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2023-06-21卢慧珍
摘 要: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品质是一个重要的维度。通过高中英语学习,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得到了提升?该如何评价呢?本文主要对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展开探究。
关键词: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
作者简介:卢慧珍,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
一、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 S. Bloom)于1956年提出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A taxonomy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标志着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拉开了序幕。
此后,相关专家对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进行修订,其中最重要的修订是由著名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Anderson,L.W.) 与近10 位专家完成的。他们将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从原先的“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二、英语学科思维品质
2014年,“核心素養体系”这一概念被提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其中,思维品质指的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三、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与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要求相结合,使思维品质评价标准层级化、具体化。这样有助于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在改进教学策略前思维品质所处的层级和水平,量化预计达到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达成效果之间的差距。
四、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例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英语选择性必修一 Unit 1 Lesson 3 “So Close, Yet So Far”,是阅读课型,讲述的是社交网络对大学生Mark的生活和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共需三个课时。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有普通班和实验班两种班级结构,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思维品质水平差距较大。社交网络这个话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读懂文章和把握文章大意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猜测词意、批判性阅读以及创新迁移类活动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写作输出环节,大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联系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实际,获取社交网络相关话题的词汇及语言表达方式。
2.在阅读中运用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策略,正确理解词汇的意思。
3.借助关键词,复述文中重点细节,并用其造句。
4.能多维地逐层分析文章结构,深刻体会题目的含义。
5.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联系自己的实际,开展班级辩论会。
6.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并对题目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阅读技巧,锻炼学生的词意猜测能力。
2.通过所学到的表达方式,有效地归纳总结分析,提炼出较准确的写作框架并将写作内容输出运用到辩论会活动中。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学习文本内容,锻炼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对待社交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活动
活动一:导入。
How did you hand in your homework during the study-at-home days? For those who ignore the given homework, what did they probably do?
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所以笔者选择了两个有关居家学习的问题来进行导入。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答出“the mobile phones”,从而引出“social networking”这个话题。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答出“They probably played online games.”,这就切入了本文主人公Mark沉迷于社交网络的现状。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引入本文关于社交网络的话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为后面的阅读做好准备。
活动二:词义猜测。
由于本文是一篇博文,因此运用的词汇比较新颖,比如go cold turkey、hard-wired in、way beyond等,都超出了学生的词汇认知范围。这一点正好契合了高考英语试卷中的词意猜测这一题型,故而设计了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猜测这个环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获取并概括信息,在语境中进行词汇学习,达到理解未知词汇的目的。
活动三:复述文本。
1.学生经过讨论,结合已获取的相关知识,复述文章内容,为后面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深度思考自己该如何平衡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做好准备。
2.学生分组再次阅读文本,并分配角色完成课本第17页Activity 9的阅读圈任务(word master、summariser、advisor、discussion leader),即用已获得的词汇造句。
设计意图:应用课文中的词汇,回顾文本的故事情节,强化所提取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内化,从而达到根据信息复述文本内容的目的。
活动四:文章分析。
这篇文章中,Mark以自述的形式讲述了社交网络对其生活和学习造成的影响。Mark以情感和心理的感受为切入点自述(lonely、distracted、addicted、depressed、dissatisfied、alone),根据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并不能一开始就对Mark的孤独等感受感同身受,学生一开始所读到的就是Mark的生活、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事情而已。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从社交网络对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入手(routine activities、impacts on the life、impacts on the study),逐渐深层推理,走入他的内心,再进一步达到同理心。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分析,学生就能够深刻地理解题目的含义了——客观物质表面是如此近,但心理却是如此远。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多维分析,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帮助学生构建符合其认知能力的语篇学习框架。
活动五:班级辩论。
经过对本文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量的输出材料,思维也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笔者设计了班级辩论会作为迁移创新类活动。
在这个环节,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收集正方资料,另一组则收集反方资料,每一组的负责人对本组成员收集的材料进行整合和总结,形成有力的论据。辩论会的议程由学生自行制订并打印,用时一节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在语境中关注词汇学习,通过辩论活动训练思维与表达,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生成新的认知,并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深度思考如何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找到平衡,并真正理解并接受“中学生不允许带手机进课堂”这一纪律要求,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真正落实于课堂。
活动六:学生点评。
未担任辩手的学生充当辩论会的评委,根据辩手的英语流畅度、语言准备度、思维严密度、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等作出评价并打分。
设计意图:促进全员参与,多角度理解文本,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阐释文本的现实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从基于知识本位的表层学习提升为基于素养本位的深度学习,真正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课后反思】本节课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都以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为指导,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分成从低到高的不同阶段,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思维品质培养过程。其中,活动一和活动二分别落实了布鲁姆认知层级中的记忆和理解这两个方面,是较低层次的目标,主要是激活认知、创设情境,为后面的阅读提供抓手。活动三到活动五分别体现了应用、分析和创造这几个方面,是较高层次的目标。尤其是活动五(班级辩论)这个环节,真正让学生探究、参与并提升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活动六(学生点评)这个环节,明显存在计划不周全和学生能力达不到的现象,因此,本节课对于布鲁姆认知体系中“评价”这个层级体现得不够透彻。这说明在平时的任务设定中,还是没有太关注布鲁姆认知层级,尤其是“评价”这个层级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得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切实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于课堂。
五、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高中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过程中,以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導,设置教学任务时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实现分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结构化认知,将所理解的概念情景化使用,这样就促成了思维品质的飞跃提升。除此之外,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可以给教学提供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使师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对高中英语教学,尤其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乔蕊.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3):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