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县水稻霜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建议
2023-06-19桑维钧王莉爽杨文中许天富
石 洁, 桑维钧, 王莉爽, 刘 茜, 杨文中, 许天富
(1.贵州大学烟草学院, 贵阳 550025; 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贵阳 550006;3.长顺县长寨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贵州 长顺 558000)
大米供应着我国百分之六十以上人民的日常食粮[1]。病害的发生是影响水稻质量与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各个生长时期的水稻都有可能受到病害的侵染。
水稻霜霉病,别名黄化性萎缩病,该病的致病菌是大孢指梗霉水稻变种,该病菌的宿主主要有玉米、大麦、黑面包、麦子、水稻、看麦娘、马唐等禾本科作物,以及杂草。水稻霜霉病最主要的感病时期是在苗期,通常情况下,淹水后2~3周可感染该病。此病于1890年首次在澳洲被发现,此后在日本、意大利、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东北、台湾、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区均出现了水稻霜霉病[2]。1975年6月,在湖南省浏阳市北盛区常规稻上发现水稻霜霉病病株,但由于当时该病害的发生面积较小,造成的损失不大,故一直没有引起重视。2006年,在贵州省罗甸县首先报道水稻霜霉病的发生[3],随后湄潭县、罗甸县的各个乡镇也相继发现该病[4]。
由于水稻霜霉病为系统性侵染,一旦发生该病害,传播扩散快,后期防治难,及时识别鉴定水稻霜霉病是遏制该病发生、发展和降低稻米生产损失的基础和关键[4]。2022年5月中下旬,长顺县生联村的水稻秧苗发生病害,该病害导致秧苗整体矮小、失绿黄化,引起了长顺县农业农村局以及相关植保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警惕。笔者对长顺县生联村发现的水稻霜霉病进行了实地研究,采集了病株,在实验室进行了相关鉴定。
1 发生特点
1.1 病害症状
当地主栽品种为宜香优2115,水稻秧苗在秧田期间容易被水稻霜霉病病原菌所侵染,在3~4叶期间就表现出病症,在分蘖高峰期表现特别明显。心叶最开始表现出症状,心叶淡黄色,卷曲,叶鞘的伸展受限,造成倒生叶,被害叶鞘结构疏松,其表层有不规则状波纹,并形成褶皱、扭曲,如遇高温高湿,叶上会长出粉末状白色物质[5]。病株叶子逐渐增厚、发脆易折、失绿,最后整株颜色变为黄绿,但叶脉纹仍是翠绿,叶子上散生许多边界不明确的长圆形至椭圆形的黄色斑纹,并不规律排列,成斑驳花叶形,最后下部叶子完全枯死,根系发育不良,无新根或少新根[6],植株整体明显缩短[7],如图1 A所示。大田期分蘖数量明显下降,若分蘖全部感病,则易形成不孕穗或孕穗而无法拔出,孕穗包于剑叶叶鞘中,向其一侧拱出成拳状,穗小、不实且扭转畸形[5],结实率很低,灌浆成熟异常[8]。
注:A为染病水稻的症状(左:健康水稻;右:感病水稻);B为大孢指梗霉水稻变种的卵孢子群;C为大孢指梗霉水稻变种的单个卵孢子。
1.2 病原菌
水稻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大孢指梗霉水稻变种,为真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霜霉科、指梗霉属。病原藏卵器为球形,如图1(C)所示,浅黄色,大小(65~95)μm×(64~78)μm。雄器1~4个,侧生,大小(45~75)μm×(7.5~10)μm。藏卵器和雄器融合而成卵孢子,卵孢子长椭圆形,表面平滑或微有皱褶,成熟后为黄褐色,大小(51~75)μm×(50~71)μm,芽孢囊柠檬形,无色,单生在孢囊梗顶部。孢囊梗单根生,自植株的病部气洞出来,有分枝,如图1 B所示。孢子囊内具有许多的游戏活动芽孢,游动芽孢为双鞭毛,在静止时成球状,活动时呈椭圆形。
1.3 传播途径和侵染循环
如果种水稻的秧田在上年栽植了被该病原菌污染的植株,或残留了植株残体,则该秧田的秧苗就非常容易感染[9],该致病菌在病叶内生长或随病株在残留土层中越冬,以卵孢子的形式,或在大、小麦及多年生杂草寄主中越冬,以菌丝体的形式。第二年春天,若秧田受水浸,卵孢子萌发形成游动孢子,又或由越年寄主上的菌丝体形成游动孢子和孢子囊,随水的流淌而传染,侵害秧田中的水稻秧苗。游动的孢子在活动终止后可形成菌丝,随稻苗在其叶、叶鞘等幼嫩的叶肉组织中生长发育繁殖,形成有毒有害的物质,并吸收了大部分养分汁液,从而损害输导组织,引起了稻株矮化和叶片弯曲,从而提早错过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一般功能,但这种病株上形成的孢子囊和卵孢子在之后很快便可萌发,而形成了再入侵。故水稻受到大水淹漫后发病明显加重。
1.4 发病条件
卵孢子在10~26 ℃都可萌发,19~20 ℃为最适萌发温度。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 ℃[10],孢子囊发芽必须有水存在,干燥数分钟便死亡。适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病与传播,秧田淹水或连续阴雨天气则导致发病严重。病害的潜育期一般约14 d,最短9~10 d,秧田期幼芽受侵染至秧苗后期(3~4叶期)症状就可出现。大田期的分蘖芽以及刚伸长的心叶也可被侵染,病菌侵染之后所形成的分蘖都会发病,而病原菌侵入以前已长成的分蘖则不会发病[11]。
2 发生因素
水稻霜霉病的产生和发病情况,受育秧阶段的天气条件、育秧方法、品种种类及其秧田管理方法等影响。
2.1 气候条件
水稻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到当年气候条件,特别是温湿度的影响。若秧田淹水,水流流动使病原菌传播扩散到秧田各处,使发病率提高。如2006年,贵州罗甸6月中旬降雨量为91.67 mm,该年水稻霜霉病的发病面积为700 hm2[11]。
2.2 品种抗性
桑维钧等[12]调查了秧田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岗优系列对该病的抗性较差,病情严重。
2.3 育秧方式
目前,水稻育秧有旱育秧和水育秧两种方式。有调查显示,采用旱育秧的秧田一般都没有出现水稻霜霉病,而采用水育秧的秧田则容易出现该病,且通常病情较重。这与水稻霜霉病病菌的越冬与繁殖方式有关。低温阴雨和田水窜灌等可导致秧田湿度大,从而导致发病[12],通常情况下,在稻田有携带该病原菌的植物残体的情况下,稻田淹水10~15 d即可导致该病害的发生。
2.4 田间管理
同一个品种宜香优2115,播种期也相同,育秧期间在秧田用水管理上采取不同的方法,则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若在田间管理不当,秧田窜灌、长时间灌溉以及未能及时清理田园等,均易造成致病菌的进入和传染,使秧苗感病,若对秧苗加以适当管理,则能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防治措施
应实行综合防控,主要包括通过改进育秧方法、选用健株定植技术和及时在秧苗显青期前采取药物防护等措施防控致病菌传播,降低水稻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3.1 农业防治
优化耕作制度,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增加有机肥的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此外,还应做到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对于发病的田块,应做好清洁,避免连作。应选用前作无水稻霜霉病发生的秧田,以避免植物残体或土壤中留存的病原菌,同时选择的田块地势应较高,避免因水流窜灌而导致水稻霜霉病加重[13]。
3.2 选用抗病品种
依据本地的天气条件、育秧方式以及影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条件,选用适宜当地的抗病品种。防止用发病田制种或留种。同时,对用于播种的种子也应进行灭菌,可使用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浸种或拌种,以杀灭种子表层的细菌,或用0.1%的硫酸铜溶液浸种6~8 h,可有效地防止稻种在萌芽时被病害侵袭。
3.3 加强田间管理
如果采取水育秧的方法育秧,在秧苗三叶期之前,应做好土壤湿润管理工作,并及时清除秧板上的积水,同时,可采用拔除病株的方式控制病菌的传播,减少发病率。对发生过水稻霜霉病的秧田和大田,在使用前,可使用石灰粉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450~750 kg/hm2),可有效防止致病菌的传播传染[14-15]。
3.4 推广旱育秧新技术
水稻旱育秧技术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新型技术,具备省工、节本、高产发展的技术优势,在整个育秧阶段,都能够降低由于水的流动而对土壤传播的病菌,进而降低病害的产生。此外,利用旱育秧的同时,可以采用对苗床进行消毒、调酸、施肥的方式控制苗期病害[8]。
3.5 健株移栽
移栽时选择健株,避免因植株感染水稻霜霉病而不能成穗,此外,移栽之前应拔除病株,并集中销毁,同时补栽健壮秧苗[16]。
3.6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90%霜疫净可湿性粉剂400倍液、80%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3,17]。
3.7 增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使用药剂防治水稻霜霉病时,可以适量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481、云大10和天丰素等,以及早恢复水稻因发病而使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7]。