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强调优化营商环境
2023-06-20石青川
石青川
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及下一步重点举措汇报。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国常会再次释放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信号,且从稳定社会预期的层面强调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尤见其迫切。
“影响社会预期最主要的因素是政策的稳定性”
距离2020年1月1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始施行已近3年半时间。依然有不少企业反映,在经营过程中遭遇政策落地“一刀切”、证照审批手续复杂、企业维权踢皮球等各种营商环境问题。这无疑会影响社会预期以及社会资本投资的信心。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增加0.36个百分点。
江苏的一家制造业企业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良好的营商环境能给企业稳定的预期,而这也是他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其中,他最看重的就是政策预期。“那些政策反复的地区,3个月收不回投资的项目我都不投。”
他举例,去年,某地要淘汰高污染行业,要求把涉及化工的仓库、实验室全部迁走,不走就罚款。其中一个市,要求所有合规经营的化学品仓库在一个月内搬走。“淘汰高污染行业,我们理解,但提前要给我们政策预期,有些做得好的化工实验室,有足够的实力将污染物处理好再排放,有些应该搬迁的仓库与实验室,也需要时间来准备,政府至少应该给予合理的政策预期和准备。”这位企业主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实验室被迫搬走后不久,当地科技局领导又来问,如果有条件是否愿意再回去?“我哪里还敢回去,这样突然的驱赶与处罚让我感觉做企业就像做贼一样。”
天风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认为,影响社会预期最主要的因素是政策的稳定性。“对企业而言,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较高,需要基于产业周期波动规律来选择投资的时间、规模和方向。”他分析,如果某些行业政策存在大起大落的情况,则会改变正常的产业周期规律,放大企业长期投资的不确定性,从而抑制企业的长期投入意愿。
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有哪些?
国常会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分批次加快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
那么,当前企业反映突出的经营难题还有哪些?
融资是中小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
湖南一家制造企业向《中国经济周刊》反映,他们在银行贷款受到了诸多限制。“例如在利率方面,国有大行给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是百分之四点多,给国有企业一般是4个点以内,同时要求民营企业通过国有的担保平台提供担保,再收取2个点以内的担保费用。最终整体贷款成本能达到6个点,比国有企业高得多。”
该企业老板表示,尽管融资成本高,但能贷到款还是幸运的,不少銀行给民营企业贷款设置了复杂的硬性标准,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达到这些标准。“中央支持银行资金流向制造业、流向民营企业,但体系还未打通,民营企业要获得能支撑长期项目的大额稳定贷款还是有困难。”
一家全国民营500强企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他们同样遭遇过贷款必须找国企担保的情况,“即便我们是500强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仍被提出要求,对接一家国有企业作为贷款平台,银行将资金放给该国企,国企再将资金转至我们,国企从中抽取手续费或者佣金。对此,银行给出的理由是,贷款要终身追责,贷款给民企一旦出险,就要承担责任;而贷给国企则基本上不用担心这一问题。这种现象严重抬升了民企的融资成本。”
除了融资贷款受限制外,证照办理与行业准入难也是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
行业准入限制还容易产生利益交换。
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就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举例:他们的工厂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当地政府便来接洽,给定了一个非常高的税收指标,如果达不到这个指标就不发排污许可。
“排放量本来跟生产类型及工艺有关,现在却强行与税收指标挂钩,排污许可竟然成为一个增加税收的工具。”这位上市公司的高管认为很不合理。
上述上市公司高管建议,是否可以实现所有市场准入不收费(包括证照工本费及准备材料复印费),以及市场准入条款进行总量控制,每新增一项必须取缔一项?
除了行业准入问题,一些地方对证照办理的执行也略显机械。一位小微企业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反映,其刚成立的新公司需要变更股东,由于刚成立没有任何经营,“按道理来说很简单,我在网上提交资料直接批就好了,结果最后还是要各种核税然后线下办理。”
营商环境的堵点在哪儿?
这些年来,中央密集出台政策力推营商环境的改革,各省份对优化营商环境不可谓不重视。一些省份“一把手”直接亲自抓营商环境改革。
“把市场化作为鲜明主线,把法治化作为基础保障,把国际化作为重要标准,扎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更好引导社会预期,大力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月28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2023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如是说;同一天,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唐山迁安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2月22日,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主持召开了2023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实际上,今年以来,多省份开春“第一会”均聚焦于营商环境的改善与高质量发展。重庆、辽宁、海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均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再强调、再部署、再动员。
由此可见,各省份对营商环境的重视。但即使如此,多位受访企业主表示,企业经营中还是会遭遇营商环境带来的各种难题,且没有办法有效投诉,甚至在政府有关部门对其执法时,也并没有清晰的执法依据。
那么,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地不畅的堵点都在哪儿呢?
对于不少企业反映的问题,宋雪涛分析,融资困难反映出部分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时对国企、民企区别对待;市场准入方面,反映出负面清单机制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扩大,相应的标准应当公开、透明;行政效率方面反映出,服务型政府建设仍然不足。因此他建议,市场准入方面,建议尽快推出统一、公开、透明的负面清单机制,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放宽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竞争门槛;促进公平竞争方面,建议继续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减少国企经营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和保护,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宋雪涛还提醒,政策落实的堵点可能还是在于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部分地方政府此前不重视营商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缺乏经验。此外,国企保护主义可能也是堵点之一。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拉平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竞争条件,势必会影响国有企业的部分利益,从而影响相关政策落实的速度。
通商在线董事长朱长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则认为,现在营商环境的症结点,很多时候卡在公检法及有关执法部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法治化原则没有得到扎实的贯彻。“法治化原则,在国务院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里写得很清楚,但这个原则没有贯彻好。站在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立场,我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是依法育企、依法护企、依法助企,不能圈企,更不能谋企!”
宋雪涛建议,在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方面,应扩大负面清单机制的应用范围,树立“对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对有执法权的部门做好执法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在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方面,建议全方位提升贸易的便利化,打造高度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国常会明确要求,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打通政策落实堵点,确保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将“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目标之一。宋雪涛认为,优化、改善营商环境,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要前提。
此次国常会同样在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中强调了建设统一大市场。
“最近连续两次国常会均提到了建设统一大市场,充分说明了国务院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预计在今年会持续加快相关政策的推出节奏。”在宋雪涛看来,“在中央的号召之下,预计各地接下来会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推动。具体来看,可能会在依法行政、打造服务型政府、破除各类竞争壁垒方面重点发力。”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陈邦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培育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各方努力:“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企业部门积极自主自强。只要通過法治化实现规则清晰、通过市场化实现公平竞争、通过国际化实现开放发展,中国经济一定会实现健康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责编:姚坤 yaokun@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