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3-06-19唐辉茹孙丽宣沁王晶高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魏氏伤科活动度

唐辉茹 孙丽 宣沁 王晶 高红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高发骨伤科疾病,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肢放射性疼痛、腰腿部疼痛等[1]。目前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较多,大部分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易缓解症状,需手术治疗者约占10~20%[2]。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中药热敷、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3]。但如何进一步提升疗效,减少疗程及治疗费用是目前骨伤科研究的热点[4]。魏氏伤科是我国骨伤学术流派之一,其在伤科导引锻炼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在腰部疾患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好应用效果[5]。本研究将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探讨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 年6 月—2022 年5 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 例,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25~70 岁,平均年龄40.28±7.31 岁;病程为1~10 年,平均6.27±0.94年;体重指数为18~27 kg,平均24.26±2.09 kg。观察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26~69 岁,平均40.61±7.06 岁;病程为1~11 年,平均6.41±0.97 年;体重指数为18~28 kg,平均24.45±2.17 kg。纳入条件:年龄20~70 岁;经CT、MRI 影像学检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排除条件:合并其他腰椎病变;合并其他部分骨骼肌肉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燕飞式”功能锻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俯卧位,上肢后背,再用力将头胸部、双腿挺起以离开创面,身体呈反弓型,30 次/组,每天2 组,早晚各1 组。在患者进行锻炼时,护理人员强调其腰骶部肌肉尽可能收缩,从而有效使腹部、肋骨支撑住身体,并在锻炼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出院后,护理人员每隔2 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居家锻炼情况,并记录出院后病情恢复情况。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魏氏伤科导引锻炼。

(1)和腰引导: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取站立位,双脚分开且与肩同宽,然后患者双手撑紧腰部,脚跟站稳。通过下肢和腰部力量,先使腰部从左向右顺时针转动,再从右向左逆时针转动,最后缓慢恢复原位。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在转动时确保动作协调、有节奏感,同时躯干保持放松,锻炼时不要屏气。左右转动10 次为1 组,每天3 组。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改善情况增加次数。

(2)转腰引导:嘱咐患者取站立位,双脚分开与肩痛苦,用双手虎口撑住腰部,下肢站立保持不动,挺直腰部,头部、上身向左旋转,幅度以双眼看见右脚足跟为度,然后躯体逐渐缓慢恢复原位。然后以相同动作向右旋转。在转动时确保动作轻柔,且左右交替各10 次为1 组,每天3 组。

(3)弓压导引: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双脚合并站立,然后缓慢下蹲,双手指相互交叉保住双膝。头首先俯于膝上,然后尽可能挺起胸椎,再仰头、俯仰两组相互交替活动。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一俯一仰为1 个动作,连续进行5 次为1 组,每天3 组。

(4)挤压导引: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握拳自然下垂,然后缓慢下蹲,双手缓慢伸直向前抬起,然后缓慢站立,双手恢复原样。在锻炼时注意下蹲与抬手同时进行,且动作速度一致,下蹲时以双膝完全屈曲为止,双上肢高度与肩齐平为止。在下蹲时保持固定不动,且自然呼吸3 次,以下蹲起立为1 个动作,连续做3 个动作为一组,每天3 组。

(5)双叠导引: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双臂伸直后双手握拳。然后右腿、左臂在伸直的位置同时抬起,抬至45°后交叉内收摆动。然后恢复至准备动作,再更换左腿、右臂同样抬起作交叉内收摆动。在活动时四肢均伸直,且内收幅度尽可能增大,以腰背部感受较大牵拉为度。左右各锻炼1 次为1 个动作,20 个动作为1 组,每日3 组。

(6)跨盆导引: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取侧卧位,双腿伸直且上下并齐。然后将一侧下肢尽可能向上缓慢抬起(保持侧卧位),然后逐渐放下。锻炼过程中确保患病侧肢均得到锻炼,15 次为1 组动作,每天3 组。

(7)撑弓引导: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双膝屈曲,足膝并拢。双肘附在创面,在每次挺起时在原位保持短暂停留,以呼吸3 次为起落。患者在锻炼过程中,腰臀部向上挺起时不能屏气,以挺起放下为1 个动作,以5 个动作为1 组,每天3 组。

(8)蹬足错胯导引: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取仰卧位,双脚放置背屈屈90°位置,保持平稳呼吸,双膝关节保持伸直,双腿左右交替进行一蹬一缩活动。患者在锻炼时保持膝关节伸直,且不要屏气,以一蹬一缩为1 个动作,10 个动作为1 组,每天3 组。

1.3 观察指标

(1)疗效: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价疗效, ODI 包含10 个条目,每个条目0~5 分,总分0~50 分,计分标准为:实际得分/50×100%。其中,优:ODI 为0%~25%;良:ODI为26%~50%;可:ODI 为51%~75%;差:ODI 为76%~100%[6]。疗效优良率=(优+良)例数/观察例数×100%。

(2)疼痛程度:采用WHO 标准口述疼痛评分(VRS)评价,0 级:无痛;1 级:间歇性轻微疼痛,无需用药;2 级:持续性中度疼痛,需用药;3 级:持续性重度疼痛,必须用药;4 级:持续性极重度剧烈疼痛,且发生血压、脉搏变化[7]。

(3)腰椎活动度:测量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腰椎前屈、后伸、向左侧弯、向右侧弯的活动度。

(4)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简明量表(SF-36)评价,共8 个维度,36 个条目,每个维度0~100 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8]。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 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康复训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康复训练干预前,两组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2.3 两组腰椎活动度比较

康复训练干预前,两组患者各方向腰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 个月后,各方向腰椎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各方向腰椎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康复训练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退行性变、椎间盘自身解剖及外力作用等因素相关[9]。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明显上升[10-1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长期遭受严重腰部疼痛折磨,对其生活质量及工作造成较大影响。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足够认知,加上生理疼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患者的自尊心,使其出现敏感多疑心理,极易受主观情绪影响,导致治疗配合度不高,延缓机体康复进程。有相关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受机体蛋白多糖、胶原水平等变化的影响,其中蛋白聚糖会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被认为是引发腰椎间盘突出退行性病变的重要原因[12]。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发的腰部疼痛是由于无菌性炎症水肿及髓核压迫患者神经而造成,患者接受保守治疗通常可有效缓解疼痛感[13]。魏氏伤科导引锻炼最早为根据明代相关文献记载,吸取大量民间经验而形成,其以躯体运动为主,对传统腰背肌功能锻炼实施有效改进,从而提高锻炼效果[14]。

此次研究观察到,试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干预3 个月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轻于对照组,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魏氏伤科导引锻炼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感。分析原因为,传统单纯“燕飞式”功能锻炼动作相对单一,对于患者腰腹部肌肉的协调性及平衡性锻炼效果欠佳,无法有效锻炼核心肌肉群,且无法松弛腰椎小关节及腰背肌,因此锻炼效果往往不佳[15]。而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可有效避免上述缺点,其可强化对对患者的腰背部核心肌群锻炼,对患者退变的腰椎起到充分稳定及保护作用,从而延缓其腰椎退变进程[16]。此外,魏氏伤科导引锻炼的锻炼重点为调节患者小关节紊乱,其可有效增强患者腰肌力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局部肿胀,帮助神经肌肉活动的功能恢复,对缓解腰椎小关节间的滑膜嵌顿、提升腰椎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17]。此次研究观察到,试验组干预3 个月后各方向腰椎活动度均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表明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分析原因为,该锻炼措施充分规范“点、线、面、体”四个方面手法,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在此模式中,干预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调整,从而避免单一、死板的治疗缺点,让患者能够得到个性化治疗,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和特点,且可减少治疗手法不规范而造成的疗效不稳定情况,提升了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此外,魏氏伤科导引锻炼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将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有效结合,其能够有效缓解肌肉萎缩,改善患者腰背部平衡性和柔韧性,调节局部肌肉张力,使患者逐渐形成强有力的肌肉,最终提高脊柱稳定性,提升脊柱的生理弧度,改善腰椎活动度[18-19]。此次研究观察到,试验组干预3 个月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表明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优势。分析原因为,魏氏伤科导引锻炼涵盖多个体位的腰腹肌和腰髋部关键,对于改善其腰腹部肌群的平衡性、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提升患者整体气质,达到舒筋活血、调节气机等作用。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可通过点压穴位等措施,充分松解腰椎患病组织及神经根的粘连及卡压,腰椎部肌肉,改善腰椎受力状况,从而恢复椎间盘生物学功能,对缓解患者腰背疼痛症状具有显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回归生活,同时其具有调息、调身及调心作用,最终有效改善生活质量[20]。

综上所述,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中疗效明确,可减轻腰痛程度,提高腰椎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所选样本量小,随访时间较短,并未追踪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结论尚需后期开展合理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以验证。

猜你喜欢

魏氏伤科活动度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谈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魏氏叛逆”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浅谈魏氏组织形成机理及对材料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