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

2023-06-20

小康 2023年16期
关键词:院士晶体光学

中科院学部成立60多年来,先后选聘产生了149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吴良镛院士等。“科学强国”栏目将持续刊登这些院士的故事,展现他们的人生风采。

陈创天:让中国晶体享誉全球

无论是KBBF、LSBO,还是BBO、LBO,这些被国际市场誉为“中国晶体”的先进材料面世,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中国晶体之父”——陈创天院士。

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人们看到的是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史。由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培育出来的多种非线性晶体,在国际上享誉盛名,推动了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实用化和商业化,促进了激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我国非线性光学晶体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他就是人工晶体学界的学术泰斗陈创天。

对于科学研究,陈创天曾直言:“要投身于科学事业,首先就要下定决心,把此生无私地奉献给科学,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

师从名师,立志科研为国

1937年2月18日,陈创天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市大桥镇斗门头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东北建设,陈创天告别就读的奉化中学,随着做会计师的父亲迁至辽宁省沈阳市,1954年,初中毕业后考入重点中学沈阳二中读高中。

陈创天从小对数学有着特殊的爱好。进入沈阳二中后,最感兴趣的也是数学、物理两门课。陈创天记得物理老师在课上讲“以太”论时,说引力场是一种物质。通过这种物质,物体之间会产生引力。这种理论当时曾引起争论,说是引力场处于真空,不能认为是通过物质相互作用才得以实现。但这种当时颇为新奇的观点恰在陈创天的脑中挥之不去。陈创天琢磨着,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怎么能不通过中间介质来实现呢?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陈创天跟物理打上了交道。

1956年8月,陈创天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谈起北大6年的求学经历,陈创天庆幸自己遇到了好老师。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物理系集中了一大批名扬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这里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成为陈创天学习的沃土,也让他更加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科研探索信念,立志成为中国科学事业的栋梁,为中国科学技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一生。

1962年,陈创天大学毕业。北大物理系把陈创天推荐给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卢嘉锡院士,前往中国科学院设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

当时的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是研究化学的,主要研究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时任所长的卢嘉锡对陈创天说,到这里工作,就要了解化学方面的情况,掌握化学知识。于是,在卢嘉锡的指导下,陈创天又开始了长达3年化学方面的学习,自学了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群表示理论等等,在理论化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经过慎重考虑,陈创天选择非线性光学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方向,并得到卢嘉锡的支持。

经历过战乱的颠沛流离,陈创天有着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这是他在科研工作中最宝贵的精神,为他日后在非线性晶体领域的发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领先,发现培育“中国牌”晶体

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各种形状的光学玻璃时,除去光的方向会改变外,此束光的颜色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这是经典光学,即线性光学理论。但是当一束亮度很高的单色激光,通过一块空间结构没有对称中心的单晶体时,此单色激光在通过晶體后,将会产生两种不同颜色的激光,此种现象就是非线性光学现象,此种晶体就是非线性光学晶体。因此,非线性光学晶体也就是光波的变频器件。一种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变频能力,也就是一种颜色的激光转变为另外一种颜色激光的能力,是由该晶体的空间结构所决定的。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发现了许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这些晶体具有很强的使一种颜色的激光变成另外一种颜色激光的能力。由此,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其中,陈创天的身影频频出现。

1968年,陈创天提出国际上著名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被国内外晶体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接受并成功地用于指导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探索研究。基于他在非线性光学研究的贡献,陈创天被任命为非线性学科材料研究组的组长。

1980年,陈创天团队宣布研制出领先世界的BBO晶体,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牌”的晶体。这是中国在光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也让中国一跃而上成为世界光学领域的领先者。

这块小小BBO晶体为陈创天和他的科研团队带来多项国内外的科技大奖。然而荣誉背后,陈创天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发现和培育出BBO晶体后,他再次带领团队钻进实验室,研究更有价值的晶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陈创天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并生长出第二块“中国牌”非线性光学晶体LBO。与BBO相比,LBO紫外截止波长紫移到150纳米。LBO有适当的硬度和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潮解性能良好,已经能够长出大尺寸、高质量的单晶。消息很快获得国际激光科技界和工业界的认可,新成果在激光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2001年,陈创天带领的研究团队在KBBF单晶生长技术上获得突破,并发明了KBBF晶体棱镜耦合技术,获得中、美、日专利授权,保障了中国在深紫外固体激光方面的国际垄断地位。

2006年,中科院物理所与理化所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建造了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可同时测定电子的能量和动量。仪器的核心部件就是能产生177.3纳米相干光的KBBF棱镜耦合器件。由于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2009年2月,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的记者经过对多国专家走访和行业调研后,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藏起了这种晶体》的文章,文中感叹:“一个中国实验室成为一种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晶体的惟一来源。”而这个实验室就是中科院院士陈创天领导的北京人工晶体研究与发展中心实验室,这个“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晶体”就是中国首个对国外实行技术禁运的产品KBBF非线性光学晶体。

直到2016年,美国先进光学晶体公司才研制出KBBF晶体,打破了中国对该晶体技术的长期封锁。

陈创天曾说:“当你为世界的科学事业,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别人做不出的贡献时,你才会有最大的幸福感。我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幸福,就是看到了BBO晶体所产生的最强烈的紫外光,LBO晶体所产生的最耀眼的绿光和KBBF单晶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深紫外相干光。这种幸福感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2018年10月31日,82岁的陈创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然而他的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材料领域研究者们不断前行。

(本文由《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李慧君综合整理)

人物小档案

陈创天

(1937年2月18日—2018年10月31日)

出生于浙江奉化, 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长期从事晶体材料的研究,引领和带动了我国非线性光学晶体学科发展。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晶体中心主任,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猜你喜欢

院士晶体光学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滑轮组的装配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院士速递
光学遥感压缩成像技术
光子晶体在兼容隐身中的应用概述
Endress+Hauser 光学分析仪WA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