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 72.1国人正在遭遇的七大污染威胁水污染再登榜首
2023-06-20刘彦华
刘彦华
“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位居国人眼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八大要素前两位的是新鲜的空气和清洁的饮用水。
“您认为一个宜居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应该包括哪些因素?”这是“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问卷调查中的一道题目。“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位居国人眼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八大要素之首的是“新鲜的空气”,近九成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
然而,现实却常常让人感到无奈。因为,沙尘又又又来了!
5月18日-20日,新疆东部和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北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迎来新一轮扬沙或浮尘,内蒙古中部局地甚至出现了沙尘暴。据悉,就在5月18日16点43分,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赛乌素机场出现强沙尘暴,瞬间风速27米/秒,能见度仅有150米,滚滚黄沙犹如一堵巨型“沙墙”。
按照大气治理3大攻坚行动方案,2025年全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目标是控制在1%以内,其中包含消除这样的沙尘天气。沙尘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因为天然沙漠的存在,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过程和自然现象,很难被消灭,但沙化土地治理却可以有效减少沙尘频率和强度。本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首次实现了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沙漠、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但我国荒漠化治理依然任重道远,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7.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1%。另据官方数据,1-5月沙尘过程累计次数常年来看平均是11.9次,今年则明显偏多,截至5月20日已累计达14次。
沙尘频频发生,再次给人们敲响生态安全警钟。
相比空气质量,水污染更让人忧
2023年4-5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进行了调查。“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脱胎于“中国生态小康指数”,紧随时代发展客观情况和发展趋势,经更新完善而形成,主要从公众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等五个方面进行衡量。
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23年度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为72.1分,比上一年度提高2.0分。其中,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指数分别为68.7分、73.0分、71.2分、71.4分和83.6分,分别比上一年度提高1.8分、1.7分、1.8分、2.2分和3.4分。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实施,2013年以来,我国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十年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2%,二氧化硫浓度降至个位数;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000多万吨,分别下降到300万吨、900万吨左右,分别下降了85%和60%。
但是正如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特别是今年,伴随着经济社会活动全面恢复,排放量增加,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空气质量形势不容乐观,不仅出现了14轮大范围的沙尘天气,济南、郑州等地还出现了臭氧污染。
这一点在“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中亦有所体现。面对“您觉得您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如何?”这一问题,51.4%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好”,12.5%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好”,二者合计63.9%,比上一年度减少了0.1个百分点。认为“比较差”的受访者占比10.8%,直言“非常差”的受访者占比1.4%,二者合计12.2%,比上一年度减少了2.0个百分点。另外还有23.9%的受访者评价“一般”,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个百分点。
不过,相比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更讓人们担忧。在本年度的“严重威胁公众的污染种类排行榜”中,“水污染”蝉联榜首,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受到水污染的威胁。“土壤污染”首次超越“空气污染”,排名第二,得票率达30.8%。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日常生活用水(自来水、蓄积水等)的水体质量,59.3%的受访者评价“一般”,13.4%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差”,2.6%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差”,给出正面评价的受访者占比仅为24.7%,不足四分之一。而对所在城市自然水体(溪流、江、河、湖、海)的状况(水量、水质)评价也不容乐观,给出正面评价的受访者不足两成,认为“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受访者合计26.5%,54.7%的受访者评价“一般”。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在回应记者提问时也称,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但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水环境质量改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河湖生态用水保障不足,水生态破坏问题凸显,水生态环境风险依然较高,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环境治理七大难题
强化监管夯实责任
延续惯例,“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请受访者再次评选出了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七大难题,排在第一位的是“企业只顾自己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36.0%),排在第二位的是“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驱动,执行不力”(31.3%),排在第三位的是“公众环保意识不足”(28.9%)。分列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重型化的工业企业比例过大”(24.6%)、“缺乏相关的法规和机制”(21.9%)、“‘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还存在”(18.3%)、 “环保部门权力有限”(5.2%)。
由此可见,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依然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2022年底2023年初,我国曾发生了一次长达11天的跨年霾,集中在陕西和河南等地。生态环境部为此启动了重污染应急预案,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事出反常必有妖”,为查明究竟,2月20日至22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副部长赵英民以“四不两直”方式,前往河南和陕西的13家企业开展检查,结果发现存在大量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偷排偷放、生产台账弄虚作假、在线监测和手工监测造假等突出的环境违法问题。
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频发,充分暴露出当前我国环境治理中的短板弱项。一是部分企业漠视法律,突破底线。二是部分地方治污攻坚定力不够,韧劲不足。三是部分地方的生态环境监管流于表面,能力薄弱。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日前,生态环境部已完成对原《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的修订,印发了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在处罚种类、时限、权限、程序、执法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对改革进程中发生的新变化、地方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予以回应,确保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严格规范依法开展执法活动。
另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态保护模式。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已完成划定并发布。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守护好、运用好并落实好生态保护红线。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从多个角度稳妥施策,唤起公众环保意识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023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调查显示,公众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75%的受訪者愿意为环境保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与环保相违背的生活方式,这一数据比上一年度减少了11.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