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子湖畔的风景

2023-06-21郭斐菲

书屋 2023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课堂

郭斐菲

最近,有幸收到同济在校学子为郭世佑教授的公选课“近代人物与中国社会转型”整理出来的《郭师课堂拾零》,墨香盈鼻,顿时打开我的记忆之闸,诸多往事历历如昨。

1994年秋天,我从浙江中部山村来到省城杭州,就读于杭州大学第一批录取的人文专业。我看到录取通知书写着学制七年,很是诧异,文科的本科学制一般都是四年,为什么人文专业要七年?入校之后才明白,这是沈善洪校长的一个创举,他想打破单科培养模式,把文、史、哲打通,用今天的话说,就叫“本硕连读”,近乎美国哈佛、哥大的文科教育模式,培养“通才”。显然,沈校长比教育部先行了好几年。我们所学的课程既兼顾文、史、哲三大专业,又覆盖古今中外的通识内容,而且都是从名著研读开始,不仅营養全面,更是原汁原味,真可以说是“豪华套餐”。更特殊的是,沈校长发动了文、史、哲三大学科最优秀的带头人和他看重的青年才俊教师上课,被他从湘潭引进的郭世佑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得知历史是主课时,我心凉半截,很是懊恼。高中阶段最怕的就是历史课,总是记背一些年代、人物、生卒年月、事件,而我总是记不住,还不明白记背这些东西的意义在哪,简直一个头两个大。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告别历史课了,没想到还成了专业课。带着高中历史课留下的后遗症走进郭师的“中国近现代史通论”课堂时,我的内心很有几分排斥和不安。

二十八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走进郭师课堂的画面:在红色历史楼二层的教室里,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体型微胖的年轻教师,目光如炬,透着睿智,但面带微笑,温和谦卑,总以“敝人”自称。

对我来说,首先要解决学习历史课的意义问题:过去已发生的事与我何干?于是我举手提问了。现在依旧记得,郭师先援引《旧唐书·魏徵传》里李世民的原话,再说他自己的话:人类由猴子变人,虽然走过了几千年,还没有完全告别经验世界,历史学科所以有存在的必要。你们喜欢的文学专业与哲学专业,恐怕也离不开文学史与哲学史的历时性梳理,要听从孟子的教导,“知人论世”,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几个诗人、作家、哲学家的时间排序。他还说,中国近代史离今天并不遥远,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完全跳出“中体西用”的思路,好像还在搞洋务运动,内心的纠结还很复杂,并不自信……郭师就是这样娓娓道来,为我答疑解惑,启发全场同学。

慢慢地,我们发现郭师的历史课有个特点,不喜欢下结论,相反,经常不经意地质疑定论。我不再反感历史课,而是好奇: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相的背后有何规律?这些规律于今世有无借鉴?柏拉图说:“好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好奇。”明明上的是历史课,却不经意间产生许多哲思。

郭师不断提出疑问,还不急于得到回答,让我们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思考,鼓励我们提问题。于是,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模式,而是师生间不断互动的开放模式。一开始我们还很不适应,都不敢发言,毕竟都是“圈养”出来的,现在一下子“放养”了,真有点无所适从。但我们被郭师逼得去思考,也慢慢地学会了思考。现在回想起来,这才是我上大学的最大收获:在接受任何一个观点之前,学会质疑。正因为经历了这样的思想风暴和精神洗礼,我的内心一直把郭师当作我的启蒙老师。现在想来,当年郭师上课既不点名,也不拿考试来难为我们,而是通过精彩的课堂点燃我们的学习热情,促使我们自觉学习,恰恰就是自由精神的实践与传递,可谓言传身教。得益于这种自由意志的推进,我在后来走上高校教学岗位和在家育儿时,也一再鼓励孩子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要盲从任何现成的观点,除非经过了自己思考,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师承吧。

郭师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很是与众不同。他教育我们,学习近现代史不能抱有怨妇的心态,要有国际视野,因为中国近现代史已经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光有家国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世界公民的胸襟……这些观点都让我豁然开朗,至今还不乏鲜活的现实性。

我们除了教科书,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别的熏陶,当初还真不知道这些人所包含的分量,现在想来,真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是郭老师引领我们较早地结识了以现实关怀打通近代与现代的左舜生、以国际视野打通中西藩篱的蒋廷黻、以史料征引鸿富编写《中国近代史》的陈恭禄、以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的身份倡导近代史研究和培育人才的罗家伦等,这些人的大名在如今的出版物中仍然十分常见。可惜当时还没有如今这般先进的录音设备,否则,把郭师的导论课整理出来,就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中国近代史通论或历史哲学书了。

郭师教了我们整整一年。那时的我正值青春二八,正在建构人生的“三观”大厦,感谢幸运女神,郭老师成了我“三观”大厦的奠基人。回首往昔,郭师不仅在学识上开阔了我的眼界,活跃了我的思维,而且在为人处世上,他那浓浓的理想主义气息,也不知不觉地感染了我。郭师既有大学本科开始发表论文的史学厚功,又有文字畅达还能诗词唱和的文学才情,还不乏哲学的认知高度,是真有打通文、史、哲架势的学问家。尽管他始终否认自己“博学”,只说是农家的独子,父母从未教过自己一个字。更难能可贵的是,郭师并非只顾耕耘学术的自留地,而是把学生的成长放在自己的第一位。郭师货真价实的课堂,已经深藏在我们的记忆里,内嵌于我们的成长中。

毕业之后,我来到宁波一所高校任教,与郭师失去交集,音信渐失。

只要稍微关注郭师的微博与微信,很多质朴的文字都能让人感动。这么多年来,郭师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风骨。

一册《郭师课堂拾零》在手,西湖渐远,感慨良多。还得感谢同济大学的在校学子,能够用心整理出郭师的黉序高声,我们这些老学生却做得不够。多年来几经辗转,我把郭师的课堂笔记都弄丢了,想来特别沮丧,当年可是记得很认真的啊!不然,我也可以为完善《郭师课堂拾零》稍尽绵力、增添分量。郭师给我们上过的毕竟还不是公选课,而是历史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不囿于历史学。他用发散性的“连珠炮”陪伴过我们人文班,这其中的精彩语录势必更多,至今都不会过时。

猜你喜欢

历史课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李惠军:毕生一堂历史课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让学习与探究在历史课中尽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