶上汤县令下乡察看,二人只好住在了关帝庙里。吃饭的时候,严贡生进来了,说道:“……去岁宗师案临,幸叨岁荐,与我这汤父母是极好的相与……”这里的“宗师案临”说的就是学政赴全省各地主持院试。学政的任期一般是三年,院试只是学政任内主持的考试之一,他还要主持岁试、科试、录遗等。总之,在三年任期内,学政奔波于各地,主持各种考试,因此院试的日期并不像乡试、会试那样固定,即便在同一个省里,院试也是分批次进行的。《儒林外史》里范进中式的那次院试便是在寒冷的冬季。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儒林外史》第三回)这是周进考范进时的情景,在湿冷的天气背景下,作者通过形态和穿着的描写,把范进寒酸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学政为什么拖到快过年了才举行院试呢?

以清代为例,学政一般于子、卯、午、酉之乡试年的八月从京城分赴各省。由于广东离北京十分遥远,学政紧赶慢赶才在年底赶到了省城广州,并对周边县里的秀才和童生进行考试。如此一来,出现寒冬考秀才的场景便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现在的高考时间也曾做过调整。2003年,高考时间从7月提前到了6月,就是考虑到气象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7月是全国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高温、高湿的气候会严重影响考生的体感。除此之外,7月也是暴雨、强对流、台风等气象灾害多发的月份,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教育部依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全国各地气温、降水、洪涝灾害、台风等气象资料,广泛征求意见后,将高考时间从7月提前到了6月。

鲤鱼的龙门一跃也需要有利的气象条件。今年恰逢高考时间调整20周年,在此祝愿每一位学子都能步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责任编辑】谌 燕

猜你喜欢

童生学政贾雨村
生活方式干预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戚学政:用心用情做好医疗对口支援
《红楼梦》中小人物的爱情对人性的启示
会说话的窗户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functional alginate lyase named Al163 from the Antarctic bacterium Pseudoalteromonas sp. NJ-21*
韩童生 陶慧敏(下)
贾雨村:当坏蛋不是我的本意
把握行业特色,构建“产学政研”四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情大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